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抗纤软肝颗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组织 型胶原 ( - C)、层粘蛋白 (L N)以及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 2 5 0 m l/ L CCl4 制备肝纤维化模型 ,并同时给于秋水仙碱、抗纤软肝颗粒小和大剂量治疗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 - C、L N。结果 :抗纤软肝颗粒能有效抑制 - C、L N的生成和沉积 (P <0 .0 1) ,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P <0 .0 1) ,减轻肝窦毛细血管化程度。结论 :抗纤软肝颗粒能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产生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环氧合酶-2(COX-2)在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CCl4每周2次共8周诱导雄性SD大鼠肝硬化模型.将SD大鼠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15)和罗非昔布治疗组(10 mg·kg-1·d-1,n=15).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标本,电镜观察肝窦超微结构改变.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底膜蛋白主要成分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同时通过Ⅷ因子相关抗原(vWF)免疫组化标记微血管牛成密度.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罗非昔布干预治疗能减少肝纤维化面积(分别为30.7±8.9和23.5±6.5,P<0.05).光镜及电镜提示,在模型对照组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缩小,有完整的基底膜形成,Disse腔隙内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罗非昔布组上述病变有所减轻.随着肝硬化的形成,肝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升高,罗非昔布组肝组织微血管密度(6.4±0.7)较模型对照组(11.3±1.6)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时肝组织表达Ⅳ型胶原和LN蛋白明显增加(分别为3.8±0.4和3.7±0.5),罗非昔布能降低Ⅳ犁胶原和LN的表达(分别为3.0±0.5和3.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两者均为P相似文献   

3.
郭杞兰  黄月红  陈治新  王小众 《肝脏》2014,(11):839-843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kg ,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50% CCl4-蓖麻油混合液2 mL/kg ,每周2次,共8周;分别于造模第2、4、6、8周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肝窦窦壁结构,S-P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CD31、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ol-IV)的表达。结果肝脏组织学证实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6周可见纤维间隔形成;透射电镜显示,CCl4诱导2周时,部分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窗孔减少,内皮下未见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随着造模的进程,LSEC 窗孔进一步减少,部分甚至消失,第6、8周时局部肝窦内皮下形成连续的BM。同时,随着肝纤维化的进程,HA浓度逐渐升高,肝窦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及基底膜主要成分Col-IV、LN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是逐渐形成的,LSEC失窗孔早于纤维间隔的形成,而肝窦内皮下基底膜出现在纤维间隔形成以后。  相似文献   

4.
杨丽  江宇冰 《传染病信息》2010,23(3):183-186
肝窦内皮细胞具有开放的、没有横膈膜的窗孔,内皮下没有基底膜。这种结构有利于调控肝细胞与肝窦血液的物质交换。肝窦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并通过窗孔的变化,对肝脏微循环进行调节,同时可分泌大量的形成基底膜的成分,在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肝窦内皮细胞表型标志发生变化,Ⅷ因子相关抗原、CD44等表达增强,也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重要标志。笔者对肝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及其在肝窦毛细血管化中的功能和表型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n=32)与正常对照组(n=8),采用复合因素致肝硬化大鼠模型.模型组分别在饲养第2,4,6,8周末,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经肠系膜上静脉末端穿刺测PVP.肝脏HE、VG染色,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SMA、LN、TGF-β1的动态表达,测定外周血中的内毒素、TNF-α、ALT的动态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情况.结果:模型组ALT在第2周末达到高峰(57.84±7.57IU/L),随后逐渐下降;内毒素在第2、4、6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到第8周末时略有下降;TNF-α在第2、4周末呈递增趋势,到第6周末时略有下降,第8周末时又逐渐升高,但各点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模型组PVP在第2、4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到第6周末时略有下降,第8周末时又逐渐升高;肝窦内皮细胞扫描电镜结果示随着肝纤维化及硬化程度的加重,窗孔逐渐变小、变少至消失;LN、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随着病变的发展,与对照组和同指标前一时间组相比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均P<0.05).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第2、4、6周末,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到第8周末时略有下降.结论:肝硬化大鼠发生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其可使TGF-β1、TNF-α、LN等合成增多,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去窗孔化,间接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Ang-1、Ang-2/Tie-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Ang-1、Ang-2/Tie-2的影响.方法: 应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同时给予芪术颗粒灌胃预防, 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软肝片对照组, 分别于造模4 wk后取大鼠肝组织,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ng-1、Ang-2/Tie-2 mRNA的表达量.结果: 芪术颗粒组Ang-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0.32±0.11 vs 0.66±0.80, P<0.01),而Ang-2 mRNA 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0.27±0.34 vs 0.09±0.01, P<0.05).芪术颗粒组和鳖甲软肝片组比较, 二者对Ang-1、Ang-2及Tie-2 mRNA表达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 芪术颗粒通过调控Ang-1、Ang-2/Tie-2mRNA的表达, 阻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以减少肝纤维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木疏胶囊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400 g/L 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鳖甲软肝片预防组和治疗组.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右叶相同部位组织病理改变.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及TNF-a,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淋巴细胞CD4、CD8表达.结果:木疏胶囊与鳖甲软肝片各组两两比较,对TL-2和IL-6作用均无显著性差异:对IL-8的降低作用木疏胶囊优于鳖甲软肝片(预防组:0.4±0.2 μg/L vs 0.6±0.1 μg/L;治疗组:0.5±0.2μg/L vs 0.6±0.2 μg/L;均P<0.05);对TNF-a的降低作用为木疏胶囊预防组优于鳖甲软肝片(1.1±0.3μg/L vs 1.4±0.3 μg/L,P<0.05),而治疗组无显著差异.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使CD4和CD4/CD8均显著升高(CD4:36.4%±7.5%,34.6%±5.0%vs28.0%±5.1%:CD4/CD8:1.9%±0.4%,1.8%±0.3% vs 1.5%±0.2%:均P<0.01),鳖甲软肝片预防组使CD4显著升高(33.4%±4.9% vs28.0%±5.1%,P<0.05),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鳖甲软肝片使CD8和CD4/CD8升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木疏胶囊和鳖甲软肝片对CD4、CD8、CD4/CD8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木疏胶囊可升高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L-2,降低IL-6、IL-8和TNF-a水平,升高CD4、CD4/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部分肝移植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对部分肝移植物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SD大鼠 50%部分肝移植模型,受体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注射(sc)G-CSF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5 d.观察大鼠移植肝存活时间.术后1,3,5,7和14 d取血清和移植肝脏,测移植物与受体质量比(graft-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移植肝存活率较对照组高(90% vs 60%,X2=5.03,P<0.05),术后第3-5天,实验组GRW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肝再生均于移植后3 d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肝坏死灶少,AST,ALT水平低(3 d:t= 17.61,P<0.05;t=20.16,P<0.05;5 d:t=15.64, P<0.05;t=23.08,P<0.05),白蛋白水平高(3 d: 36.2±4.7 vs 29.5±3.4,P<0.05;5 d:43.2± 4.1 vs 33.8±3.9,P<0.05),PCNA表达升高(t= 23.08,P<0.05).结论:大鼠部分肝移植后G-CSF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取肝组织用扫描电镜、特殊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N;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A,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基底膜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窦毛细血管化,即窗孔消失、基底膜形成;肝窦壁LN表达(面积百分比)和血清HA含量(mg/L)均随着肝纤维化形成逐渐增加,在8 wk末阳性最强,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LN:25.2±1.0 vs 5.1±0.7,P<0.01;血清HA:1422.18±20.9 vs 1189.3±13.1,P<0.01),停止造模后逐渐下降,但停药8 wk均强于正常组.结论: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功能性基底膜被破坏,发生肝窦毛细血管化.血清HA含量的变化与电镜下SEC去窗孔的改变,以及LN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纤软肝颗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以及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250ml/L CCl_4经大鼠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并同时给予秋水仙碱、小和大剂量抗纤软肝颗粒治疗,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Ⅰ、Ⅲ、Ⅳ型胶原、层粘蛋白(LM)原住杂交的方法检测MMP-1 mRNA、TIMP-1 mRNA。结果:抗纤软肝颗粒能促进MMP-1的表达(P<0.05),抑制TIMP-1的表达(P<0.01),促进Ⅰ、Ⅲ型胶原的降解(P<0.01);有效抑制Ⅳ型胶原、LM的生成和沉积(P<0.01),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P<0.01)。减轻肝窦毛细血管化程度。结论:抗纤软肝颗粒能促进MMP-1的表达,抑制TIMP-1的表达,促进胶原的降解,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从而产生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窦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EGb761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组织活检术,肝组织行HE染色,并各取10例电镜观察治疗前后的肝窦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后肝活检证实,与治疗前(炎症计分:15.7±6.3;纤维化计分:11.9±6.2)和对照组治疗后(炎症计分:14.24±6.6;纤维化计分:11.5±5.6)相比,EGb761治疗组肝组织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炎症计分:10.7±4.8;纤维化计分:8.3±4.2)(P<0.05);与治疗前相比,EGb761治疗组电镜下肝窦内血细胞聚集或微血栓形成(32 vs 56,P<0.01)、窦腔及Disse隙胶原沉积(23 vs 38,P0.05)、窦内皮损伤(41 vs 59,P<0.05)、毛细血管化(17 vs 32,P<0.05)等肝脏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保护慢性乙肝患者肝窦内皮细胞,抑制肝窦内血细胞聚集及微血栓形成,抑制肝窦及Disse隙内胶原沉积及肝窦毛细血管化,改善肝脏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促进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的研究。方法:构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PBS)、VEGF组(腹腔注射VEGF)和LAG-3组(腹腔注射LAG-3)。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CD34+VEGFR-2+内皮祖细胞(EPC)比例;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检测三组内皮化情况;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的EPC;ELISA检测EPC培养上清中VEGF和SDF-1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EPC分化为CD31+内皮细胞比例。结果:LAG-3组EP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0.1417±0.02358)%vs.(0.06333±0.009898)%,t=3.063,P=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AG-3组50%的血管被内皮细胞覆盖。LAG-3组VEGF、SD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4.67±6.037)vs.(18.17±3.936)μg/L、(5.100±0.8896)vs(0.6167±0.1493)μg/L,t=3.677,P=0.0043;t=4.970,P=0.0006],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AG-3组内皮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9.08±6.393)vs.(43.03±4.326)%,t=3.375,P=0.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G-3通过促进EPC的动员、旁分泌和分化,诱导球囊损伤颈动脉的快速内皮化。  相似文献   

13.
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组成细胞,是覆盖于肝窦的薄层扁平状细胞,表面富含窗孔,是肝窦和窦状间隙之间溶质交换的开放通道。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尤其是Wnt信号通路在维持Axin2+源性肝细胞的自我更新、促进肝部分切除或肝损伤时肝再生中均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肝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窗孔消失和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即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既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前奏,也会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肝窦内皮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通过信号通路的转换实现肝再生和肝纤维化调控作用的转换。肝血窦内皮细胞参与肝再生和肝纤维化机制的深入认识有望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窦是不连续毛细血管 ,为通透性最大的血窦之一 ,其内皮细胞扁而薄 ,上有发达的窗孔 ,且窗孔无隔膜 ,整个细胞呈筛型状态。透射电镜在正常肝窦内皮外看不到有基底膜存在 ,如用特殊方法可显示少量网状纤维或 型胶原 ( - C)。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内皮窗孔逐渐减少或消失 ,内皮下基底膜形成 ,类似于连续性毛细血管 ,此过程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 ( sinusoid capillarizatin) ,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病理过程 ,对肝细胞功能影响很大 ,不仅发生较早 ,与肝星状细胞 ( HSC)的活化及窦内皮细胞的表型转化直接相关 ,还参与促进形成门脉高压症。病理刺激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芪术颗粒灌胃预防,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分别于造模1、2、3 d及1、2、4、8、12 wk各组取大鼠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VEGFmRNA的表达.结果:芪术颗粒组VEGF mRNA表达量在1、2、3 d及1、2、12 wk时较模型组低,有统计学差异(0.37±0.33 vs 0.48±0.26,0.24±0.20vs 0.50±0.65,0.36±0.24 vs 0.45±0.29,0.25±0.14 vs 0.48±0.41,0.18±0.60 vs 0.30±0.30,0.40±0.01 vs 0.51±0.74,P<0.05或0.01).结论:芪术颗粒可通过下调实验大鼠肝脏VEGF mRNA的表达来抑制肝纤维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结合血清生化测定,24周动态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的改变。结果 造模2d后肝结构未见明显改变,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远侧胞浆窗孔数减少、造模1周SEC失窗孔更明显,肝组织内未见明显变性坏死及纤维间隔形成,造模4周时见肝组织内大片出血坏死,有大量假小叶形成,内皮下出现SEC窗孔减少。SEC失窗孔早于肝细胞发生较为严重的坏死、肝纤维化的形成以及肝窦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造模4周HA(ng/ml)和肝羟脯氨酸(ug/g)平均含量分别为231.30±143.80和223.04±37.09,对照组分别为56.50±18.10和61.55±20.85,t值在3.14~8.28,P<0.05。结论 DMN引起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重要的始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TIMP-2基因及蛋白表达阻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TIMP-2为靶基因,应用反义寡核苷酸 (asON)技术抑制其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对大鼠肝纤维化发展的影响.方法:22只大鼠分为治疗组(n=6)、模型组(n=6)和正常对照组(n=10).以人血白蛋白免疫攻击方法制备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模型制备过程中,治疗组大鼠以尾静脉注射方式给予针对TIMP-2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ELISA 等方法检测TIMP-2的转录以及表达水平.用病理学检查以及Ⅰ、Ⅳ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肝纤维化发展程度.通过胶原纤维特殊染色及电镜等观察asON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病理学分级状况优于模型组(u=2.071, P<0.05).治疗组血清TIMP-2低于模型组(T=55, 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T=55,P<0.05).治疗组肝组织TIMP-2 mRNA表达弱于模型组(t=3.332,P<0.05), 高于正常对照组(t=5.550,P<0.05).Ⅳ型胶原免疫组化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t =2.310,P<0.05),其表达较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 3.623,P<0.05).治疗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图像扫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其数值亦较低(t=2.845,P<0.05).治疗组肝窦基底膜胶原沉积较轻,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抑制TIMP-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可以减缓大鼠肝纤维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microRNA-21(miR-21)靶向调控Wnt2基因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癌细胞HepG2及正常肝细胞株LO2 miR-21的表达情况。对HepG2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分析转染后抑制剂组与对照组miR-21的表达情况、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情况,检测两组细胞Wnt2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1与Wnt2基因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epG2细胞miR-2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O2细胞(1. 978±0. 035 vs 1. 586±0. 022,t=16. 424,P 0. 05)。转染miR-21抑制剂后,抑制剂组miR-21相对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 857±0. 017 vs 1. 684±0. 039,t=33. 669,P 0. 05)。转染miR-21抑制剂24、48、72 h后,抑制剂组HepG2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均0. 05);抑制剂组穿过Tranwell小室的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83. 72±15. 06 vs 147. 85±20. 64,t=4. 347,P 0. 05);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 67%±3. 95%vs 10. 27%±2. 14%,t=5. 937,P 0. 05)。抑制剂组HepG2细胞的Wnt2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 862±0. 127 vs 1. 306±0. 218,t=3. 048,P 0. 05)。TargetScan软件显示,miR-21抑制剂可显著抑制野生型Wnt2-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 972±0. 102 vs 0. 612±0. 092,t=4. 219,P 0. 05),而对突变型Wnt2-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0. 982±0. 093 vs 0. 911±0. 128,t=0. 972,P 0. 05)。结论抑制miR-21表达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HepG2细胞凋亡,并抑制Wn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 (HSC- T6 )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 (终浓度为 5 m g/ ml、2 .5 mg/ m l、1.2 5 mg/ ml)及药物血清 (5 %、10 %、2 0 %)共同培养 48h后 ,应用 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抗纤软肝颗粒无论是药物还是含药血清 ,均能显著抑制 HSC-T6增殖 ,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 G1 期 ,在安全浓度范围内 ,5 m g/ ml组和 10 %药物血清组作用最强 (P <0 .0 1,<0 .0 5 )。结论 :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阻滞细胞周期的进行 ,从而抑制 HSC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窦内皮细胞(LSEC)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及LSEC功能的影响。方法 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LSEC共培养。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印迹检测LSEC SIRT1活性、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LSEC脂联素受体2(AdipoR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第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分化抗原簇31(CD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14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联素、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与LSEC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SEC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SIRT1活性(0.3±0.1比1.0±0.3,t=5.422,P0.01)、mRNA(0.4±0.1比1.0±0.2,t=6.573,P0.01)和蛋白(0.3±0.08比1.0±0.3,t=5.613,P0.01)水平下降;脂联素[(3.41±0.61)比(5.82±0.87)μg/mL,t=5.556,P0.01]分泌减少且AdipoR2蛋白(0.3±0.1比0.8±0.2,t=5.477,P0.01)表达下降;eNOS蛋白(0.4±0.1比0.9±0.3,t=3.873,P0.01)表达下降;vWf蛋白(0.8±0.3比0.4±0.1,t=3.098,P0.01)、CD31蛋白(0.9±0.2比0.3±0.1,t=6.573,P0.01)、VEGF蛋白(0.9±0.3比0.5±0.1,t=3.873,P0.01)表达增加;CD14蛋白(0.4±0.1比0.9±0.3,t=3.873,P0.01)表达下降。共培养上清液中NO和SOD水平下降,ET-1和MDA水平升高。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SIRT1活性及表达,下调脂联素及受体表达,引起LSEC收缩和肝窦毛细血管化,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肝窦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