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通过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4月至11月,对34例疑为小肠出血患者行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结合手术和病理做出病因诊断。结果在34例患者中30例发现病灶,检查总体阳性率为88.2%。4例阴性患者中,1例内镜抵达空肠中段,3例抵达回肠中下段。30例阳性患者中,血管病变7例(占20.6%,位于空肠1例,空回肠3例,回肠3例);小肠肿瘤11例(占32.4%,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4例。肿瘤性质分别为:间质肿瘤3例,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2例,血管瘤2例,嗜铬细胞瘤1例,Kaposi型血管内皮瘤1例,腺癌1例);克罗恩病4例(占11.8%,位于空回肠部);其他8例。结论小肠血管病变、小肠肿瘤及小肠克罗恩病为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最常见病因;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一项安全、直观、可靠、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溃疡病变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145例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中男女之比为0.99∶1。内镜表现以片状溃疡为多见,病变为多发性,病理检查类型例数依次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结论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肠镜联合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随访分析40例非特异性小肠炎患者,探讨其预后。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10月行内镜检出非特异性小肠炎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点、诊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40例小肠病变患者,11例患者在内镜检出病变前很长一段时间(平均3.7年)被诊断为功能性肠病,2例是无症状患者,其余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肠道症状。病变位于回肠末端25例、空肠8例、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6例、十二指肠1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20例、黏膜充血19例、黏膜结节隆起1例;病理表现为慢性炎25例、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9例、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6例。治疗后内镜下治愈40例,无复发病例;症状治愈29例,缓解11例。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穿孔等。结论本组报道的非特异性小肠炎预后良好。同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胶囊内镜(CE)、小肠镜检查并重视结肠镜回肠末端检查有助于推动对非特异性小肠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结肠脂肪瘤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方法:调阅病历、结肠镜、腹部CT、结肠钡剂造影图像、结肠镜活检病理切片、手术切除标本病例切片等资料.对我院1995-2010年病理确诊的6例结肠脂肪瘤病例的临床、内镜下、影像学表现、病理图片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行结肠钡剂造影,见结肠充盈缺损,诊断结肠癌;1例行腹部CT检查,诊断结肠息肉;6例均行结肠镜检查,均发现结肠黏膜下肿块;诊断结肠癌3例、结肠息肉2例、结肠脂肪瘤1例.6例患者中,仅1例术前获确诊.误诊率83.3%(5/6).误诊原因主要有:该病发病少,临床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瘤体表面因炎症、糜烂等,失去内镜下典型表现而酷似结肠癌;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结论:内镜检查时结肠脂肪瘤瘤体同一部位多次深挖活检应可做出正确诊断.治疗可根据情况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或行手术作肠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内镜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3年以来对术前及术中未能明确诊断的下消化道出血 25例,采用经回肠末端 入路紧急内镜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 25例中男 16例,女 9例,年龄 17~ 68岁,平均 45.3岁。全组患者均以大 量鲜血便为主诉而入院,术前均经胃镜肠镜检查,除 1例发现回肠末端多发性息肉外,余均 未能发现明确的病变。该患者经止血、扩容、输血,血压仍不能稳定,或经综合治疗止血后 ,住院期间再次出血,采用急诊手术。 2.方法:常规剖腹,因肠腔积血等原因术中探查未能找到出血原因,即再铺一条剖腹单 ,将回肠末端拉出体外作一…  相似文献   

6.
大肠镜检查在诊断回肠末端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肠疾病并不少见,但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院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设备,早期诊断小肠疾病十分困难。我们应用大肠镜观察了806例患者回肠末端黏膜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结肠镜常规检查回肠的临床价值,提高对回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方法:结肠镜到达回盲部后采用直接进入法、钩拉进入法、导丝引导进入法插镜至回肠20-70 cm,观察回肠黏膜病变. 结果:1 340例患者1 240例成功插入回肠,成功率为925%, 244例发现了病变,总阳性率为19.7%. 结论:在小肠镜还未推广使用的情况下,结肠镜常规深插对发现回肠末端疾病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内镜辅助下磁压榨术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闭锁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9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闭锁患者1例,使用小肠镜,经回肠末端造瘘口逆行末端回肠、结肠,将磁环送达直肠吻合口处,经肛门徒手置入另一半磁环,手指触摸及小肠镜下观察确认两片磁环隔吻合口吸引固定。对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患者顺利完成内镜辅助下磁压榨术,手术用时1.5 h。治疗过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约13 d磁环脱落,肠镜检查提示吻合口再通,再通处可见吻合钉残留,直径约0.6 cm。结论 内镜辅助下磁压榨术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闭锁短期效果可靠,可实现吻合口再通,为消化道闭锁患者后期进行传  相似文献   

9.
<正>脂肪瘤占全消化道良性肿瘤的约4%,发病率在0.15%~4.4%之间,通常单发且生长缓慢,多数位于结肠,其次是小肠,小肠中又以回肠多见,其次是空肠[1-2]。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而于手术或内镜检查、尸检时意外发现。随着胃肠镜体检筛查普及,胃、十二脂肠、结肠脂肪瘤易被发现,但当位于小肠时,因常规胃镜、结肠镜常无法到达,使其早期发现更为困难。病程初期可仅有反复腹痛、腹胀等不典型发作表现,后期出现急性合并症时可有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套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估螺旋管式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7月至9月间采用经口螺旋管式小肠镜诊治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包括内镜插入深度、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活检与治疗结果等。结果2例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活检病理提示为活动性炎症和肉芽组织;1例诊断为小肠肿瘤,活检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检出空肠溃疡;1例检出空肠术后吻合口及空回肠多发息肉,并行息肉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3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螺旋管式小肠镜均成功插至屈氏韧带处,最深至屈氏韧带下3.6m处,平均插入深度为屈氏韧带下2.2m;检查时间为25~77min,平均41min。术中操作与气囊式内镜相同,APC治疗未遇任何困难。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螺旋管式小肠镜操作简便、安全,进镜速度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肠疾病的内镜检查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从幽门以下开始直到回盲瓣结束 ,人类的小肠占消化道全长的 3/4左右。Treitz韧带以上的十二指肠 ,普通胃镜即能检查 ,末端回肠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但Tre itz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均有肠系膜附着 ,肠管活动度较大 ,游离在腹腔内 ,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 ,同时空肠、回肠离口腔和肛门均较远 ,是消化内镜检查的难点。近年来 ,小肠的内镜检查发展较快 ,使小肠疾病的诊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现将小肠内镜检查的新进展综述如下。1 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对空肠上段的病变 ,小肠镜检查可以发现病变 ,进行活检、染色或放置银夹进行定位。在…  相似文献   

12.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15  
目的 评价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间38例有消化道症状,但是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为阴性者,进行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决定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插镜,其中8例经上消化道插镜未能到达回盲部者改从下消化道插镜。结果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发现有小肠病变33例(检出率86.8%),其中空回肠克罗恩病7例,空回肠多发溃疡5例,空肠血管畸形并出血4例,空肠多发憩室4例,空回肠静脉显露3例,小肠恶性间质瘤2例,非特异性回肠炎2例,回肠中分化腺癌1例,空肠钩虫病1例,回肠蛔虫病1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1例,吻合口狭窄1例,回肠结核1例。检查过程中未见明显并发症,除2例因腹痛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外,其余患者均可完成检查。结论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可直视检查全小肠腔内病变,病变检出率高,安全性好,是诊断和治疗小肠疾病的有利工具,但操作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20060792大肠镜检查7395例临床分析/林国伟…//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78~1179大肠镜检查7395例,均不采用X线透视引导下插镜,有7341例到达回盲部或回肠末端,插镜成功率98.9%,并提示18种结肠病变。其中以慢性结肠炎(55%)、直结肠息肉(14%)、直结肠癌(6.4%)最为常见。13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超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37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 EG-450型胃镜,Olympus 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3例,降部14例。常规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癌2例。17例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11例,黏膜下囊肿4例,脂肪瘤2例。其中有24例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2例,良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1例。7例疑为恶性间质瘤(术后确诊为恶性间质瘤4例,良性间质瘤2例,1例不明)。治疗有24例病变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处理按我科常规进行;7例超声检查疑为恶性间质瘤,其中6例由外科手术治疗,1例保守观察;4例囊肿采用经内镜下囊肿套扎术治疗;2例十二指肠腺癌采取保守支持对症治疗。对上述所有病例仍在动态观察中。结论对于范围大于1.0cm的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超声检查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脂肪瘤的标准方式,近年来有少量内镜治疗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回肠脂肪瘤1例,疗效满意,提示ESD可作为回肠脂肪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胃肠道巨大脂肪瘤(瘤体直径>3.0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近10年在我院经内镜下切除15例有症状的胃肠道巨大脂肪瘤患者,5例亚蒂型(基底直径<2.0cm)中2例经由息肉切除术切除,3例采用多步切除术切除;10例为广基型(基底部直径>2.0 cm),经由次全切除术切除.结果内镜下成功切除15例胃肠道巨大脂肪瘤(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无穿孔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内镜检查随访1~8年无复发.结论胃肠道巨大脂肪瘤可在内镜下由圈套器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18.
空回肠肿瘤发病率低,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多为进展期。本文报道了1例胃肠镜体检发现的回肠息肉样隆起病例,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9.
肠脂肪瘤引起的肠套叠较为罕见,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发生漏诊和误诊。CT及内镜检查可协助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肠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了2例肠脂肪瘤继发肠套叠患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现对肠脂肪瘤致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在临床中可发现此类患者,经胃肠镜检查瘤体较大的患者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瘤体较小的患者往往会选择定期复查胃肠镜。随着内窥镜器械的不断改良,操作技巧的日趋完善,黏膜下隧道切除固有肌层来源肿瘤(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经自然管壁的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s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及混合自然管壁的内镜手术(联合腹腔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