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及血脂综合指标与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意念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条目3"自杀"评分≥1为界将122例首发MDD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94例)及无自杀意念组(28例);对两组人口学资料、HAMD-17各维度评分、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脂综合指标[动脉硬化指数(AI)、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脂蛋白结合指数(LCI)]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差异指标与自杀意念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有自杀意念组TG和LCI明显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均<0.05)。血清TG水平与HAMD-17条目3的得分呈负相关(r=-0.221,P=0.015),与睡眠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r=0.238,P=0.008)。患者LCI与HAMD-17条目3的得分(r=-0.260,P=0.004)及认知障碍因子分(r=-0.192,P=0.034)呈负相关,与睡眠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r=0.203,P=0.025)。结论:血清TG水平和LCI降低与MDD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实验测定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36例)、无自杀行为患者(55例)及36名正常对照血清BDNF水平,对抑郁症患者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自杀意念的强烈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未遂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无自杀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未遂组HAMD总分和SIOSS总分高于无自杀组。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SIOSS总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BDNF降低,BDNF水平可能是自杀倾向行为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女性抑郁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70例入观察组,招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70例健康志愿者入对照组。观察组测定基线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4周末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给予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和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对照组测定基线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两组基线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结果基线期观察组血清T3、T4、FT3、F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1.99、1.41、2.47、3.34);观察组治疗4周末较基线期FT4水平有所升高(P0.05,t=3.687)。观察组FT3、FT4水平与HAMA-17、HAMD-14评分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TSH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可能与病程、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为临床降低其自杀意念、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二阶段调查法,以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1135例MD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D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果1135例MDD患者中,有688例(60.62%)存在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者PHQ-9评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8±5.02)分vs.(11.07±4.61)分,t=10.497,P<0.01]。有自杀意念者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SSRS总评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及PHQ-9评分为自变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0.286+0.026X1-0.035X2-0.063X3+0.128X4,其中主观支持和抑郁均对自杀意念有预测作用(B=-0.035、0.128,P<0.05或0.01)。结论存在抑郁症状及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支持)可能是MDD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al ideation,SSI)对155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评估有无自杀意念,并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患者进行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评估。结果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49.7%(77/155),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为17.4%(27/155)。相对于非汉族患者,汉族患者自杀意念更强(P0.05);相对于无自杀未遂史患者,有自杀未遂史患者自杀意念更强(P0.05);与无自杀意念组比较,有自杀意念患者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阻滞因子分更高(P0.05)。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抑郁(β=0.22,P0.01)、自杀未遂史(β=0.41,P0.01)和疑病(β=-0.21,P0.01)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焦虑(β=0.08,P0.01)和疑病(β=0.07,P0.01)皆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起间接作用。Bootstrap BC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抑郁在焦虑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疑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有自杀未遂史和抑郁情绪严重程度是自杀意念主要的危险因素,在自杀预防工作中要多关注有自杀未遂史和严重抑郁情绪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入组332例MDD患者,分为自杀未遂组(95例)和非自杀未遂组(237例);对入组者进行人口学与临床资料调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小于非自杀未遂组,病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自杀未遂组;单身、无业、受教育程度低、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共病焦虑障碍比率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HAMD总分与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体质量、日夜变化因子分及HAMA评分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是影响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可能为MDD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躯体疼痛抑郁障碍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与躯体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AMD-17评估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抑郁障碍患者,依据躯体疼痛症状的定义将抑郁障碍患者分为伴躯体疼痛组(疼痛组,32例)、不伴躯体疼痛组(单纯组,31例),同期入组30名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浓度。结果:1疼痛组HAMD-17总分、焦虑因子分高于单纯组[(23.4±4.0)vs(20.6±2.8),(9.4±1.7)vs(8.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7,3.627;P=0.002,0.001);2疼痛组血清IL-6浓度为(14.5±2.3)pg/ml,单纯组为(12.5±2.2)pg/ml,对照组为(11.3±2.3)pg/ml,疼痛组高于单纯组(d=2.0,P=0.001),单纯组高于对照组(d=1.2,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疼痛组血清IL-6浓度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31)。结论:伴有躯体疼痛的抑郁障碍患者血清IL-6浓度较不伴躯体疼痛的抑郁障碍患者高,IL-6可能参与了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疼痛症状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抑郁发作自杀未遂患者(自杀未遂组,23例)和抑郁发作无自杀行为患者(无自杀组,2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Beck绝望量表(BHS)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绝望程度及自杀意图的强烈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BDNF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30名)比较;对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各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自杀未遂组的HAMD24[(37.8±8.7)分]、BHS[(13.0±3.8)分]及SIOSS评分[(18.1±3.9)分]均高于无自杀组[分别为(26.0±6.0)分、(7.5±4.3)分、(12.0±4.0)分;P<0.01].(2)自杀未遂组的BDNF平均浓度[(57 ±16)ng/L]低于无自杀组[(75 ±28)ng/L;P<0.05],无自杀组的BDNF平均浓度亦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9)ng/L;P<0.01].(3)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抑郁发作的病程(r=-0.541)、BHS总分(r=-0.494)、SIOSS总分(r=-0.754)呈负相关(P<0.01-0.05).结论 低水平的BDNF可能是抑郁发作自杀未遂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具有自杀风险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方法选取117例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5. 0中文版筛查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根据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n=52)和无自杀风险组(n=65)。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进行认知调节策略的测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发生率为44. 4%(52/117)。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自杀风险组患者更多见于女性、未婚、平均年龄更小、发病年龄更早、HAMD-17总评分更高、伴精神病性症状率较高,自杀风险组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灾难化4个认知调节策略维度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评分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组(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 539,95%CI:1. 383~9. 057)、发病年龄(OR=0. 931,95%CI:0. 895~0. 968)、HAMD-17总评分(OR=1. 207,95%CI:1. 063~1. 370)和灾难化(OR=1. 143,95%CI:1. 002~1. 305)与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相关(P均<0. 05)。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灾难化可能为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的效果,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采用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采用自编不良反应记录表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不同时间点HAMD-17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204.3,P0.01,研究组F=292.6,P0.01),SIO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15.6,P0.01,研究组F=21.8,P0.01)。治疗第2、4、8周末,研究组HAMD-1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有自杀意念者的比例和SIO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1,P=0.325)。结论与单用氟西汀比较,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C)对长期住院(≥12个月)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以CDSS-C总分是否≥6分,将患者划分为伴抑郁组58例和非抑郁组142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组在女性构成比、探视频率1次/月、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率、合并苯海索或苯二氮艹卓类药、有自杀意念构成比、阳性症状量表(SAP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总分和一般精神病理总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5或P0.001);主要探视人为I级亲属的构成比及平均住院周期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0.05或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探视人为I级亲属(OR=0.207,95%CI:0.072~0.591)、探视频率1次/月(OR=3.869,95%CI:1.332~11.239)、有自杀意念(OR=9.256,95%CI:3.191~26.854)是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01)。结论:探视人(I级亲属)、探视频率及有自杀意念是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障碍(BD)患者躯体疾病共病情况。方法:对141例MDD和52例BD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躯体疾病调查及精神疾病评估。结果:MDD和BD患者躯体疾病的共病率分别为68.1%、46.2%,共病的躯体疾病以慢性病为主,依次为高血压、慢性胃炎、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与非共病患者比较,共病患者年龄及起病年龄大,精神疾病复发次数多(P0.05或P0.01)。MDD共病患者自杀意念风险明显增加(P0.01)。结论:较高龄及较高龄起病的MDD、BD患者更易共病慢性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特征、治疗前后的变化及疗效性分析。方法:于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入组抑郁症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47名。抑郁组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评估抑郁、焦虑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抑郁组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HAMD-17总分、HAMA总分、T4、FT4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临床痊愈组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治疗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非临床痊愈组(P0.05或P0.01)。抑郁组治疗前,T4与HAMD-17有罪感因子分、工作和兴趣因子分、总分呈负相关;FT4与躯体性焦虑因子分呈正相关,与总分呈负相关;TSH与体质量减轻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T4、FT4、TSH水平均低于健康正常人,与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治疗前T3水平低的患者可能对抗抑郁药更敏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自杀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杀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可能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存在差异,有必要进一步研究NLR与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LR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探寻自杀的生物学指标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36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报告存在自杀意念,将患者分为两组。从病历中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出院诊断以及入院第二天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分和血液学检验数据(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测定NLR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最佳临界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36例患者中,无自杀意念者429例(80.04%),有自杀意念者107例(19.96%)。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自杀意念组HAMD-17评分更高[(25.28±8.86)分vs.(2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伴混合特征(DMX)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 4 日至 2022 年 7 月 29 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就诊的 100 例 DMX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近 1 年是否发生 NSSI 行为将患者分为 NSSI 组 (n=39)和非 NSSI 组(n=61)。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 氏躁狂量表(YM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4 个他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躁狂严重程 度和自杀意念风险等级。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斯奈 思 - 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3 个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和快感缺失严重程度。采用多因 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DMX 患者发生 NSSI 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居住方式、起病年龄、 HAMD-17 得分、PHQ-9 得分、SHAPS 得分以及自杀意念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OR=0.900,95%CI=0.829~0.977,P=0.012)、HAMD-17 得分高 (OR=1.361,95%CI=1.013~1.829,P=0.042)、SHAPS 得分高(OR=1.147,95%CI=1.078~1.215,P< 0.001) 是 DMX 患者伴 NSSI 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小、抑郁程度重、快感缺失程度重是 DMX 患者 NSSI 发生 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关注伴有此特征的 DMX 患者,尽早干预,以减少 NSSI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脑活动特征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自杀意念和自杀危险的关系。方法运用比率低频振幅方法对30例伴自杀意念、22例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和21名正常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进行比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17-item,HAMD-17)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估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危险,并分析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组与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组差异脑区的比率低频振幅值与抑郁症严重程度、自杀意念和自杀危险的关系。结果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组左侧枕上回/枕中回、右侧枕中回/枕下回fALFF值高于对照组(P0.05,AlphaSim校正),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组左侧枕中回fALFF值高于对照组(P0.05,AlphaSim校正),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中回fALFF值高于不伴自杀意念组(P0.05,AlphaSim校正)。伴自杀意念组左侧枕中回(r=0.366,P=0.046)、右侧枕中回(r=0.513,P=0.004)fALFF值分别与HAMD-17总分呈正相关,与Beck自杀意念量表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双侧枕中回脑功能存在异常,但本研究未发现这种异常脑功能活动与Beck自杀意念量表的自杀意念和自杀危险因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双相重度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地抽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中单相重度抑郁患者250例(单相组)及双相重度抑郁症患者92例(双相组)的病案资料,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5项因子分及减分率来评定MECT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双相组治愈率高于单相组,双相组的HAMD-17总分减分率高于单相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单相组阻滞因子减分率更高,双相组躯体焦虑化因子及认知障碍因子减分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双相组MECT起效次数及治疗总次数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1)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双相重度抑郁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就诊年龄更小,文化程度更高,家族史阳性率更高,病程更长,阻滞症状更重;(2)单双相抑郁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ECT可能更加适用于阻滞症状更加明显的单相重度抑郁患者和躯体焦虑症状及认知障碍更加明显的双相重度抑郁患者;(3)MECT治疗单双相重度抑郁时均有显著疗效;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MECT治疗双相重度抑郁起效更慢,治疗疗程更长,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有自杀意念的青中年与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特征,为临床问诊及治疗的侧重点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共160例,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各8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分别评定患者临床症状和自杀意念,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自杀意念的特征。结果 1两组患者的性别、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职业、有无配偶、受教育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1=18.051,t_2=11.487,t_3=80.906;P均0.01);2两组HAMD-24总评分、体重因子评分、认识障碍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中年患者的日夜变化和绝望感因子评分高于老年患者,焦虑/躯体化、迟缓和睡眠障碍因子评分低于老年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1=2.157,t_2=5.642,t_3=-2.916,t_4=-2.223,t_5=-3.932,P0.05或0.01);3两组患者SIOSS总评分、乐观因子和掩饰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中年患者的绝望因子评分高于老年患者,睡眠因子评分低于老年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1=2.045,t_2=-3.953,P0.05或0.01)。结论新疆地区有自杀意念的青中年抑郁症患者与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及自杀风险无差异,但在临床症状上不同,青中年患者绝望感更强烈、日夜变化更明显,老年患者躯体化症状更突出、睡眠更差、记忆力、注意力更差,行动更迟缓。  相似文献   

20.
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神经肽Y、P物质水平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相抑郁障碍发病期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NPY、SP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等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血清NPY水平降低[ (5.09±1.77)μg/mL vs(8.70±2.18)μg/mL,P<0.01],血清SP水平升高[(5.31±1.43)μg/mL vs (4.11±1.33)μg/mL,P<0.01].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PY水平与总病程、此次抑郁发作病程、HAMA总分、HAMD总分各因子分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SP水平仅与HAMD的睡眠障碍因子分呈线性相关(β=0.33,P=0.01).结论 神经肽Y及P物质异常可能参与了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