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结肠及近段乙状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D3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直肠上动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为13例患者行保留直肠上动脉的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D3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近段乙状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5例,2例合并完全性梗阻,经内镜支架置入缓解并充分肠道准备一周后手术。术中应用超声刀全程裸化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沿血管鞘向远端分离、结扎左结肠动脉及若干支乙状结肠动脉,保留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静脉于脾静脉汇合点前结扎切断。结果:术中发现左结肠动脉缺失1例;左结肠动脉发自乙状结肠动脉1例;Riolan弓缺失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48.1±15.5)min,实际淋巴结清扫时间(自系膜切开至D3淋巴结清扫完成)平均(44.9±11.8)min,术中失血量平均(40.0±17.3)ml,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21.9±4.5)枚;吻合口均位于乙状结肠中下段,无吻合口瘘发生。无一例发生与淋巴清扫相关的副损伤、意外出血及死亡。1例患者于术后1周出现高位小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后缓解;1例乳糜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腹腔镜下保留直肠上动脉的肠系膜下动脉根部D3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降结肠、近段乙状结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不必要的远端乙状结肠的过多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及253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共计74例.将病人分为低位结扎组(33例)和高位结扎组(41例).低位结扎组行保留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癌根...  相似文献   

3.
区域淋巴结廓清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区域淋巴结廓清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基础上,进行区域淋巴结廓清,同时清除从腹腔动脉干至肠系膜下动脉的后腹膜组织,重点清除肠系膜根部淋巴结(14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12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组)、以及肝动脉旁(8组)、腹腔动脉旁(9组)淋巴结。结果 53例胰头癌病人施行了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根治术,其中有3例合并切除了受浸润的一段肠系膜上静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均痊愈出院。53例病人中有38例(72%)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头后(13组)、肠系膜根部(14组)发生率最高;14组淋巴结中各亚组转移率较为平均;发生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63%;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不成正比,小于2cm的肿瘤已经有第二站淋巴结的转移;术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2.8%,26.7%,17.8%。结论 胰头癌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发生早、播散远和以肠系膜根部等部位为重点的特征,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根治术能较为彻底地清除区域内淋巴结以及后腹膜组织,有助于保证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术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开腹下行保LC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n=32,LCA保留组),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评估保LCA组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传统乙状结肠癌根治术(n=43,传统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保LCA组和传统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亦未见明显差异。但LCA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切除的近端肠管(11.5 cm vs 16.7 cm)和远端肠管(5.8 cm vs 8.7 cm)长度更短,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LCA组并不减少术后活检淋巴结的个数,亦未见主淋巴结群活检的淋巴结个数(2.3枚 vs 2.1枚)及阳性淋巴结个数(0.2枚 vs 0.3枚)减少。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别。结论 保LC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可保证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根治性,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直肠上动脉淋巴清扫的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32例结肠癌患者,采用直肠上动脉全程裸化的方法清扫肠系膜下血管旁淋巴结,并与传统保留直肠上动脉方法所清扫的淋巴结数目进行比较。结果全程裸化方法所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为612枚,平均(18.96±1.54)枚,明显多于传统方法 450枚,平均(14.06±1.1)枚(P<0.01),而两种方法检获的淋巴结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52 VS 49,P>0.05)。结论直肠上动脉全程裸化是保留直肠上动脉淋巴清扫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淋巴循环播散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直肠癌患者实现根治切除,获得无瘤生存的主要途径。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包括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位于血管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根治性手术应包括上述3站淋巴结的清扫;直肠癌淋巴转移路径包括纵向的系膜内淋巴结转移途径和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全结肠系膜切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结肠系膜切除(42例)和传统结肠癌根治术(46例)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全结肠系膜切除在淋巴结清扫、减少术中出血以及输尿管和自主神经的保护等方面的优势。结果全结肠系膜切除组的术中出血、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在淋巴结清扫、输尿管保护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全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在减少术中出血、自主神经保护方面较传统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有明显优势,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评估生存优势与安全性,比较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伴D3淋巴结清扫术(LLD3)与高位结扎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维普、万方中自建库至2019年5月收录的比较LLD3与高位结扎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两组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及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LD3组吻合口漏、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高位结扎组(OR=1.69,95%CI=1.29~2.23;OR=2.45,95%CI=1.39~4.33),但LLD3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WMD=-6.82,95%CI=-12.58~-1.06)。结论:LLD3可获得与高位结扎相近的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效的长期生存收益,同时可降低吻合口漏、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备传统观点中两种标准结扎方式的优势,更适合乙状结肠与直肠癌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住的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癌90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成传统腹腔镜手术组与减孔腹腔镜手术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除肠管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清扫淋巴结数目及疼痛评分等相关指标,评估减孔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减孔腹腔镜组总切口长度与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6.9±0.7)cm和(1.9±0.8)分,传统腹腔镜组分别为(9.3±0.7)cm和(2.3±0.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总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无病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孔腹腔镜结合悬吊法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或直肠上段癌的疗效,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同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及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胃肠外科行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同时行胆囊切除术的15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行腹腔镜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85±25.4)min,术中出血量为(45.8±20.0)ml,淋巴结平均清扫数目为(12.5±4.5)枚,术后1~4 d排气,病人排气后即开始进食流质,平均住院时间为(11.6±5.3)d。术后随访3~2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病人。术后有1例病人出现吻合口瘘,予以双套管冲洗后愈合。术后3例病人出现油腻饮食后饱胀不适感,均在3个月内症状缓解。结论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同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及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igaSure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11例经腹腔镜行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应用LigaSure对手术操作、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的出现及术后恢复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26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20~100ml,平均35ml;术后2~3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6天,平均10天。1例Miles患者出现会阴部感染,余无并发症。随访至今,除1例DukesC期患者外余未见转移及复发结论经腹腔镜行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应用LigaSure,可以减少出血,缩短于术时间,减少异物残留,增加低化直肠癌保肛率,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孔腹腔镜高位直肠或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间上海瑞金医院北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高位直肠或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7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常规组(5孔)26例,减孔组(3孔或4孔)4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常规组与减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44.0±40.1) min比(115.8±30.8) min]、出血量[(72.9±50.2) ml比(45.5±52.4) ml]、淋巴结清扫[(10.2±8.4)枚比(12.0±5.6)枚]、术后排气时间[(3.2±0.7) d比(2.8±0.8) d]、开始饮水时间[(4.2±1.1) d比(3.8±0.9) d]、进食半流质时间[(8.6±2.1) d比(8.1±1.7) d]以及住院时间[(13.0±3.4) d比(12.8±7.2) d]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和减孔组分别出现4例(15.4%)和3例(6.8%)术后并发症(P=0.233)。结论减孔腹腔镜下高位直肠或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D3淋巴结清扫联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4例直肠癌患者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施行腹腔镜D3淋巴结清扫联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观察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扣情况、术后并发症等,在术后12个月复查残尿量,并对男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265±46)min;失血量为(123±27)ml;清扫淋巴结(19±3)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34).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为(5.5±1.6)d,术后12个月平均残尿量为(22.5±7.8)ml,CEA为(8.0±4.6)U/L,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4%(3/21).随访至2008年8月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腹腔镜D3淋巴结清扫联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CT动脉造影(CTA)对肠系膜下血管(IMA)分型,研究其对结直肠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间77例接受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病人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对IMA及其分支的变异进行分型。结果 77 例IMA均发自腹主动脉。根据左结肠动脉(LCA)、乙状结肠动脉(SA)及直肠上动脉(SRA)的起点,IMA的变异可分为4种类型,A型为三分支均发自同一起点;B型为SA发自LCA;C型为SA发自SRA;D型为SA分别发自LCA及SRA。上述分型与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距肛门距离无统计学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距肛门距离显著相关(P=0.002)。结论 IMA的变异较大,其中No.242淋巴结转移与SA变异相关。术前行IMA CTA有助于腹腔镜手术下寻找并保留LCA及减少淋巴结清扫不彻底。  相似文献   

16.
17.
本报道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经特制的乙状结肠支撑筒治疗乙状结肠、直肠息肉30例。根据术前纤维结肠镜可见不同深度息肉,选用不同长短的支撑筒经肛门插入肠腔,置入直径为0.5cm腹腔镜及连接摄像系统,找到病灶后,用Dexon线圈圈套蒂部后切除,广基息肉则在切除后将其粘膜缝合止血。本组30例全部治愈,定期复查及随访息肉根部粘膜正常,无术后出血。本法克服了纤维结肠镜下切除广基息肉困难、基底电凝止血不可靠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 内痔是引起直肠出血的常见原因,当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时,由于存在手术禁忌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或患者不愿接受外科手术,通过导管超选择性直肠上动脉(SRA)造影可快速、准确地定位出血部位,并可同期予以栓塞,实现快速止血目的。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止血,血管腔内介入止血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国内对于超选择SRA栓塞术在内痔导致的直肠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其止血效果及安全性还存在争论。本研究旨在评价超选择性SRA栓塞术治疗内痔为原因的直肠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就该方法相关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2月—2021年10月接受超选择性SRA栓塞治疗的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SRA栓塞术后3~7 d(初期止血率)及术后1~12个月的止血效果(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50例成功实施超选择性SRA栓塞治疗的直肠出血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9例内痔出血患者进入最终研究,其中Ⅱ度内痔11例,Ⅲ度内痔18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8±12.2)岁。所有患者介入术中均使用金属弹簧圈(直径2~3 mm)联合明胶海绵颗粒(直径350~560 μm)或PVA颗粒(直径300~500 μm)行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100%。27例患者术后3~7 d出血症状消失,初期止血率为82.8%(24/29),术后1个月临床成功率为86.2%(25/29)。3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时便血复发,术后6个月临床成功率为75.9%(22/29),其中2例行髂内动脉分支栓塞后症状消失,1例选择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7±2.5)个月,1例患者因术后里急后重感明显,术后1周行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小片状浅表黏膜溃疡,予以保守治疗;2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保守治疗后血肿消失,其余患者无介入栓塞相关的感染、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选择性SRA栓塞在治疗以Ⅱ~Ⅲ度内痔为原因的直肠出血中是一种相对安全、低风险的手术方法,短期止血效果肯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9.
区域淋巴结廓清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Zhang YJ  Hu XG  Tang Y  Liu R  Hu ZH  Jin G  Shao C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5):324-327
目的 探讨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1996年~ 2 0 0 1年间所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12 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患者的选择根据 7项标准入选 ,其中廓清组 5 0例 ,常规手术组 71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危险因素、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我们对 2组的围手术期情况、病理资料、生存率进行了对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肿瘤大小、神经浸润等方面无差异 ,而淋巴结清除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廓清组显著高于常规组 ;廓清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常规组 (P <0 0 1) ,生存率曲线显著高于常规组 (P <0 0 5 ) ,廓清组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0 8%、31 4 %、2 0 9% ,高于常规组。廓清组中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病例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同时淋巴结转移病例中肠系膜根部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的生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胰头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廓清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清除更多的淋巴结 ,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的发生率 ,使远期生存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门部淋巴结廓清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6月对35例肝门部胆管癌施行腹腔镜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探查明确肿瘤可以切除,超声刀将胆总管远端在十二指肠上方离断,远侧断端缝合或圈套线结扎闭合,并将胰腺上方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将胆总管向前上方分离至肿瘤上方约0.5~1.0 cm,离断,超声刀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包膜,找到肝固有动脉,打开动脉鞘后用冲洗吸引器向近肝侧钝性分离纤维脂肪组织,直至显露左右肝动脉的分叉部,同样处理门静脉,直至显露门静脉左右分叉部,除门静脉和肝动脉外,将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组织整块切除,完成肝门部肿瘤切除及淋巴结廓清,然后镜下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5例)或左上腹3~4 cm切口提出空肠行空肠间吻合后还纳回腹腔,重建气腹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0例)。结果 3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并进行淋巴结廓清。清扫淋巴结8~13枚,平均9.3枚,2例发现淋巴结转移。胆肠吻合在镜下完成,肠间吻合5例在镜下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完成,30例于腹外吻合后还纳回腹,重新气腹完成胆肠吻合。手术时间3.5~5.8 h,平均4.4 h;术中出血量10~210ml,平均83 ml。术后出现胆汁漏3例,未特殊处理,5~7 d后停止。应激性溃疡1例,抑酸药物治疗后3 d治愈。肝左外叶切除术后第5天出血1例,出血量约300 ml,腹腔镜下探查见肝门处毛细血管出血,圈套线结扎止血,术后10 d出院。35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6.2月,1例术后12个月因肝转移癌死亡,1例术后15个月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亡,其余33例存活。结论腹腔镜下进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同时进行肝门部淋巴结廓清,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需要严格选择病例以及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术后远期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