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模式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在某三甲医院建立急性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实行多学科合作模式下诊疗、检查与护理无缝隙连接,减少院内延误时间,尽早尽快对41例处于溶栓最佳时间窗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41例患者中治愈及好转共38例,27例次在溶栓中和溶栓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结局良好。结论:急性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模式可保证患者尽早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无缝隙的诊疗配合与精心护理为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2017年6~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遵医嘱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配合及给予相应的整体护理。认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加以护理的有效配合,能确保不延误溶栓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治愈及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3.0~4.5小时半球脑梗死、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结合神经功能评分分析溶栓和未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初步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阿替普酶)和观察组(40例,阿替普酶+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浆黏度(PV)、生活质量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5、1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PV低于对照组,ADL、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出血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液流变学,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急诊或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ICP)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ICP、MDA、SOD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水平高于对照组,ICP、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减低颅内压,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以2020年1—1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均行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预后良好组11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卒中相关性肺炎、有无症状性出血转化、脑梗死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785~0.905),敏感度为78.12%,特异度为78.4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与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因素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降低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颅内出血风险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协会官方网站中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颅内出血风险因素的所有证据,包括相关指南、最佳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相关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及各类标准;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12月;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4篇、科学声明3篇。通过对14篇相关文献按照科学步骤进行分析,得出共有8项影响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相关:时间窗、高血压、高血糖、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心房颤动、溶栓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面积梗死、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的最佳证据,为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了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根据本科急性脑梗死患者特点,在发病6h内,对患者进行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并给予合适的护理。结果经恰当的护理,患者基本痊愈。结论通过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本达到并发症处理后对患者病情无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 对134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85例,后循环组49例,统计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评估前后循环溶栓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监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24 h内血压水平与溶栓后出血的相关性,旨在得出各出血部位对应的血压预测值及测量时间。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7年12月北京市4所高级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48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溶栓前血压、溶栓后24 h内血压及发生出血时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Youden指数最大的血压分界点及监测时间点。结果 168例(34.5%)发生不同部位的溶栓后出血。出血患者血压高于非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出血、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的发生时间为溶栓前或溶栓时,呼吸道出血的发生时间为溶栓后早期,鼻和泌尿系统出血的发生时间为溶栓后12 h左右。不同部位发生出血的血压预警值分别为:全身出血146/81.5 mmHg(1 mmHg=0.133 kPa),颅内出血159.5/108.5 mmHg,牙龈出血159.5/85 mmHg,鼻出血184/87.5 mmHg,呼吸道出血143.5/100.5 mmHg,泌尿系统出血136.5/91.5 mmHg。结论 溶栓后24 h内高血压是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各出血部位对应的血压预测值及测量时间可为护理观察的重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心房颤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4期)、Web of Science、CBM和Wan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有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队列研究,共计69 0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心房颤动会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OR=0.85,95%CI(0.73,0.98),P=0.03],但不影响溶栓后死亡风险[OR=1.47,95%CI(0.75,2.86),P=0.26]。2心房颤动会增加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风险[OR=1.36,95%CI(1.26,1.47),P〈0.001]及症状性出血风险[OR=1.43,95%CI(1.02,1.99),P=0.04]。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溶栓后3个月死亡风险,但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以及降低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对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需重视溶栓前评估及溶栓后监测。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房颤、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和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对并发脑出血的患者进行血压、心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护理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经静脉应用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共48例.分为2组:第1组为溶栓后未脑出血组共32例;第2组为溶栓后脑出血组共16例.比较2组溶栓前后和2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IHSS评分和GCS评分.结果 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自身溶栓前和同期未脑出血患者明显升高,溶栓后未脑出血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而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NIHSS 评分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心率和GCS评分在溶栓后脑出血患者和未脑出血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和NIHSS评分的升高,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溶栓后的早期脑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 miR)-130a 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关系,并分析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8 年8 月~ 2020 年8 月于邢台市第三医院诊治的175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另纳入同期于该院诊治的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验证组。比较发生组、未发生组的miR-130a 表达情况,采用ROC 曲线分析miR-130a对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应用R 软件建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ROC 曲线分析该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效能。结果 建模组中再出血转化组(发生组)45 例,未发生组130 例,出血转化率为25.71%。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1.684,95%CI:1.124 ~ 2.521)、基线NIHSS 评分(OR=2.627,95%CI:1.169 ~ 5.903)、溶栓药物剂量(OR=0.535,95%CI:0.306 ~ 0.938 )、溶栓前血糖(OR=12.305,95%CI:1.250 ~ 4.248 )、CT 早期梗死面积(OR=1.747,95%CI:1.144 ~ 2.668)和miR-130a(OR=2.106,95%CI:1.123 ~ 3.952)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均P <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30a 预测再出血转化的最佳截断值为1.08,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30 ~ 0.876)。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的C-index 分别为0.844 和0.816。建模组的AUC为0.823(95%CI:0.753 ~ 0.89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9%,76.92%,验证组的AUC为0.797 (95%CI:0.722 ~ 0.8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2%,74.36%。结论 心房颤动、基线NIHSS 评分、溶栓药物剂量、溶栓前血糖、CT 早期梗死面积和miR-130a 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以这6 项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再出血转化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 such as dabigatran, are widely used to prevent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onetheless, stroke occurs in 1–2% of patients, and the use of NOACs may increase the bleeding risk for patients who are receiving acute treatmen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 o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 Idarucizumab, a monoclonal antibody developed to bind dabigatran, has been proven safe and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bleeding or for patients planning to receive emergent procedures. It is now accepted that patients taking dabigatran with recurrent stroke may benefit from IVT after idarucizumab.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data regarding idarucizumab use in patients planning to have EVT.Case Report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male patient taking dabigatran who had a stroke and who was treated with idarucizumab followed by combined IVT and EVT. The patient had immediate recanalization of the occluded vessel and near total recovery of function after 3 months.Why Should an Emergency Physician be Aware of This?Our case report supports the evidence that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despite being under dabigatran therapy should be evaluated for reversal by idarucizumab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eligibility for IVT as well as EVT. It has also been proved to provide better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AIS. The availabilities of specific reversal agents for NOACs will probably alter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相似文献   

19.
马雪  王英  吴娅  李玮  张猛 《全科护理》2016,(31):3244-3247
[目的]探讨在多模影像指导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病人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护理措施。[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7例行动静脉联合治疗的AIS病人为研究对象,在溶栓前以及溶栓后1h,2h,24h和出院时对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出院时和溶栓后90d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结果]17例病人中死亡1例,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其余14例病人出院时NIHSS评分(7.36分±7.51分)比溶栓前(16.57分±6.07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溶栓后90d日常生活能力MBI比出院时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7分±13.57分vs 56.79分±13.12分,P=0.004)。病人90d时神经功能预后较出院时mRS评分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分±1.78分vs 2.57分±1.56分,P=0.001)。[结论]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卒中病人个体化管理可以缩短其就诊到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和就诊到穿刺的时间(血管内治疗),扩展时间窗能增加病人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有效提高病人血管再通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