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自体动静脉瘘(AVF)腔内成形和(或)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于因AVF狭窄或血栓闭塞而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造影证实6例患者为AVF重度狭窄,即刻行腔内球囊成形术,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对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次日复查造影示血栓溶解,其中1例溶栓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附近静脉狭窄严重,行PTA治疗,另1例狭窄程度较轻者未进一步PTA治疗。对8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其中7例可正常行AVF透析,1例单纯PTA治疗患者2个月后再次行PTA治疗,4个月后因AVF功能不良而改行颈内静脉插管透析。结论经桡动脉行AVF功能不良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发育不良的腔内治疗促成熟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本中心收治自体AVF发育不良患者腔内治疗促成熟治疗过程。首先采用体格检查及彩超整体评估发育不良通路口径、流量、狭窄或闭塞主要部位和竞争静脉分支,对患者进行选择性的腔内治疗,观察治疗成功率、严重不良事件并随访内瘘发育及使用结果。结果 16例内瘘发育不良患者中,接受腔内治疗12例,1例治疗失败改为外科造瘘,技术成功率91.7%(11/12),12例患者围术期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术后12个月一期与二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50%和83.3%;另2例首选外科重新造瘘,2例结扎近吻合口主要竞争分流静脉。结论自体AVF发育不良可通过腔内治疗取得良好促成熟效果,但应根据病情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决策,选择性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头臂静脉闭塞直接影响同侧内瘘血液回流甚至血栓形成,导致患者丧失透析通路。头臂静脉闭塞临床报道少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通过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功再通头臂静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患者赖以生存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障透析治疗能够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透析通路的首选,但部分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患者透析时间延长,人口老龄化,并发多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失去建立AVF条件的患者逐年增加,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成为这部分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1-2]。术侧肢体肿胀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资料显示,上肢袢式(U形)AVG术后肿胀发生率可  相似文献   

5.
获得性动-静脉瘘的介入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MQ  Xie CM  Wang ZP  Guan J  Gu XF  Liu F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87-691
目的 评价用介入微创技术治疗获得性动一静脉瘘(AVF)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0例不适宜传统外科治疗的AVF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包括肾动-静脉瘘4例、髂动-静脉瘘3例、锁骨下动-静脉瘘3例。致病原因为穿通性损伤5例、医源性损伤3例、恶性肿瘤和小肠Crohn病各1例。就诊时临床表现有肢体肿胀-静脉显露6例、局部血管杂音10例、心脏负荷增加10例、右心功能衰竭2例、血尿4例。3例用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7例用被覆膜支架置人封闭瘘口。结果 1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显示瘘口被封闭。轻微并发症3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局部肿胀、静脉充血、心脏负荷过度等症状迅速改善,血管杂音消失;肾脏AVF患者,术后肾功能测定属于正常,其中2例肾动脉被覆膜支架置入患者同位素肾扫描显示患侧肾脏形态-功能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9、14个月死于与AVF无关的疾病;2例于术后3周、2个月因AVF复发,在原支架区再次置入一个被覆膜支架后残留瘘口闭塞;2例于术后6、8个月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区存在轻度狭窄。7例患者仍然生存,未再针对AVF进行外科或介人治疗。结论 介入微创技术,包括超选择性栓塞和被覆膜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获得性、复杂型AVF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桡动脉远心端入路以及头静脉近心端逆血流入路2种不同的穿刺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tu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的AVF狭窄或闭塞患者63例。在治疗过程中,按分配床位单、双数,将患者分为2组,采取不同的穿刺入路方式,即超声引导下经桡动脉远心端入路(动脉组)和头静脉近心端逆血流入路(静脉组)对患者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一年内的一期通畅率。结果动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88%)高于静脉组(9.6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导丝通过率(100.00%)与静脉组(83.87%)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患者PTA术后第3、6、9、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83.87%、77.42%、70.97%,静脉组分别为100.00%、80.77%、76.92%、73.07%,两组间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桡动脉远心端穿刺入路治疗AVF狭窄或者闭塞的导丝通过率高,术后通畅率尚可,可作为PTA治疗AVF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扩张(PTA)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01月~2010年06月,对5例前臂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10次PTA治疗。结果:5例患者PTA术后即血流量恢复,但分别在3~24个月后复发,再次PTA治疗后血流量恢复;较短时间发生第1次复发的2例患者分别又在术后3、4个月发生第2次复发,其余患者目前尚未发生狭窄。结论:前臂AVF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PTA治疗是修复失功能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PTA治疗后复发时间较长的患者,如发生再次复发可继续行PTA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暂时性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在Amplatz血栓消融器(Amplatzthrombectomydevice,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中的作用。方法76例急性DVT患者采取ATD血栓消融术治疗,其中50例患者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暂时性AVF。结果1例术后第1天死于肺栓塞。72例术后第1天患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缓解。2例术后第7天对侧肢体继发DVT。暂时性AVF通畅率86%(43/50)。术后随访10~42个月,随访率90.7%(68/75)。59例肿胀消失,6例轻度下肢肿胀,1例继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暂时性AVF可提高取栓后静脉的血流量和加快其血流速度,提高静脉通畅率,是ATD的一个有益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联合导尿管取栓+扩张术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优缺点,为治疗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因内瘘血管狭窄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内瘘阻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因血栓形成导致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共36例纳入研究,在动静脉吻合口上方横行剪开已经动脉化的头静脉,应用导尿管逆行取栓并扩张近心端狭窄血管后吻合血管、缝合皮肤。分别观察手术临床成功率,应用超声测量术前、术后内瘘血管内径,并计算术后开通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等,共观察12个月。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均可触及明显震颤,术后第二天均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流量在200 mL/min以上,临床成功率为94.4%;血管狭窄部位的平均内径在手术前为(3.1±0.6) mm,术后为(4.5±0.8) mm,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K-M曲线分析其12个月时开放率为79.4%;3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2例出现肿胀手综合征,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外科手术联合导尿管取栓+扩张的方式适用于部分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尤其对于不能开展PTA等技术的基层医疗单位而言有其特殊的优势所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100%(24/24)。无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术后AVF血栓形成,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50%(21/24)、83.33%(20/24)、79.17%(19/24)、58.33%(14/24)。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形成后,瘘侧肢体出现肿胀是由于静脉离断后相应的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而使静脉回流障碍所致.为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内瘘侧手臂的肿胀,常规方法是使用小棉垫或枕头支撑内瘘侧手臂使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但小棉垫或枕头有支撑力差、易变形、角度不好掌握等缺点,影响动静脉内瘘形成效果.鉴此,笔者研制了角度可调的多功能支架,确保内瘘侧肢体处于功能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后上肢肿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上肢肿胀的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形成因素、手术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手术对策。结果瘘管狭窄占72.2%、通路同侧肢体中心静脉狭窄占11.1%、瘘管血流量过大占16.7%,通过近端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上肢肿胀改善者11例、因经济原因选择结扎内瘘者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血管、控制吻合口尺寸、注意静脉分支的处理是预防上肢肿胀的必要措施。采取内瘘重建、血管移植可以挽救绝大多数合并肿胀的内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移植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有效应用。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月,采用自体静脉移植完成动静脉内瘘手术12例,主要取材为同侧肢体的静脉,行血管移植技术:头静脉与移植静脉的近心端端端吻合,桡动脉与移植静脉的远心端端侧吻合。结果:除1例1周后血栓形成重新手术,其余应用良好,1年的基本通畅率为66.67%,所有患者未因手术发生感染、指端肿胀、麻木等不良反应。结论:同侧肢体表浅静脉或狭窄段远端的静脉内径正常可以作为移植静脉的取材,组织相容性好、经济、方便、术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传统切除重建手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诊治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期间南京明基医院因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造成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而行PTA治疗或切除重建手术共263例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解除内瘘狭窄的效果。结果:患者中PTA组(研究组)205例次,切除重建组(对照组)58例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内瘘狭窄类型、狭窄数量、内瘘功能不良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均低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PTA组患者的次级通畅率在术后24个月高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是初级通畅的危险因素,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也是次级通畅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性,比较介入手术后联合培哚普利对再次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对17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行血管造影,其中15例行PTA.7例患者PTA术后每日口服培哚普利8 mg,7例患者未服用任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球囊扩张术的并发症、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半年通畅率.结果 17例患者均在动静脉内瘘成熟并使用3个月以上发生功能不良,造影见狭窄多位于动静脉吻合口附近及头静脉透析用穿刺段.经PTA治疗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再通,治疗技术成功率达86.7% (13/15),临床成功率达93.3%(14/15).2例患者因为导丝无法通过近乎闭塞段血管而选择其他手术方式.穿刺部位血肿2例,无医源性血管破裂,无继发血栓形成.随访6个月,14例获得临床成功的患者内瘘半年通畅率为64.3%,其中培哚普利组发生再次狭窄1例,对照组发生再次狭窄4例.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方法,联合口服培哚普利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再次狭窄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12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治疗的31例血液透析用AVF狭窄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27例,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均接受球囊扩张技术治疗。28例(90.3%)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AVF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前臂皮下血肿,其他所有患者AVF恢复通畅并能够以正常流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3、6、12个月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9%,75.0%,50.0%。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处理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但其中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患者手肿胀综合征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由于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动静脉内瘘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但在建立和使用内瘘的过程中,会出现手肿胀、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手肿胀是由于回流静脉被阻断或者动脉血流压力的影响,造成肢体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如果血管吻合后静脉流出道梗阻,动脉血流通过侧支循环流经手部静脉或尺侧静脉(贵要静脉)或深静脉,严重影响手部静脉的回流,出现肿胀手,早期可以通过握拳增加回流,减轻水肿,长期肿胀必须重新制作内瘘[1].我院透析中心自2000年5月至2006年10月共发生5例,均经及时采取护理措施使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瘘(AVF)重度狭窄血管腔内治疗中瘘口的确定及导丝导管通过病变的方法及技巧。方法利用前臂自体AVF解剖学特点来进行瘘口的定位,利用微导丝塑形和微导管及微球囊的特点来通过重度狭窄闭塞的瘘口,完成了14例AVF瘘口重度狭窄甚至闭塞患者的腔内治疗。通过对比扩张前后的瘘口震颤程度、血管造影所见的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后透析时流量变化,评价本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术中造影见AVF狭窄明显改善,狭窄程度均降至20%以下,术后瘘口处震颤明显增强,透析时流量明显增加,并达到透析所需(均220 ml/min)。结论利用前臂自体AVF解剖学特点来进行瘘口的定位,利用微导丝塑形和微导管及微球囊的特点来通过重度狭窄闭塞的瘘口的方法可以解决前臂自体AVF的重度狭窄无法顺行通过的问题,可以供临床参考,使得更多的透析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