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ADR)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2-01行ACDF、ACCF和CADR手术治疗的7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ACDF组44例,ACCF组22例,CADR组1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60个月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SF-12评分及颈椎曲度。结果 79例均获得61~88(69.8±12.7)个月随访。ACDF组与ACCF组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ACCF组JOA评分均高于ACDF组及CADR组,ACDF组与ACCF组颈椎曲度优于CA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VAS评分、NDI指数和SF-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个月时,ACDF组与CADR组VAS评分、NDI指数低于ACCF组,而SF-12评分高于ACCF组;ACDF组颈椎曲度优于ACCF组与CADR组,且CADR组优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在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ACDF和CADR,但在随访中期ACCF在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改善及颈椎曲度的维持方面却差于ACDF和CADR。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CDF组23例,ACCF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和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46个月。手术时间ACDF组为(106±23)min,ACCF组为(142±35)min;术中出血量ACDF组为(121±76)ml,ACCF组为(208±125)ml;两组两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CDF组从术前(10.32±1.47)分增加到(14.55±1.65)分,改善率62.82%±12.58%;ACCF组从术前(10.21±1.53)分增加到(14.39±1.76)分,改善率59.91%±13.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CDF组优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和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50例患者,其中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的患者25例(ACDF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的患者25例(ACC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结果 ACCF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ACDF组,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多于ACDF组(P0.05),但住院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患者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颈椎曲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d以及术后1年随访,ACCF组中患者的颈椎曲度明显小于ACDF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融合节段高度差异不明显。结论 ACDF具有出血量少,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曲度,但ACCF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ACDF(24例)和ACCF(16例)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3~34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末次随访椎间高度丢失较ACDF组明显(P<0.05),ACDF组颈椎曲度维持优于ACCF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相对于ACCF,ACDF对椎间高度、颈椎曲度的维持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CF)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创伤性指标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6诊治的42例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ACDF组26例,ACCF组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 d的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血沉,以及术后6、12个月JOA评分。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12~32)个月。ACDF组手术时间较ACCF组短,并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ACC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后1 d的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明显低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 d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与ACCF组术后6、12个月时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而ACDF术式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在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数据.[方法]2005年4月~2007年8月,采用ACDF和ACC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56例.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I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住院大数、术中失血量、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及节段性高度.[结果]两组的临床改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DF组与ACC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ACCF较ACDF增加,而ACCF组术后的节段性高度及颈椎前凸角较ACDF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ACDF与ACCF均能达到良好的手术疗效,然而ACDF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改善和维持术后颈椎前凸角度及节段性高度较ACCF作用明显,但ACDF要求技术较高,有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双节段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0年09月~2013年7月应用双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聚醚醚酮融合器(Polyetheretherketone cage,PEEK cage)植骨融合术及单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的54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CF组23例,ACDF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不同。通过测量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图片,分析两组患者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率的变化。结果: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矢状位序列、植骨材料、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ACCF组(175.4±12.1ml VS 201.3±80.4ml)。ACDF组JOA及VAS评分在术前(13.06±0.81、6.48±1.43)与末次随访时(15.45±1.06、2.97±1.28)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ACCF组JOA及VAS评分同ACDF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别(P0.05)。两组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术后3d时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而末次随访时轻度下降(P0.05),ACDF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ACCF组(P0.05)。两组均获得了100%的融合率。结论 :在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ACDF出血量相对较少,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曲度和维持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2例CSM患者依据压迫部位、退变范围、颈椎矢状位序列、手术史及合并症等综合因素制订个性化手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组32例,ACDF联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组48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ODLF)组42例。通过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C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9个月。ODLF组手术时间较短,失血量较多,与ACDF组和ACDF+ACC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CDF组和ACDF+ACCF组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VAS、JOA评分:3组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 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CCI:ACDF组、ACDF+ACC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ODL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ODLF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CDF组和ACDF+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个性化手术治疗多节段CSM能取得较好疗效,手术方式对CSM疗效无影响。前路手术时间略长,失血量少,ODLF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两种术式在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6月~ 2010年3月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共67例符合研究要求,其中ACCF 36例,ACDF 31例.评估、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住院日、出血量、手术时间、取骨处并发症以及颈部并发症)、临床疗效指标(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颈椎矢状曲度情况、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活动度、融合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及融合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ACCF (28.96±13.21)个月,ACDF (26.81±11.02)个月.两组间比较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ACCF比ACDF多,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随访时颈椎前凸角度以及融合节段高度ACCF比ACDF低,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组内比较时,术后即刻与术前、术后6周时与术后即刻有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周时ACCF融合节段后缘高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及ACDF组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CCF、ACDF均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但ACDF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一些影像学指标上有显著性优势,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脊髓受压迫需要减压的部位而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4—2017-06采用ACDF联合ACCF治疗的46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中联合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柱高度。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平均42.1个月。4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2例出现一过性吞咽困难,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n-HA/PA66支撑体下沉,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高,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JOA评分改善率评价疗效:优17例,良23例,可6例,优良率86.96%。结论 ACDF联合ACCF术中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高度,改善并维持颈椎曲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ACCF)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4-10诊治的7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ACCF ACDF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1年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24)个月。2组术后1年JOA评分、N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JOA评分、N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联合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在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恢复和维持颈椎正常曲度,对周围软组织干扰小,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T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 PTED组14例、ACDF组27例获得9~26(15.6±5.1)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ED组术中出血量较ACD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较ACDF组小,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TED组邻近上、下位节段活动度均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均较ACD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PTED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9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二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组(观察组)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a时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评分,以及颈椎曲度指数。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和颈椎曲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轻,并发症少,并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促进颈椎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 0. 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 0. 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与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12诊治的5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采用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ACHDF组),2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PCL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2年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7.8(24~60)个月。ACHDF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PCL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HDF组疼痛VAS评分较PCLF组低,颈椎曲度较PCL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都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及神经功能,但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更有利于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曲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连续2节段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2011年8月收治连续2节段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48例,26例行ACDF术,22例行ACCF术,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获随访16~58个月。两组间比较术后住院时间、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及Cobb角丢失比较,ACCF组多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DF和ACCF治疗连续2节段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ACDF较ACC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更好地恢复和维持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前凸角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2020,33(9):841-84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 min、(52.2±26.4) ml,B组分别为(115.6±16.8) min、(61.7±20.7) 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两种前路Hybrid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步顺  颜程  张小克  刘奕兵  王超  魏冰 《中国骨伤》2018,31(11):1034-1040
目的:比较两种前路Hybrid技术治疗多节段(≥3)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4例多节段(≥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Smith-Robinson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加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PWCF);B组,ACDF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其中A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60.43±7.52)岁;B组男46例,女18例,年龄(61.61±6.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A组13~28(23.0±12.1)个月,B组12~30(24.0±11.5)个月。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高于A组(P0.05)。共有3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A组14例,B组23例。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B组为35.94%(23/64),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3)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相对于B组(ACDF+ACCF),A组(ACDF加PWCF)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