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2015年全世界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癌症相关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位于第3位,死亡位于第2位~([1])。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CRC新发病例达37.63万,上升至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19.1万例~([2])。散发结直肠癌多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其相关的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结  相似文献   

2.
目前便秘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便秘可能参与了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菌群代谢产物异常,导致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和(或)免疫微环境异常.便秘可能可以作为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的预警症状.尽早对便秘患者行结肠镜筛查,并定期随访和适时干预,有助于发...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两者的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胆囊良性疾病导致结直肠息肉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胆汁暴露、基因突变、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作用和病因共享。该文就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与饮食、遗传、慢性炎性反应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相关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红肉或加工肉制品可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结直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此文就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统计表明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而腺瘤性息肉占全部结直肠息肉的1/2~2/3。内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病变的金标准,但并非准确无误,存在一定漏诊情况。导致结肠镜检查肠息肉漏诊的因素包括病变因素和非病变因素。本文就结肠镜检查肠息肉漏诊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5月完善肠镜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2 165例,随机分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413例及正常对照组1 752例。统计两组NAFLD患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NAFLD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高危因素(OR:1.16;95%CI:1.04-1.58)。结论 NAFLD可增加患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6 430例患者(20 351枚息肉)资料。根据是否包含≥1枚腺瘤性息肉,将患者分为腺瘤患者组(4 573例)和非腺瘤患者组(1 857例);根据结直肠息...  相似文献   

8.
<正>人体胃肠道栖息着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我们称之为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之一,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与肠粘膜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等过程~([1])。不仅如此,肠道菌群和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亦有重要的联系~([2])。肠道菌群失调不仅打破了所处肠道微环境的动态平衡,直接导致肠道疾病,而  相似文献   

9.
高占娟  胡晓娜 《胃肠病学》2012,17(6):366-368
叶酸是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DNA的合成和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叶酸缺乏易导致腺瘤性息肉发生;如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已形成,叶酸补充可能增加其进展风险。800μg/d的适量叶酸摄入是有益的,应不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郑雄  胡梅洁  马瑾  王吉  李健 《胃肠病学》2014,(6):357-359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 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粪便DNA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并探讨其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结直肠腺癌、40例腺瘤性息肉、52例正常对照住院患者粪便标本,使用试剂盒提取其粪便中肠道脱离细胞DNA,通过MSP方法检测其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0%、55.9%;在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1%、52.6%;二者联合检测在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5%、68.4%;特异性为52.0%。结直肠腺癌患者粪便中粪便潜血阳性率为35.3%,CEA阳性率为35.3%。结论通过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具有较高成功率;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于检测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检测粪便基因甲基化有望成为CRC高风险人群筛查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结肠镜活检收集47例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观察组)以及20例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的瘤旁黏膜组织(对照组),提取组织DNA,对细菌16S rDNA序列V3-V4高变区进行PCR扩增,定量检测PCR产物,纯化后的混合DNA产物在Illumina MiSeq平台上对2组样本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进行测定并分析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2组样本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排名前10种的菌门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杆菌门的丰度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2组样本的前20种优势菌种所共有的菌种中,埃希菌-志贺菌属的丰度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单胞菌属的丰度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构成与瘤旁黏膜存在明显差异,腺瘤患者黏膜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失衡,形成了易于肿瘤生长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并探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2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清叶酸水平。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5.04μmol/L±4.80μmol/Lvs8.23μmol/L±3.70μmol/L,P〈0.001),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4.46 ng/mL±3.63 ng/mLvs13.65 ng/mL±4.86 ng/mL,P〈0.001)。结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清叶酸水平降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符合条件的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538例为腺瘤性息肉组,其中165例为高危腺瘤。选择同期就诊的结肠镜检查正常的49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腺瘤性息肉组及高危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NAFLD患者数目之间的差异。将NAFLD患者通过APRI、FIB-4、NFS三种无创肝纤维化评分系统进行分层,分为进展期纤维化组和非进展期纤维化组,探讨NAFLD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及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关系。结果:NAFLD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高危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32和1.714,95%CI1.145~2.324和1.054~2.785,P均<0.05)。在对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进一步分层中,进展期肝纤维化是结直肠腺瘤及高危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进展期肝纤维化组与无脂肪肝组患结直肠腺瘤及高危腺瘤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肝纤维化程度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高危...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1例患者。其中管状腺瘤患者20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68例。比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纤维结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情况,结直肠息肉一般特征、数目、病理,以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水平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关系。 结果累计息肉数目最多部位、最大息肉好发部位、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好发部位均为乙状结肠。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高血压、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情况及总胆固醇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田分型及最大息肉直径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有关联[Wald χ2=5.756,Exp(B)=2.494,P=0.016;Wald χ2=23.173,Exp(B)=12.842,P<0.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无关联。 结论与结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并无直接关联,但息肉直径大小及山田分型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17.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沉积为特点的慢性疾病,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SH是NAFLD的严重类型,NASH相关的肝脏炎症很难自行缓解,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2]),肠道菌群紊乱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4])。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研究老年结直肠息肉病人外周血指标、结直肠息肉的大小与息肉病理诊断的关系,探索结直肠息肉不同类型间的外周血指标差异,构建预测模型,为结肠腺瘤型息肉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病人的外周血指标、息肉大小与病理结果,按照息肉的病理类型分组,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在≥60岁的老年人群中,腺瘤型息肉组与其他类型息肉组在血钾、单核细胞计数、淋巴单核比、血小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息肉面积、息肉最大径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用上述相关因素构建腺瘤型息肉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优模型的内部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预测价值高。结论老年病人患腺瘤型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钾、单核细胞、淋巴单核比、血小板、NSE、息肉面积及最大径,而由血钾、单核细胞、血小板、息肉最大径构成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息肉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上皮呈锯齿状结构的息肉/腺瘤,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无蒂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未分类的锯齿状腺瘤。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是锯齿状病变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锯齿状病变的特征是遗传(BRAF或KRAS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CpG岛甲基化表型)的改变,协同驱动结直肠黏膜发生息肉、腺瘤,并恶性转化为结直肠癌。锯齿状病变的复杂性使其诊断困难,易漏诊且恶变率高。本文从内镜特征、病理特征、分子学进展等方面对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二甲双胍因其安全有效、费用低、心血管获益等特点,是目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物~([1,2]),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机制是通过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依赖~([3])和非AMPK依赖~([4])途径实现抑制糖异生的作用。然而研究发现,静脉注射二甲双胍比口服降糖效果差很多~([5]),二甲双胍通过肠道相关通路也可发挥降糖作用~([6])。近期啮齿类动物研究~([7])和临床试验~([8])表明,肠道菌群的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