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培养目标为准则、执业需求为宗旨、大纲为指导,总论以中药性能、功效、配伍理论、合理用药理论为主导,辅助认知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各论以中药功效为核心,"性-效-用"为主线,采用归纳比较,层层推进,纵横关联,融会贯通,构建综合教学模式,并为指导中药学专业类学生正确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BB平台中翻转课堂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程以BB网络平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临床中药学课程相结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本研究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研究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中药学》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规避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教学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本文探索将PBL教学法及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多元教学法运用到《中药学》的教学并实践.本文践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及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其它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药化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药化学课程组教师围绕“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进行了中药化学课程过程性考核项目改革。通过近3年的教学改革,中药化学课程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从传统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转变成多元化过程性考核项目。该项目的实施,能够更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双一流中药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建 《中国医药科学》2012,(19):139-140
笔者为探索与中医、中药专业目标吻合的《临床中药学》合理教学模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从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效果评价、考试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可构建"一中心、二特色、三模块、四要素"的《临床中药学》合理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6.
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药用植物栽培学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教学目的。本研究根据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特点,针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互动环节、教学反思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备“双思维”的合格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药学和中药专业《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合作-探究-反思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中药研究对中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中药化学教学的现状,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三个环节对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术玲  曾元儿 《药学教育》2013,(4):47-49,57
特色实验课程《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为本校教学实验中心针对中药学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的特色实验课程,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五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来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药学本科生专业理论教育方法相对单一,如何构建多元化和开放式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结合前期邀请校外专家参与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专家授课模式的现状和意义、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教学经验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思路,结合中药学的特点,阐述了"系统中药"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内涵,提出"多维评价"是"系统中药"研究的优选方法,并以中药附子为研究实例,系统阐释"系统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培养实用型高水平中药学技术人才为目标,对中药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革。分析了目前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并对教学质量监控并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5,(36):5165-5166
目的:提高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学试验教学质量。方法:以我校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学试验为切入点,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4个方面进行改革。结果: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引入了必修试验、选修试验、开放试验和探索试验的分类方法,建立了常见中药炮制品标本库与音频、视频库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基本试验、综合性试验、设计性试验与研究性试验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对试验预习、试验操作、试验设计与试验考试4项内容的考核。结论:通过该课程教学方法与途径的改革,提高了中药炮制学试验教学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都医科大学开设科学论文研讨课程。教学中贯彻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鼓励研究生勇敢探索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太极班"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校调整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推进中药学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中药学太极班"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方法:对已经毕业的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太极班"学生进行一对一随机电话访谈,电话访问太极集团各用人部门相关负责人,对于"中药学太极班"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内容涉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相关技能以及毕业生对中药学太极班的课程设置、教学情况、提供的资源平台的评价和自身的评价等方面并且征集了毕业生对提升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太极班"人才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该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基本素质、教学情况表示较满意,但是在相关技能、提供的资源平台总体表现表示一般。结论:以"中药学太极班"为代表的人才培养要继续持续加强中药学太极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相关技能的培养;继续加强我校教学和学风的建设;继续完善和健全我校资源建设;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话机制;继续加强太极班同学顶岗实习或见习的管理制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开展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持续深化对有关中医药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展动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开设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托于理论课的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独立开设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性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该文通过在中药学专业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总结,探讨创新实验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变,教学模式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朋辈式场景教学由于启发思维、侧重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在教学中以"片剂成型与包衣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为专题,组织实施讨论式教学,强化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中药药剂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九年制专业有机化学层进式的教学体系相配合,尝试设立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该体系特点主要体现在全过程形成性评价,开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以及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等方面。实践证明该评价体系基本满足了两个教学学期之间转换升级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自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玲  金华  周鹏  张艳军 《药学教育》2010,26(4):53-56
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使用中药的能力,关系到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就是要通过直观的、生动的、启发性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识药能力、对药性理论的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和辨证用药能力。在实训中,借助“模拟药房”载体,以药性理论为指导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入PBL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打破学科分界,贯通理法方药,结合教学案例探讨PBL教学模式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南药学》2018,(4):567-570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采取的2类4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综述和比较,即以教师为中心的LBL、CBL教学模式及以学生为中心PBL、RBL教学模式;指出当前本校药物分析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对本校药学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药物分析课程的知识特点设计LBLCBL-PBL-RBL四轨教学模式,并用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中。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该四轨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