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我院自2001年12月到2015年12月5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手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肿瘤的影像学特点、临床症状、手术疗效及术后神经功能。结果该组病例肿瘤全切48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32例,症状较术前减轻7例,颅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3例,出现新神经功能障11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处理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经典手术入路,该入路可以获得对桥小脑区神经血管良好的暴露,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后外侧枕下入路手术治疗枕大孔前方和下斜坡病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报告一种治疗下脑干和上颈髓腹侧病变的手术入路。它包括枕下瓣状切口形成一侧皮瓣,暴露和切除枕下骨质、颈、半椎板以及酌情切除枕骨髁和颈1外侧块。将椎动脉暴露于术野。采用此手术入路,无手术死亡和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枕下后外侧入路治疗复杂环枕部畸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Huang S  Song Y  Yi Z  Li G  Mao B  You C  Gao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7):435-437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复杂环枕部畸形的新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病例经CT三维成像和MRI检查确诊,采用经尸体解剖证实的“枕下后外侧入路”方法治疗,同时行齿状突切除或枕下减压并枕颈植骨融合术。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明显疗效,无病性加重或复发,3例半年后恢复工作。结论枕一后外侧入路能一次手术完成枕大孔区前后方减压并植骨融合固定,是治疗复杂环枕部畸形的具有确切疗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4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运用显微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达SimpsonⅠ级全切除25例(51.0%),Ⅱ级切除17例(34.7%),次全切除7例(14.3%),无手术死亡。随访47例,随访时间平均2.4年(6个月~4年)。37(78.7%)例正常工作,7(14.9%)例能生活自理,3例(6.4%)生活需他人照顾。随访6个月时面听神经功能保留分别为42例(89.4%)与24例(51.1%)。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非常适宜的入路,术中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并合理运用显微技术,能够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枕下正中切口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对2 7例枕下正中手术切口行肌肉无张力缝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假性脑膜膨出;2 0例随访1年,无鹅颈畸形,其中9例颈部疼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2~4月后缓解。结论:枕下正中手术切口肌肉无张力缝合是预防假性脑膜膨出、颈部疼痛和鹅颈畸形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49例大型(≥4 cm)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单侧枕下乳突后“S”形皮肤切口,铣刀骨瓣成形,显微镜下行肿瘤囊内逐步切除,最后分离内听道部分,锐性剥离面神经上残存肿瘤。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功能评估。结果 肿瘤全切除45例(92%),次全切除4例(8%),全组无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42例(86%),术后2周功能保留36例(73%);听神经解剖保留7例(14%),术后2周功能保留3例(6%)。1例手术区血肿再手术清除。37例随访0.5~5年,平均2.8年,肿瘤无复发,均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较好方法,肿瘤的全切率高,死亡率和病残率低,并能有效地保留面、听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枕后入路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的体会。方法 总结 5 4例枕后入路手术治疗颅后窝肿瘤的经验和体会。结果 我们采取避免损伤头皮下肌肉和筋膜 ,大骨窗 ,硬脑膜马蹄形剪开 ,显微镜下分离、辨认肿瘤和周围组织结构后切除肿瘤 ,彻底止血 ,严密缝合等措施 ,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 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颅后窝肿瘤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远外侧枕下入路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改良远外侧枕下入路,适当显露病变,改善延髓和上颈髓腹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远外侧枕下入路的5种改良入路,包括经小关节入路、经枕骨髁后入路、部分经枕骨髁入路、完全经枕骨髁入路和极端外侧经颈静脉孔入路,治疗延髓及上颈髓腹侧和腹外侧肿瘤12例、椎动脉动脉瘤2例,并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本组12例肿瘤患者,7例肿瘤全切除,5例肿瘤在部分切除,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其中3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组颅神经麻痹。2例动脉瘤患者,1例夹闭瘤颈,1例动脉瘤切除的患者因脑干缺血死亡。没有与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远外侧枕下入路的改良可以满足延髓及上颈髓腹侧和腹外侧病变手术的需要和良好手术野显著,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步骤,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按就诊顺序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6.6±8.8)min和(109.7±15.8)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17.2±19.5)mL和(289.9±27.1)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6.3±15.0)mL和(205.8±23.6)mL,住院天数分别为(9.4±1.6)d和(11.6±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ASIA分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切口愈合好,无腰背部肌肉僵硬、疼痛、无力等症状出现。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入路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恢复快、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双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在19~53岁,平均为32.8岁。左侧8例,右侧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摔伤5例,重物砸伤2例。按A0分型,B型3例,c型11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对14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评定疗效。结果本组14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0.5个月。根据Neer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4例,可1例。根据Jupiter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优7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采取后侧正中切口双接骨板内固定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效地避免了关节僵硬、强直、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比较,评价经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2-02诊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52例,分为2组,后正中入路手术组24例,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组28例。结果 52例获得18~36(26±4.5)个月的随访,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1周VAS评分评定疼痛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具有与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丁斌  郑勇  秦承东  顾健  魏红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0):924-925
目的探讨肘后正中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术后4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定期随访,采用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肘关节评定优良28例,中2例。结论肘后正中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稳定好及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正中人路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3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采用后正中入路双重建钢板治疗的肱骨下1/3骨折23例的情况。结果本组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临床上肢评分:优1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1.3%。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双重建钢板治疗肱骨下1/3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且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Zhang X  Fei Z  Fu L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82-785,T002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LAN)的最佳入径。方法 对术前经CT或MRI证实,且肿瘤位于桥脑小脑角区,直径≥31mm的216例LAN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术;术后评估治疗效果。分析比较术前、后的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结果 肿瘤全切除率79.6%(172例);次全切除率15.3%(33例);部分切除率5.1%(11例);术后病死率1.4%(3例)。听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2.5%(27例)。出院时功能保留率为4.2%(A级,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2.4%(178例),出院时功能保留率为52.8%(House分级,Ⅰ-Ⅱ级94例)。对187例患者平均随访3.9年,其中128例(68.4%)恢复良好。44例(23.5%)恢复一般,15例(8.0%)恢复较差。在恢复较差患者中有10例(5.4%)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8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改良入路,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熟练掌握入路的显微解剖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入路在爆裂性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后正中入路)和改良组(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分析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置钉准确率、术后引流量、镇痛药使用、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术前、术后即刻和12个月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矢状位指数、椎管占位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术前、术后1、3d和1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CK-MB).[结果](1)除置钉准确率外,改良组的其余围术期指标均小于传统组;(2)两组在术后恢复指标上无差异;(3)改良组术后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CK-MB水平均高于改良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爆裂性腰椎骨折对机体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获得与传统入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侧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1—2018-03采用后侧正中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术后采用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来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同时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17.8±0.6)个月。术后Rasmussen复位评分15~18(16.9±0.4)分;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0~96(90.7±3.8)分。术后有1例出现膝后切口浅表感染,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有2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受限,经锻炼后明显好转。结论后侧正中入路能很好地显露整个胫骨平台后柱,有利于解剖复位骨折端并置入内固定物,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止痛药应用情况,观察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及早期恢复情况。方法共纳入3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15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18例(B组)。记录2组肌注止痛药用量、口服止痛药用量、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结果33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肌注止痛药总量、口服止痛药用量少于B组,且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较B组短,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术后止痛药的摄入量较少,摄入时间短,有助于减少止痛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从侧面反映经椎旁肌入路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下假体隆乳术的术后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长沙雅美医疗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隆乳患者211例(年龄18~52岁,平均)。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腋窝入路组、乳晕入路组、乳房下皱襞入路组,对3个组患者术后疼痛、切口瘢痕、引流量及其他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乳晕入路组与乳房下皱襞入路组患者术...  相似文献   

20.
病情:患者邹荣英,女性,5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好转后1月余”人院.患者在爬楼梯回家后突发意识不清,伴有非喷射性呕吐,之后出现四肢抽搐伴有大小便失禁,被镇江市康复医院救治,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双侧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出血.治疗好转后查脑血管DSA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之后为求手术治疗就诊我科.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见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第5段,约4mm×5mm,呈暗红色,与载瘤动脉稍粘连,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分离瘤颈后,“迷你夹”夹闭瘤颈.取下暂时阻断夹.见载瘤动脉充盈良好,瘤壁未见明显出血.术后给予抗炎、止血等治疗.术后患者短期内恢复意识,但出现持续低烧,不超多38.5℃.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未见明确感染迹象.2周后患者在上厕所后突发非喷射性呕吐,继之出现意识不清,伴有小便失禁,呼吸急浅快.经积极抢救,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复查头颅CT提示:原动脉瘤夹周围,小脑内,第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内可见高密度影,考虑出血.入院48天患者复查头颅CT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夹闭术后脑室系统扩大.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