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患侧肢体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主动踝背屈时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等指标,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及胫前肌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等步行空间相关参数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等步行时间相关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及下肢Fulg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两种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用屈伸肌交替刺激法,选择50 Hz的断续波电流,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常规刺激方法,电刺激的仪器、参数以及疗程等与治疗组相同。利用步行时空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Fulg-Meyer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步态分析各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Fulg-Meyer评分较疗前差异均显著(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且屈伸肌交替刺激法优于常规刺激方法。  相似文献   

3.
曾昊 《四川中医》2020,38(2):188-191
目的:探究"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及对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对象,按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痉挛分级、下肢肌力及粗大运动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痉挛分级和屈髋肌力评分、伸膝肌力评分、踝背曲肌力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痉挛分级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屈髋肌力评分、伸膝肌力评分、踝背曲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GMF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下肢肌力、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镜像疗法(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EMGBF组和MT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EMGBF组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MT组实施肌电生物反馈+镜像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腕背伸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腕背伸的主动活动度(AROM)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EMGBF组和MT组患者FMA评分、腕背伸肌IEMG评分与腕背伸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且EMGBF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MT组显著优于EMGBF和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屈踝结点)对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痉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患侧屈踝结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综合痉挛量表(CSS)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腓肠肌IEMG、CSS及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治疗前,FAC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屈踝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Wang XB  Chen J  Li TJ  Tao J  Chen LD  He J  Chen LR 《中国针灸》2011,31(7):580-584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 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 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均方根(RMS)值,Fugl-Meyer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10 m步行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踝足矫形器与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2015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功能性电刺激)及对照组(踝足矫形器),25例。对比两组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步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较踝足矫形器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效果更显著,患者协调能力明显改善,且治疗周期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诊的STBI(恢复期)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共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指压穴位联合TEAS。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侧的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ROM)、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以及踝关节运动控制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侧踝背屈AROM、胫前肌iEMG、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5);两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点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指压穴位加TEAS能显著改善STBI患者的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头针结合骶四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凌志  王晓颖  张海峰 《新中医》2020,52(1):142-145
目的:通过盆底肌电生理检查测定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值,为针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女性SUI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凯格尔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盆底表面肌电值、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和ICI-Q-SF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盆底表面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盆底表面肌电值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盆底表面肌电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CI-Q-S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CI-Q-SF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ICI-Q-S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凯格尔训练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女性SUI,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凯格尔训练,表明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SUI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GMFM-88评分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瘫患者按入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腓肠肌表面肌电参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血清学、平衡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Fugl-Meyer评估量表(FM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摆动相、步长、步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双支撑相、支撑相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积分值(iEMG)、中值频率(M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协同收缩率(CR)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促进脑瘫大脑中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步态,提高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针法,穴取患侧风池、然谷、照海及风府,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分别进行足内翻角度测量、Holden功能步行分级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厚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足内翻角度、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前两组健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患侧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P<0.01,P<0.05),观察组健侧厚度治疗前后相当(P>0.05),而对照组健侧厚度较治疗前增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与健侧相当(P>0.05),观察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5)。结论:"交通跷脉"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足内翻角度、步行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其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肌肉形态。  相似文献   

16.
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言语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头针针刺言语区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失语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效果优于单纯言语功能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尖足三针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儿童康复科9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尖足三针针刺治疗的4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足背屈角、表面肌电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88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GMFM-88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足背屈角明显高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足背屈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康复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康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联合尖足三针针刺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腓肠肌肌肉张力、足背屈能力,进而促使患儿站位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到本院康复门诊治疗的脑瘫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30只足。观察组采用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足背屈角评估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MAS改变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足背屈角度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足背屈角度数、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合配穴法针刺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同步针刺运动疗法与单纯针刺运动疗法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选取患侧髋三针,健侧顶旁1线及顶颞前斜线给予常规针刺30 min后,保留头针,观察组予针刺运动疗法同步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照组予针刺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股四头肌等速肌力指标[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F/E)]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PT、AP较治疗前升高(P<0.05),F/E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PT、AP高于对照组(P<0.05),F/E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同步针刺运动疗法能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活动、股四头肌肌群功能,有效改善下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