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Ⅰ型高草酸尿症(PH Ⅰ)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PH Ⅰ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个月和1岁5个月,均有肾衰竭,伴不同程度贫血、肾石症等。全外显子测序发现2例患儿分别为AGXT基因c.815_816GA纯合变异及c.25_26 insC、c.815_816 insGA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PH Ⅰ后给予肾脏替代联合对症治疗。结论 PH 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儿肾衰竭进展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例己糖激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男性患儿,6个月,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等。基因检查发现HK1存在2个杂合突变位点c.995+5GA(内含子12)和c.2216GC(外显子20);患儿父母均为复合杂合突变,c.995+5GA来自父亲,c.2216GC来自母亲。文献检索已有报道的32例患者,多表现为出生时贫血、新生儿黄疸及肝脾肿大,基因检测以HK1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核苷酸点突变为主。结论本例患儿为中国首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已糖激酶缺乏症。临床疑似己糖激酶缺乏症时,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退行性变伴脑铁沉积症5型(NBIA5)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分析2例NBIA5患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并用全外显子检测技术对患儿及家系进行WDR45基因测序。结果患儿分别为10个月男性和3岁10个月女性,均有全面性发育迟缓。1例有疑似癫痫发作史,MRI提示脑实质进行性萎缩;另1例有癫痫病史,MRI提示双侧苍白球T2WI及T2Flair上信号稍高。基因测序显示均存在WDR45基因突变,1例为未见报道的第6外显子c.276-c 277 insC移码突变,另1例为已有报道的第3外显子c. 19 CT提前终止;2例患儿父母均为WDR45野生型。结论 WDR45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合病史及MRI可诊断NBIA5。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隐睾及隐睾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的不同表型患儿进行外显子测序,以探索不同临床表型的分子病因。方法提取19例隐睾及隐睾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外显子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3例行全基因外显子测序,16例行常见基因外显子测序,再采用Sanger测序对获得候选致病突变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9例患儿中,6例外显子测序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存在异常结果,并提示有3个基因可能与相关表型发病有关:①AR基因发生3处错义突变(c.1600C>A;p.Pro534Thr)、(c.2599G>A;p.Val867Met)和(c.528C>A;p.Ser176Arg);②NR5A1基因发生移码突变(c.442delG;p.Glu148Serfs*148)和错义突变(c.43G>A;p.Val15Met);③ATRX基因发生剪切位点突变(c.4317+13T>C)。其中c.2599G>A和c.43G>A为已知突变,其余4处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为新发突变。Sanger测序结果表明6处突变均得以验证,5例患儿母亲存在对应位点突变、患儿父亲未见异常,1例患儿父母均未见异常。结论AR基因错义突变、NR5A1移码和错义突变及ATRX的剪切位点突变可能是隐睾及隐睾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的临床和基因变异。方法收集4个家系5例LGMD 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基因检查结果,结合文献讨论LGMD 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位点。结果 5例患者来自于4个家系,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岁3个月~19岁。1例患者仅有不明原因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增高,其余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表现。基因检测均发现致病变异,分别是CAPN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632+4AG,c.725dupG) 和SGCB基因纯合突变(c.1AG)各1例,SGCG基因纯合突变3例(c.768de1C和c.320CT),其中c.320CT突变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确诊2C型LGMD 3例,2A和2E型各1例,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基因检测有助LGMD的诊断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化素受体样激酶1(ALK1)基因、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MPR2)基因突变与儿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例临床诊断为IPAH患儿及其部分家族成员的DNA样本,对ALK1、BMPR2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区域进行二代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人ALK1、BMPR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对存在突变的基因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另收集10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例女性IPAH患儿ALK1基因外显子3发生错义突变(c.77 CT:p.P 26 L);经数据库HMGD查对为一新突变位点。在1例女性患儿BMPR2基因外显子11发现错义突变(c.1447TC:p.C483R),1例男性患儿母亲BMPR2基因外显子5 splicing区域发现错义突变(c.621+8TC),1例女性患儿母亲BMPR2基因外显子10发现错义突变(c.1322GA:p.G441E),以上突变在既往文献中均已有报道。结论在我国汉族IPAH患儿中首次发现ALK1基因外显子3错义突变,该新错义突变可能和IPAH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慢性胆汁淤积症患儿开展 JAGI 基因检测,以提高对 Alagille 综合征临床特征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例慢性胆汁淤积症伴多器官受累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肝素抗凝血2 mL,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技术对 JAGI 基因26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突变基因检测。结果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慢性胆汁淤积、心脏杂音和特殊面容,肝穿刺病理检查显示胆管上皮缺乏,JAGI 基因检测6号外显子新 c.809809delG(p. G270Dfs*142)杂合突变,为异常氨基酸代替 JAG1蛋白,导致 JAG1蛋白截断,表皮生长因子(EGF)样重复序列部分丢失以及富含半胱氨酸区完全丢失;1例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包括慢性胆汁淤积和特殊面容,JAGI 基因检测第20内含子剪切位点已知 IVS20-25delTAAG 杂合突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结论发现1种尚未报道的 JAGI 基因新突变 c.809809delG(p. G270Dfs*142)。对慢性胆汁淤积症伴多器官受累患儿开展 Notch 信号通路 JAGI 致病基因筛查,有助于临床 Alagille 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的临床、影像学和GALC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相关基因,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其父母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患儿男,3岁5个月,为晚发婴儿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抽搐。头颅MRI显示双侧脑室后角旁白质、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GALC基因第15外显子1个杂合突变c.1832TC和第9外显子1个杂合突变c.979TG,分别引起氨基酸变化p.L611S和p.F327V,为复合杂合突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源于母亲和父亲,c.1832TC已有报道,c.979TG为首次报道。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Krabbe病的GALC基因突变,可协助临床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6,XY外生殖器畸形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外生殖器畸形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的染色体为46,XY的患儿77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候选基因分析策略,选择15个候选基因,利用依托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的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候选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筛查突变。结果 77例46,XY外生殖器畸形患儿临床表型多样。NGS检测到18例患儿存在候选基因有氨基酸改变的突变位点或多态性位点,其中9例患儿存在6种5α-还原酶2型(steroid-5-alpha-reductase,alpha polypeptide 2 gene,SRD5A2)基因变异,包括一处以往未见报道突变位点。在4例患儿中检测到4种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变异,包含1处新发现突变。2例患儿检测到MAMLD1基因的1处纯合多态性位点。1例患儿中存在INSL3基因的复合杂合改变。1例患儿检测到MID1基因纯合突变。另有1例患儿检测NR5A1基因多态性纯合改变。结论 46,XY外生殖器畸形临床表现多样,以严重型尿道下裂为主。外生殖器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在尿道下裂患儿中的检出率较高(14/64,21.8%)。这其中以SRD5A2和AR的突变为最常见,MAMLD1、INSL3、MID1和NR5A1作为尿道下裂的候选基因,尽管阳性检出率不高,但是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PKD患儿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孩,年龄3岁8个月和3岁10个月;均表现为巩膜黄染,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例1的PKLR基因存在c.106GT以及c.817C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06GT突变遗传自父亲,而c.817CT遗传自母亲,患儿姑姑为c.106GT突变携带者;例2 PKLR基因存在c.1279GT以及IVS6-1G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279GT突变遗传自母亲,IVS6-1GT突变遗传自父亲。例1的复合杂合突变未影响患者PKLR基因表达,而例2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影响PKLR基因的RNA水平。结论两个PKD家系均为PKLR基因变异,基因检测有助PKD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3例Coffin-Siris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和基因变异位点鉴定,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 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家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一代测序等多种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病因学确诊。采集患儿3外周血建立永生化淋巴细胞系,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患儿3 ARID1B蛋白表达。结果 3例患儿均因发育迟缓就诊,均合并有面容异常。患儿1伴宫内发育不全,患儿2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伴智力落后和手部异常体征。3例患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均为阴性。患儿1和患儿2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得到致病基因位点。患儿1 SMARCB1基因存在一个未见报道的新生杂合剪切变异c.363-3C>G,患儿2 ARID1B基因存在一个未见报道的新生杂合剪切变异c.3550+1(IVS13)G>A。患儿3家系全外显子组未检测到变异,经家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ARID1B基因携带新生杂合第11号外显子部分缺失,此位点也尚未有文献报道。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患儿3 ARID1B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 Coffin-siris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发育落后为主诉。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家系中2例双胞胎新生儿因 CYP21A2基因突变导致21-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方式。 方法:分析2019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例因21-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双胞胎患儿的临床、生化资料,并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排除其他酶缺陷;后采用Sanger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扩增检测技术(QPCR),对 CYP21A2基因外显子区域检测点突变和大片段缺失,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为治疗方式及后期随访提供精准的理论依据。 结果:2例患儿均为足月小样儿,在生后因"呼吸急促、全身皮肤灰暗"收入新生儿科治疗。患儿均因生后呼吸衰竭、肺出血给予有创呼吸机支持。2例患儿体格检查均发现全身皮肤灰暗,阴囊色素沉着明显。在生后12 d同时出现喂养困难、呕吐等肾上腺危象的表现,电解质检查为高钾、低钠血症,17-羟基孕酮、雄烯二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均明显高于正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未见异常,Sanger测序和QPCR测序结果为CYP21A2基因8号外显子上的两个纯合突变位点,分别为c.955C>T(p.Gln319*,Hom),c.1069C>T(p.Arg357Trp,Hom);QPCR结果为3号外显子杂合缺失(EX3 DEL,Het)。患儿父亲为8号外显子的2个突变位点携带者,母亲为3号外显子缺失的携带者。结论:由21-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YP21A2基因变异是其致病原因,由于该病生后不久即表现为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失盐型出现明显的高钾、低钠血症,危及生命,对疑似本病的患儿,应积极给予基因及家系筛查,以便于早期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特征。方法分析2例AADC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女性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落后、眼球震颤、痉挛发作。2例患儿均于1岁余行基因检测,发现DDC基因第13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1234CT,例1来源于母亲,例2来源于父亲;同时例1和例2也均携带新的杂合突变c.170 A G(p.I57T)和c.179 T C(p.V60A),临床意义不明。结论 2例AADCD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早期基因检测识别确诊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ent病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例Dent病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CLCN5、OCRL1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的直接测序结果。结果 4例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5~4岁,确诊年龄3~10岁;临床皆有蛋白尿表现,其中2例伴佝偻病症状。基因检测均发现CLCN5突变,分别为L263F、R104X、S244L及外显子9-13缺失。S244L为Dent病Ⅰ型患者最为常见的突变,其余均为新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Dent病Ⅰ型主要表现为低分子量蛋白尿,高钙尿症。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型神经纤维瘤病(NF)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异质性。方法回顾分析8例NF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测资料。结果 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均因生后多发牛奶咖啡斑就诊,2例伴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伴多处皮肤神经纤维瘤。8例患儿有7种突变形式,NF1基因全部缺失2例;4种缺失突变,分别为c.4974_4977delCTAT,p.Y1659TfsX17、c.3987_3988delAG,p.S1329fsX4、c.1511delC,p.P504QfsX22和c.6388delC,p.L2130fsX3;1种c.3975-2delA剪切突变;1种c.3721 CT,p.R1241X无义突变。除全基因大片段缺失和无义突变之外,其余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患儿父母外周血均未检测出相应的突变。结论 NF1基因突变可致1型NF,此研究发现5种新的突变,且均为de novo突变。多发牛奶咖啡斑是1型NF最早的临床表现,对疑似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导致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Ia型发病的GNAS基因突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PHP-I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GNAS基因的13外显子进行检测。疑似致病突变在478例健康对照者中进行筛查,排除非致病性变异。利用深度测序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确定致病突变的起源。结果女性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示低血钙、高血磷及高甲状旁腺素(PTH);体格检查有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AHO)畸形。临床表现符合PHP-Ia型特征。GNAS基因突变筛查发现1个尚未见报道的,位于6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479GC,p.R160P)。父母及健康对照均者未发现该突变。针对突变所在的GNAS基因6号外显子在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的DNA中进行深度测序,每个样本均获得8 000条左右的序列。患儿父母的所有序列中均筛查到该突变。患儿序列中,3 984条携带G等位基因,4 019条携带C等位基因,两者的数目大致相同。深度测序的结果提示,该突变是来源于母系生殖细胞的新发突变。结论发现一个导致PHP-Ia型发生的GNAS基因新突变(c.479GC,p.R160P),推测该突变起源于母亲生殖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查中国汉族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DNAI1和DNAH5基因编码区突变情况。方法临床招募确诊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及健康体检儿童,提取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DNAI1及DNAH5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外显子测序发现的突变位点;以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taster、SIFT、PolyPhen-2分析位点变异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 81例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及89例健康儿童的外显子测序结果可用于后续分析。在81例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中发现存在3个DNAI1及3个DNAH5基因的编码区突变位点,4例(4.94%)患儿携带DNAI1基因突变,2例(2.50%)患儿携带DNAH5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在89例健康儿童中均未发现。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突变位点可能破坏蛋白质功能。结论中国汉族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DNAI1和DNAH5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4.94%和2.50%,DNAI1和DNAH5基因突变可能与中国汉族儿童内脏异位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缺陷导致的高甲硫氨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例因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缺陷导致的高甲硫氨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分析,并进行核心家系分析。结果 3例患儿,男孩2例,女孩1例,年龄5个月~3岁,来自3个不相关的家系;均无阳性家族史。1例在新生儿筛查时被发现,1例于1个月时病理性黄疸发病,另1例于2岁时因手抖和生长发育落后而就诊。血氨基酸酯酰肉碱谱分析均显示甲硫氨酸显著增高,134.50~790.67μmol/L。患儿均为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编码基因MAT1A突变;1例为复合杂合突变,第3外显子c.274TC和第7外显子c.895CT突变;1例为第6外显子c.757GA纯合突变;另1例为第7外显子c.791GA纯合突变。核心家系分析示患儿的突变均分别来自父母。结论对于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应考虑到甲硫氨酸代谢障碍性疾病,血氨基酸和基因分析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新生儿筛查是发现此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一家系中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资料,并采集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采用Sanger法对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1,NTRK 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突变的致病性。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非感染性发热、无汗、痛觉不敏感、精神发育迟滞,其中先证者多次轻微外伤后骨折。在先证者及其妹妹的 NTRK 1基因第9外显子内发现1个已报道的杂合突变c.851-33 T?>?A;同时也发现 NTRK 1基因第13号外显存在另1个新的突变c.1711 G?>?A(p.G 571 S),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预测其为有害性突变,突变位点具有保守性。患儿父、母亲分别携带c.851-33 T?>?A和c.1711 G?>?A突变。结论2例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新发现的p.G 571 S突变丰富了NTRK 1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一家系中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资料,并采集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采用Sanger法对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1,NTRK 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非感染性发热、无汗、痛觉不敏感、精神发育迟滞,其中先证者多次轻微外伤后骨折。在先证者及其妹妹的NTRK 1基因第9外显子内发现1个已报道的杂合突变c.851-33T??A;同时也发现NTRK 1基因第13号外显存在另1个新的突变c.1711G??A(p.G571S),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预测其为有害性突变,突变位点具有保守性。患儿父、母亲分别携带c.851-33T??A和c.1711G??A突变。结论 2例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新发现的p.G571S突变丰富了NTRK 1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