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循环游离DNA(cfDNA)被认为是诊断早期肝癌极具研究前景的液体活检切入点。但不少研究证实单独使用cfDNA作为检测指标其诊断效能缺乏稳定性,尤其是单纯定量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肿瘤情况。而更多研究表示cfDNA适宜多指标联合检测或与其他肝癌诊断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本文回顾了截至2021年7月以cfDNA为出发点的联合型液体活检相关文献,归纳了现有研究中的各联合检测方式,首次就其联合诊断方法的诞生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进一步明确cfDNA联合液体活检在诊断早期肝癌中的重要意义与潜力,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肝癌诊断标志物提供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原发肿瘤形成和生长的早期阶段,肿瘤细胞即可以脱离原发肿瘤组织释放到外周血形成循环肿瘤细胞,同样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就会出现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这些凋亡或坏死的肿瘤细胞也可以释放其DNA入外周血形成血浆或血清游离的DNA,因此对肿瘤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及游离DNA的分析被认为是实时的"液相活检",肿瘤患者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具有非常强的异质性,我们可以根据其物理和生物学性质采用不同的技术对其进行富集和检测;可以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循环游离DNA进行提取,并对其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异常改变进行分析,这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就循环肿瘤细胞及游离DNA及其甲基化在肝细胞癌患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多种寄生虫感染患者的血清、血浆、尿液、唾液等体液中检测到相应的游离寄生虫DNA分子(Cell-Free Parasite DNA,CFPD),由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寄生虫病无创诊断和连续监测等方面展示出较强优势。本文即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寄生虫感染者体液中CFPD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寄生虫病诊断的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并对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循环肿瘤DNA(ctDNA)与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相关性,评估ctDNA对PLC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价值.方法 检测PLC组(80例)、肝硬化组(30例)、慢性肝炎组(30例)患者及正常人群(正常组,30例)的外周血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ctDNA水平,比较各组ctDN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相似文献   

6.
细胞游离DNA(cf-DNA)是通过细胞死亡或主动转运从细胞中产生,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DNA。其主要有游离核DNA(cf-nDNA)和游离线粒体DNA(cf-mtDNA)2种类型[1]。cf-DNA水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病死率独立预测因子[2]。cf-DNA与心肌细胞损伤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肌病[3-4]。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虽然目前cf-DNA在心衰中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王文渊 《山东医药》2010,50(8):59-6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循环DNA含量的特点。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42例(研究组)、结直肠腺瘤患者18例(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者30例(对照组),提取血浆DNA行血浆DNA定量,并分析血浆DNA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良性肿瘤组与研究组循环DNA水平分别为(15.01±8.61)、(83.72±95.80)、(645.32±528.92)ng/ml,研究组循环DNA水平增高(P〈0.01)。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与肝、肺转移有相关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循环DNA含量增高且与肿瘤的远位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术后循环DN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9.
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癌、食道癌而居第三位〔1〕。尽管针对肝癌已有诸多治疗措施,但由于大多数患者诊断延迟,发现时已达中晚期,导致肝癌患者治疗后的预后较差,而根本原因即是肿瘤的复发与转移〔2〕。目前所能发现的肿瘤转移灶大多数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检测手段,但此时往往进入了肿瘤晚期。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指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通过血管侵犯而侵入癌症患者外周血液中的肿瘤细胞〔3〕。早在1869年,Ashworth就在1例乳腺癌患者尸检过程中发现了外周血中存在肿瘤细胞,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的发展,CTCs成为肿瘤早期转移及治疗术后复发领域研究的热点〔4,5〕。已知,CTCs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及结直肠癌复发及预后的预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肝癌中的研究应用还远不及这些肿瘤类型。本文着重探讨肝癌CTCs的检测及其对肝癌复发及转移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近20余年来,有关骨桥蛋白(OPN)的生物特性及作用等研究发展迅速。OPN由多种组织细胞合成与分泌。该蛋白结构上与多种基质蛋白相似,功能上具有细胞因子的特点,它在体内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包括炎症、损伤修复、骨骼形成和重建,以及癌症和肝脏疾病等。综述了目前有关骨桥蛋白的生物特性研究,及其在肝炎、肝纤维化、肝脏恶性肿瘤中发挥作用等机制。这些资料不仅揭示了相关疾病条件下,OPN在上述疾病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而且指出了通过检测OPN或阻断OPN表达可以保护和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脏恶性肿瘤这一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简称miRNA,参与着生命活动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人体血清、血浆等体液中存在丰富而稳定的循环miRNA。简述了循环miRNA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的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性,其中一些循环miRNA可作为相关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新型无创性生物标志。本文就循环miRNA在肝胆疾病诊断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广泛的国家,部分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时有发生,值得关注和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寄生虫病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概述了我国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重点讨论和阐述了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的概念、种类以及诊断等内容,以期为学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免疫器官,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携带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多种分子,研究发现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阐述了外泌体在非肿瘤性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将它们作为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手段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应该深入研究外泌体的生物发生、释放及其在疾病中的确切机制,为非肿瘤性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Clinical research advances in primary liver cancer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Primarylivercancer(PLC)isoneofthemostcommoncancersinChina.Accordingtothestatisticsofourcountry,primarylivercancerclaims2040l...  相似文献   

16.
冬虫夏草是一种具有至少六百年应用历史的传统天然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对近年来冬虫夏草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冬虫夏草能够对不同因素造成的肝损伤、肝纤维化及肝脏肿瘤等肝脏疾病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中的虫草多糖、虫草素、虫草酸和虫草甾醇等成分对于冬虫夏草的药理活性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进一步了解肝癌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了解其致病机理,对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斑马鱼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与人类基因高度保守,其生长速度快,早期胚胎透明,有助于对发育过程实时观测;并且其肝脏细胞的构成、功能、信号通路,甚至是对于损伤的反应都与人类极度相似。在现代生物研究中,斑马鱼作为人类肝病模型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介绍了斑马鱼作为肝癌模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认为斑马鱼肝癌模型构建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肝癌研究领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神经酰胺和鞘胺醇-1-磷酸是具有生物活性的鞘磷脂,它们不仅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神经酰胺具有诱导细胞凋亡、自噬及促进炎症反应等作用,而鞘胺醇-1-磷酸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诱导免疫细胞迁移等作用.由神经酰胺、鞘胺醇-1-磷酸及关键酶构成的神经酰胺信号通路参与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用药种类和不合理用药的日益增多,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率及病死率日益增高。DILI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药物的直接肝毒性作用、免疫介导性的肝损伤、线粒体损伤、胆道损伤等方面。探讨及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DILI尤为重要。综述了DILI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体代谢有着密切关系,人体代谢障碍增加肝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通过改善代谢类药物来预防及治疗肝癌是当今一大研究热点。简要介绍了S腺苷蛋氨酸、二甲双胍及他汀类3种可用来预防和治疗肝癌的代谢类药物,包括它们与肝癌发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代谢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未来可以发现更多的代谢类药物来预防及治疗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