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64例PI-VSD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5±9.9)岁,男36例(56.25%);其中38例行室间隔封堵治疗,3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3例封堵后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38例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病变29例(76.3%),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23.7%);修复穿孔后残余漏(0.4±0.1)cm,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5.6±4.4)%。药物治疗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低于介入封堵组(30.7%比63.2%,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BP使用时间短于介入封堵组[(4.9±8.8)d比(10.5±11.1)d,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手术成功率84.2%(32/38),术后生存率91.4%(32/35),药物治疗生存率7.7%(2/26)。患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生存率与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及是否行介入治疗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PI-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更佳,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左室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重构发生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左室造影投影系统计算出心肌梗死 (MI)急性期及恢复期左室容积指标 ,根据左室容积指标将患者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 (均为 2 0例 ) ;用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用99m 锝心血池扫描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用2 0 1铊心肌血流扫描测定梗死的面积积分 (ES)和重症度积分(SS)。结果 :重构组恢复期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非重构组 (P <0 .0 1) ,亦显著高于该组急性期左室容积 (P <0 .0 1)。重构组急性期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急性期及恢复期肺小动脉嵌压、恢复期左室舒张末压力以及恢复期ES和SS均显著高于非重构组 ,而LVEF显著低于非重构组。重构组恢复期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与LVEF之间存在有意义的相关关系 (r =- 0 .72 ,P <0 .0 1;r =- 0 .6 7,P <0 .0 1)。结论 :AMI后进行左室造影能较准确地评价左室重构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发生左室重构的患者其心肌坏死量较大 ,且其恢复期左室功能显著降低。恢复期左室功能与左室容积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近端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急诊介入治疗后是否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将199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为近端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IABP组(79例)和无IABP组(120例),比较两组术后2周心肌梗死范围和血脑钠尿肽的变化、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两组术后30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和无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梗死范围明显缩小[(30.256±4.223)%vs.(35.343±5.235)%,P〈0.01],血脑钠尿肽浓度降低[(89.7±33.5)ng/Lvs.(128.7±44.1)ng/L,P〈0.01],左室左室射血分数增高[(52.6±5.2)%vs.(47.5±7.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47.5±4.6)mmvs.(50.3±5.7)mm,P〈0.01]。术后30d内心脏事件发生率IABP组明显低于无IABP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近端病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行IABP治疗可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为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3月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IABP分为IABP置入组(57例)和未置入IABP组(49例,其中20例因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并进一步对IABP置入术后发热、血小板减少、出血、新发脑卒中、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未置入IABP组患者相比较,置入IABP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就诊时心率更快,白细胞计数更高,室间隔穿孔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其中31例(54.4%)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小板减少16例(28.1%)、出血14例(24.6%)、新发脑卒中2例(3.5%)、下肢缺血1例(1.8%),7例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9/L),住院期间均死亡。19例患者有发热,均发生于长时间使用IABP治疗患者中,平均置入时间(28.6±9.9)d,其中4例血培养阳性。结论 IABP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重要过渡治疗措施,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AMI后VSR的患者7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近期(1月内)死亡率.结果 73例AMI后VSR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多于下壁、后壁,穿孔部位亦以室间隔心尖部常见.在梗死后1个月内有34例(46.6%)患者存活,39例(53.4%)死亡.与近期存活组相比,近期死亡组的女性比例、VSR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是否置入I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与近期死亡相关.结论 AMI合并VSR近期死亡率高.左室射血分数低、VSR直径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女性、未置入IABP辅助为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为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MI后VSR有近期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及使用循环辅助装置基础上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严重二尖瓣返流对左室附壁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40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严重二尖瓣返流分为严重二尖瓣返流组与非严重二尖瓣返流组,严重二尖瓣返流组84例,二尖瓣返流较轻或无返流256例,归为非严重二尖瓣返流组,比较两组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附壁血栓发生率。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严重二尖瓣返流组的左室附壁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严重二尖瓣返流组(11% vs. 22%,P<0.05)。严重二尖瓣返流组的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均大于非严重二尖瓣返流组(均P<0.01)。严重二尖瓣返流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严重二尖瓣返流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后壁厚度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伴严重二尖瓣返流时可能有降低左室附壁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探索最佳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PI-VSR的患者资料,分析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共纳入PI-VSR患者66例,其中18例为介入封堵组,2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改行外科手术;22例为外科手术组;26例为药物治疗组。66例患者平均年龄(66.48±9.91)岁,其中男37例(57.8%),女29例(42.2%)。造影提示:左前降支闭塞58例,右冠状动脉闭塞8例。介入封堵组与外科手术组比较:术后穿孔大小[(0.4±0.1)cm比(0.5±0.2)cm,P=0.816];穿孔至手术时间[(20.8±5.4)d比(29.9±4.9)d,P=0.524],急性心肌梗死(AMI)至手术时间[(20.4±5.0)d比(31.6±4.8)d,P=0.061],入院至手术时间[(16.4±5.1)d比(18.6±1.6)d,P=0.675],术后住院时间[(10.8±7.9)d比(16.6±2.7)d,P=0.65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50.0%比68.2%,P=0.135),IABP使用时间[(7.1±7.3)d比(12.9±2.7)d,P0.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1.2±5.6)%比(41.9±5.0)%,P=0.002],术后LVEF[(45.6±4.4)%比(42.2±6.5)%,P=0.264]。介入封堵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8.9%比7.7%,P0.001),外科手术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6.4%比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介入封堵组患者与外科手术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8.9%比86.4%,P=0.5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封堵治疗PI-VSR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住院时间明显减少。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因此,积极的介入封堵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VSR穿孔介入封堵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分析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介入封堵VSR的疗效,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3岁,罪犯血管为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1例。6例患者均有左向右室间隔膨出瘤。在左前斜45°+头20°投照体位下左心室造影提示4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中1/3、2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心尖部1/3;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舒张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3.40 mm,最大值52.12 mm;收缩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0.40 mm,最大值49.12 mm;筛状穿孔数4(1,7)个;舒张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4.40 mm,最大值18.30 mm;收缩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1.90 mm,最大值16.60 mm。6例患者于AMI后56(7,99)d行VSR封堵术,1例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1例患者术前行体外膜肺氧合。5例(5/6)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16(12,22)mm,此5例置入封堵器前均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1/6)因下壁心肌梗死,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与心室肌后壁交界处,选最大直径30 mm室间隔封堵伞固定困难,封堵失败,1个月后因反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死亡,患者置入封堵器前未对罪犯血管行PCI。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3例(3/5);少量残余分流1例(1/5),择期行降落伞左心室减容术,残余分流消失;中度残余分流1例(1/5)行二次室间隔封堵后残余分流消失。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前术后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变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AMI并发VSR部位呈左向右膨出瘤,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瘤体多数可能呈喀斯特地貌溶洞样筛状多孔,介入封堵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对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FM患者,根据患者在入院后30 min内是否应用IABP分为2组,其中接受IABP治疗(IABP组)57例(57%),而未接受IABP治疗(非IABP组) 43例(43%),评估患者住院死亡率(整个住院周期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死亡29例(29%)。非IABP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IABP组患者(34.9% vs 24.6%,P<0.01)。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29.5%。入院时,2组患者的平均血压(MBP)、平均心率(AHR)、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植入治疗30 min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升高,AHR明显降低,IABP组患者植入24 h后LVEF值明显升高,同时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显著减少。结论: IABP治疗可降低FM患者住院死亡风险,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左室重构构型与室壁应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左室室壁长、短轴应力变化评价高血压左室重构趋势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9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和收缩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和收缩末期厚度.联合袖带肱动脉血压值计算左室收缩末期压力.根据LVMI和RWT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正常构型组(LVN)、向心性重构组(LVCR)、向心性肥厚组(LVCH)、离心性肥厚组(LVEH).应用上述各测值计算左室收缩末期长轴应力(σm)及短轴应力(σ).结果 (1)高血压左室重构各组长轴及短轴-圆周应力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2)离心性肥厚组长轴应力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根据左室收缩末期室壁长轴及圆周应力的变化趋势可以分析高血压左室重构的趋势,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左室)重量指数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35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IVS)和室间隔的厚度(LVPW);收缩末期左心房横径(LA);测量左室舒张早期(E峰)和舒张晚期(A峰)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舒张早晚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值(E/A),并与30名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LVMI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23,P<0.01);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6.39,P<0.01);LVMI与E/A比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79,P<0.01).结论 LVMI结合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可早期诊断和评估甲亢性心脏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行经导管VSR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由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研究其临床特点、介入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并随访至今。结果 6例患者中5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5/6),1例打开封堵伞后出现封堵伞固定欠佳,即刻撤回封堵伞,于术后半年死于心力衰竭。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4例封堵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封堵后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院内死亡2例(围术期死亡率2/5),其中1例封堵后心脏压塞,并于术后3 h死亡,1例患者术后因患者家属拒绝继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在撤出IABP后随即出现心原性休克并死亡;其余3例随访至今均存活,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心功能均显著改善,且无心力衰竭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术是治疗AMI并发VSR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段,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2型糖尿病患者1108例(男性576例、女性53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VAT≥100cm~2)和非内脏型肥胖组(VAT 100cm~2)。结果内脏脂肪面积与心脏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显著正相关,均P 0.05;内脏脂肪面积与颈内、颈总血管内径,ABI、bapwv之间,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型肥胖是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增多,会导致心脏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增加,心脏结构异常;内脏型肥胖也是导致左室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氨力农改善冠心病(CHD)患者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及机理.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的CHD患者30例,以氨力农静脉滴注,用左心室造影法测定用药前后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用左心导管持续监测用药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主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ASP、ADP).结果氨力农静脉滴注后CO、EF明显提高(P<0.01),LVEDP、ASP及ESV显著降低(P<0.01).结论氨力农可显著增加心排量,降低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提示其对CHD患者具独特的改善血流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4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左室室壁瘤手术的282例患者资料,男性221例,女性61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n=31)和对照组(n=251)。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以及超声指标;术后住院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IABP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死亡率、神经并发症、严重感染、总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复脉注射液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4例HOC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8例),观察组给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8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3%和27.8%,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室间隔厚度(V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ED)、主动脉根部内径(AO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分级(SAM分级)、左室流出道(LVOT)流速、二尖瓣舒张期A峰、E峰、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舒张高峰充盈率(LVDPFR)、左室舒张高峰充盈时间(LVDPFT)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比较,均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气复脉注射液可改善HOCM舒张功能和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减低左室流出道梗阻,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