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腋下小切口入胸体外循环辅助直视下治疗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的手术经验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患儿31例,其中经胸骨正中开胸完成手术矫治的患儿16例(正中组),男性9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11.8个月(6~32)个月,中位体质量12.7 kg(7.5~29 kg)。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9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5例,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右侧组)行手术矫治的患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0.8个月(5~28个月),中位体质量11.6 kg(5.6~18)kg。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9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结果:右侧组术后无死亡。术后残余瘘2例。正中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术后残余瘘2例。右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ICU停留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显著低于正中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38个月,心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矫治手术,手术安全可靠,术野清晰,创伤小,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以往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近年来我院采用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瘘 6例获得成功。现就术前及术后的心电图作一分析。1 对象和方法 患者 6 (男 2 ,女 4 )例 ,年龄 5~ 39(平均13.3)岁。全部患者均经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 3例 ,右冠状动脉右房瘘 1例 ,左冠状动脉右房瘘 2例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或 Pfm弹簧圈实施封堵治疗。每例患者均描记术前、术后 12导联心电图各 1份 ,观察心电图变化。2 结果  6例患者中术前左室肥厚 3例 ,不完全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3例行介入治疗 ,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修复术。结果 :12例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中 ,发生于右冠状动脉者 5例 (41 7% ) ,发生于左冠状动脉者 7例(5 8 3% ) ,其中前降支 3例 ,左回旋支 3例 ,同时源于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者 1例。在这 12例中 ,发生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者 6例 (5 0 % ) ,瘘入右房者 3例 (2 5 % ) ,瘘入左房者 2例 (16 7% ) ,瘘入右室 1例(8 3% )。 3例行介入治疗患者 ,经 6个月随访观察 ,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瘘的最佳方法。在治疗方面 ,目前除手术治疗外 ,介入治疗亦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少见冠状动脉畸形1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18例少见冠状动脉 (冠脉 )畸形特征及评价选择性冠脉造影在其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7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 ,13例患者进行手术纠正治疗。另 1例二维超声心动图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 ,术中证实为右冠脉 -右室瘘。结果 :18例患者中共发现有 9种冠脉畸形 ,包括冠脉起源异常 2例 ;左冠脉回旋支缺如 1例 ;左、右冠脉 -肺动脉瘘 3例 ;左冠脉 -肺动脉瘘 3例 ;右冠脉 -右心房瘘 3例 ;右冠脉 -右室瘘 2例 ;右冠脉 -静脉瘘 1例 ;左冠脉 -右室瘘 1例 ;左冠脉 -左心室瘘 2例。其中 1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得到再证实。结论 :冠脉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选择性冠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需与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心绞痛鉴别 ,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5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5 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5 2例中 ,年龄 9个月~ 5 8岁 ,平均 (15 7± 16 4)岁。 36例为单纯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16例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5 2例中 ,右冠状动脉瘘占 71 2 % ,左冠状动脉瘘占 2 8 8%。瘘口于右室 ,右房 ,左室 ,左房及肺动脉分别为 42 3% ,30 8% ,11 5 % ,5 8%和 9 6 %。结果 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 ,10例切开冠状动脉闭合瘘口 ,2 6例经心腔闭合瘘口 ,16例分别闭合在冠状动脉内和在心腔内的瘘口 ;16例合并其他心脏病变同期矫治。心腔内发现二个瘘口者有 6例 ,三个瘘口者 3例 ,余 43例为单一瘘口。全组无死亡及残余漏。 37例随防 1个月~ 8年 ,平均 3 5年 ,均无症状。一例有ST T改变。结论 外科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应同时矫治。准确判断瘘口的位置和确切可靠的缝合技术是防止残余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研究Ⅰ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病例,探讨手术适应证,评价矫治方法和疗效。方法:1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接受Ⅰ期外科矫治的患者,统计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术后乳酸水平、呼吸机付诸实践、ICU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5例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经胸矫治组),7例采用胸骨正中腹部联合切口。经胸矫治组体外循环时间[(182.00±48.16)min︰(109.00±25.14)min,P=0.023 6]、主动脉阻断时间[(147.00±40.67)min︰(95.00±19.80)min,P=0.040 8]和体外循环术后乳酸水平[(4.10±1.03)mmol/L︰(2.10±0.96)mmol/L,P=0.0085]均高于胸腹联合组;而呼吸机辅助时间[(88.58±77.60)h︰(96.40±88.70)h,P=0.842 6]、ICU住院时间[(5.3±3.1)d︰(6.0±2.9)d,P=0.69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死亡经胸手术组1例,胸腹联合组2例;气管切开经胸矫治组2例,胸腹联合组2例。术后随访4~32个月,经胸矫治组狭窄部位无压差,胸腹联合组2例(28.6%)术后上肢压力仍高于下肢。结论:肺动脉高压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年龄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Ⅰ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特点及瘘口起源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37例先天性CAF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资料。分析患者的主诉症状,并根据瘘口起源的位置分为左前降支(LAD)组(23例)、右冠脉(RCA)组(6例)、LADRCA组(2例)、左回旋支(LCX)组(5例)以及左主干(LM)组(1例),分析瘘口起源与引流位置分布的特点。结果:37例先天性CAF患者中,24例(64.9%)主诉胸闷、气促,6例(16.2%)主诉胸痛症状,5例(13.5%)主诉心悸,2例(5.4%)体检发现心脏杂音。与RCA组、LADRCA组、LCX组和LM组比较,LAD组的瘘口起源比例显著升高(16.2%,5.4%,13.5%,2.7%比62.2%),P均0.01,而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LAD瘘口起源23例,包括22例肺动脉瘘和1例支气管动脉瘘;RCA瘘口起源6例,包括肺动脉瘘3例,右房瘘2例和左室瘘1例;LCX瘘口起源5例,右房瘘2例、肺动脉瘘、左室瘘、右室瘘各1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起源于左冠脉的比例显著高于右冠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进行首次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桥血管流量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出院前)、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并探讨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与术中桥血管流量的关系。结果:术中动脉桥平均每支流量低于静脉桥平均每支流量[(36.7±23.0)m L/min对(42.9±25.2)m L/min],不同移植数量的桥血管总流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后早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较术前下降(P均0.01);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P0.01),改善程度与术中桥血管的流量存在相关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增加移植血管数量及吻合口数量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充分再血管化能够改善术后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经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194例,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76例、房间隔缺损9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0例.结果 手术顺利,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48.7±29.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1.4)h,术后引流量(170.5±82.2)ml.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等优点,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成人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l O月至2017年9月,手术治疗34例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27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8.4±13.5)岁。手术方法包括左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肺动脉内通道术(takeuchi)、肺动脉壁卷管延长移植术(tubular extension)、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观察手术效果,围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2例患者接受Takeuchi术,9例患者接受左冠状动脉直接移植术,10例患者接受tubular extension移植术,另3例患者接受CABG术,7例患者因二尖瓣中量或大量返流接受MVP术。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44.8±65.8)min和(99.7±47.2)min。术后10例患者二尖瓣少量返流,无中量以上返流。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9.0±9.0)vs.(55.2±5.6)mm,P=0.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1.1±7.1)%vs.(57.3±8.4)%,P=0.047]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2年,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心功能正常。结论:成人型ALCAPA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因此,目前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电极植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PPM)/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1年进行超声评价,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数据的差异。结果入组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新发三尖瓣返流(TR)2例,TR程度加重5例,术后1周导线相关三尖瓣返流(LRTR)的发生率为9.7%;术后1年,新发TR 2例,TR程度加重14例,术后1年LRTR的发生率为22.2%。与术前心脏结构和功能比较,电极导线植入术后1周,左右心脏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后1年,三尖瓣返流(TR)程度为中重度返流的比例明显升高(16.7%vs 5.6%),伴右房、右室直径增大[右房直径:(37.66±5.52) mm vs (35.93±4.85) mm;右室直径:(24.49±3.87) mm vs (22.61±2.61) mm]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0.46±0.06) vs (0.48±0.05),P均0.05],而左心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与瓣叶非受限组患者比较,瓣叶受限组患者TR程度为中重度返流的比例明显升高(41.7%vs 12.1%),伴右房、右室直径增大[右房直径:(42.15±7.95) mm vs (36.76±4.47) mm;右室直径:(27.75±3.65) mm vs (23.84±3.60) mm]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0.42±0.06) vs (0.47±0.06),P均0.05]。结论心脏起搏治疗中LRTR的发生率较高;电极导线植入将加重TR程度,导致右房、右室增大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电极导线引起三尖瓣瓣叶受限与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外科置换肺动脉瓣治疗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术后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3-2016-07我院23例行肺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要临床指标,观察术后早中期临床疗效。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损害需透析治疗1例,22例患者治愈出院。置换肺动脉瓣生物瓣4例,置换肺动脉瓣机械瓣19例,置换机械瓣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目标在2~3。术后早期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及血栓形成事件。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与术后1个月、1年比较,右房、右室直径均显著缩小(P0.05);左房直径、左室直径、肺动脉瓣峰速、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随访(41.3±31.8)个月,中期死亡1例,余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肺动脉瓣置换治疗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同期处理三尖瓣反流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ial fistula,CAF)的手术方法和远期效果。方法:2001年8月至2009年8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CAF21例。全组年龄12d~60岁,平均(20.6±20.0)岁;20例为单纯的CAF,1例合并冠心病3支病变。21例中瘘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5例(23.8%),左冠状动脉12例(57.1%),双冠状动脉4例(19.1%);瘘口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分别为5例(23.8%),8例(38.1%),7例(33.3%)和1例(4.8%);结果:21例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结扎或褥式带垫片缝扎,其中1例同时行常温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无手术死亡。术后残余瘘1例,其余术后无心肌缺血及残余瘘等并发症。19例随访0.5~5.5年,平均(2.1±1.7)年,无远期死亡。1例残余瘘,其余无心肌缺血及残余瘘等并发症。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CAF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十三例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3例患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儿童(男性7例,年龄3~10岁),均于2005至2008年期间接受介入治疗。术前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分别为8例、4例及1例;引流入右房、右室及左室分别为9例、3例及1例,且均为单一瘘口。13例患儿均接受介入治疗。结果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4例患儿选择Cook弹簧钢圈,9例选择PDA封堵器。术后重复造影显示,12例(92.3%)患儿达到完全封堵的效果,1例(7.7%)患儿可见少量残余分流。13例患儿介入治疗操作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短期随访显示原有心内分流均消失,无残余瘘及瘘口再通等情况出现。结论应用Cook弹簧钢圈及PDA封堵器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同期室壁瘤切除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室壁瘤切除术治疗的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02±1.04)h、(18.02±1.42)h、(59.67±10.84)h、(11.74±0.85)d,与对照组的(4.33±1.01)h、(17.66±1.47)h、(60.32±10.72)h、(11.26±0.91)d相比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01±4.08)%较术前(46.04±4.22)%明显升高,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水平(57.24±4.55)ml较手术前(61.42±3.29)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同期室壁瘤切除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病变的病因,总结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阜外医院19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首次手术年龄4~66岁,平均(34.9±22.6)岁。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再次手术时年龄18~81岁,平均(43.5±19.1)岁。两次手术间隔2~430个月,平均(118±116)个月。再次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1例。术前心胸比0.56±0.07,左房内径(LA)为(49.4±8.5)mm,左室舒张末径(LV)为(56.6±5.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6%±7.8%。结果手术失败组包括瓣叶缝线撕脱5例,瓣叶裂未完全缝合2例、人工瓣环瓣周漏2例、人工腱索撕脱1例。病变进展或新发病变组包括新发瓣叶脱垂4例,瓣环明显扩张2例,自体腱索断裂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二尖瓣相对性狭窄1例。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9±53)min,阻断时间(70±29)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5.8)h。围术期无死亡。出院时有2例二尖瓣少中量反流,LA为(42.9±6.1)mm,LV为(53.4±6.3)mm,LVEF为59.3%±3.8%。术后随访(21.0±14.9)个月。1例术后2个月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中量反流。另有1例术后10个月发生脑梗死。无死亡、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出现复发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在瓣叶条件良好,反流原因明确情况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围术期结果,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对心脏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中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19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患2型DM分为DM组(93例)和对照组(100例)。对比2组左室造影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心脏彩超测得心脏各参数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间LVEF、LVEDVI、左室直径、右房直径、右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M组LVEDP高于对照组[(9.4±2.6)∶(7.9±2.0)mmHg(1 mmHg=0.133kPa)],P<0.01;DM组左房直径较对照组增大[(37.1±6.3)∶(34.6±0.6)mm],P<0.01;E/A比值较对照组降低(1.0±0.3∶1.1±0.3),P<0.05。结论:2型DM可降低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一组因二尖瓣叶腱索断裂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总结二尖瓣成形手术的麻醉经验和手术特点。方法选择北京阜外医院于2009年1月~2011年6月因二尖瓣叶腱索断裂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64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9例,年龄(41.5±10.6)岁,范围22~67岁。全部病例均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围术期均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监测。体外循环期间根据需要进行改良超滤。术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统计住院死亡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变化。结果全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事件发生。术中均未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外循环时间(83.7±37.6)h,ICU清醒时间(8.4±3.6)h,气管拔管时间(11.9±4.3)h,ICU停留时间(28.5±13.6)h,住院时间(13.1±3.3)d。住院期间未发生死亡,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低氧血症)2例(3%)。结论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和手术操作的特殊性,要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需要有经验的团队密切协作。麻醉处理也有其特殊性,维护左心功能,适当降低前、后负荷,保持合适的心率和控制血压等是麻醉处理的关键。体外循环中使用超滤,术中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和指导,同时加强心、肺、脑和血液保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改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处理经验。方法对1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术中被迫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进行分析。结果立即改为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9例于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2例于低温室颤下手术。其中1例于术后48h死于室颤,其他均健康出院。结论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持续的低血压是导致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的直接因素,而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室性心律失常、低左室射血分数(EF)、靶血管位置等为重要影响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恰当的术中处理,可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手术中所遇的问题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CRT植入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应处理。结果共有4例患者出现问题或并发症,其中男3例、女1例。例1冠状静脉窦难以寻找,而改为右室双部位起搏;例2术中发生冠状静脉窦静脉夹层;例3术中突发急性左心衰竭,左室电极导线难以固定而留置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钢丝;例4左室电极导线置于心中静脉,在右房、右室电极植入时反复出现空气栓塞。结论 CRT术前应充分抗心力衰竭治疗,术中避免静脉夹层及空气栓塞,必要时右室双部位起搏,难以固定时留置PTCA钢丝于靶静脉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