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袖足印区保留与去除残端肩袖修补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自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32例足印区伴有残端肩袖损伤(2 cm <撕裂大小<5 cm)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保留足印区肩袖残端分为2组:保残组(足印区保留肩袖残端)和去残组(足印区去除肩袖残端)。保残组16例:男5例, 女11例;年龄(61.8±9.9)岁;左肩9例, 右肩7例;肩袖撕裂大小为(3.7±1.1)cm。去残组16例:男4例, 女12例;年龄(61.3±8.8)岁;左肩8例, 右肩8例;肩袖撕裂大小(3.9±0.9)cm。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及患肩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双肩外展肌力比值(患侧/健侧), 并通过MRI评估术后肩袖的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32例患者术后获(14.3±3.5)个月随访。术后3个...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与肩关节制动对其肩关节功能及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62例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其中31例术后未制动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31例术后制动6周并进行合适的康复训练(术后制动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ASES评分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97个月。早期康复组与术后制动组术后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3个月、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ASES评分优于术后制动组(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早期康复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9.68%(3/28),术后制动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6.45%(2/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在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而且并没有增加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风险,可以不考虑术后早期肩关节制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单排带线锚钉修补结合大结节骨髓刺激技术治疗大到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4例大到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肩袖止点内移单排带线锚钉修补,并在修补肌腱外侧大结节裸露足印区打孔。术后按照康复计划渐进性康复训练。手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患肩采用VAS、UCLA、ASES评分系统进行疼痛和功能评估;并在术后第3天、3个月和12个月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检查,观察肩袖修补和大结节足印区软组织覆盖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术前和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3±1.9)分和(0.4±0.1)分(P<0.05),UCLA评分分别为(10.1±4.5)分和(30.4±4.2)分(P<0.05),ASES评分分别为(27.9±17.8)分和(77.6±17.5)分(P<0.05),所有手术肩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磁共振随访发现2例肩袖再撕裂发生,矢状位显示撕裂宽度均<1 cm;冠状位盂上切迹平面大结节足印区组织覆盖率在术后第3天、3个月、12个月平均分别为34.3%、89.1%和88.7%。 结论关节镜下肩袖单排带线锚钉修补结合大结节骨髓刺激技术治疗大到巨大肩袖撕裂能够提供可靠的修补,显著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并促进术后大结节足印区软组织覆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比较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15例,采用双排固定技术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3、6、9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撕裂侧别、撕裂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均可获得较好的肩关节评分,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较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在术后早期疼痛减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4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缝合修复,对照组26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全层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撕裂类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及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3,P=0.000)。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12个月时UCLA、ASES、VAS、Constant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4例(14.3%)、对照组5例(19.2%)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7,P=0.626)。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在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再撕裂方面与传统缝线桥全层固定术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且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例符合选择标准的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8例;年龄39~79岁,平均61.0岁。8例因跌倒致肩袖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1~4个月,平均2.0个月;余3例无明显诱因。肩关节主动活动均受限,患肩主动活动度前屈(64.1±10.9)°、外展(78.1±6.4)°、内旋(48.2±6.6)°、外旋(41.8±10.5)°;其中5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0.8)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为(23.9±6.4)分。采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评价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行MRI检查,通过Sugaya分类系统评估肩袖完整性。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2个月,平均13.5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感染、肩袖再次撕裂以及锚钉脱落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手术联合与未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治疗肩袖损伤合并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诊治的62例肩袖损伤合并冻结肩,32例采用肩关节镜手术联合ERAS治疗(观察组),30例单纯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 d、2 d、3 d、6周疼痛VAS评分,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6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3 d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内旋、外旋、外展、前屈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内旋、外旋、外展、前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联合ERAS治疗肩袖损伤合并冻结肩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能减轻疼痛与并发症,可有效促进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东  李朋  赵峰  吴剑波  邱关羿  张宇明 《骨科》2024,15(1):24-2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62例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糖尿病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2.10±11.87)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63.78±12.98)岁。手术方式均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缝合肩袖。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1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各时间点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以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据此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2例病人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僵硬、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两组病人的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度值、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与全层缝合术比较,探讨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肩袖分层撕裂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8),试验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缝线桥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肩袖撕裂侧别及程度、致伤原因、病程,以及术前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ASES评分、UCLA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差值;MRI检查肩袖愈合情况,并基于Sugaya等肩袖愈合分型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失访排除研究,试验组27例、对照组26例纳入最终研究分析。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0.9个月;对照组10~13个月,平均1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留足印区残端的肩袖修补术对退行性肩袖全层撕裂术后肩袖愈合以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5月152例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退行性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临床资料。男76例,女76例;年龄24~78岁,平均55.4岁。术后6个月复查MRI,根据Sugaya分型评估肩袖愈合情况。对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女)、被动活动受限(是/否)、病程(≤3个月/>3个月)、保残修补(是/否)、缝线桥技术固定(是/否)、打结时肩关节外展角度(<45°/≥45°)、骨性肩峰成形(是/否)、治疗期间注射糖皮质激素(是/否)、术后开始被动锻炼时间(≤2周/>2周)、术后开始主动锻炼时间(≤3个月/>3个月)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肩袖愈合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以是否使用保残修补作为分组条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两组数据,对术后6、12个月肩关节功能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肩袖愈合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152例患者均获随...  相似文献   

11.
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损伤的关节镜下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初始,我院对11例肩峰撞击征并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部分行肩袖修复术,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0岁,8例无外伤史,3例有外伤史。患者均有肩关节疼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上举困难、疼痛反射弧阳性、撞击注射试验阳性,Neer征阳性;5例有患侧卧位痛。X线提示肱骨大结节骨赘9例和肩峰骨刺2例,A—H间隙距离变小,小于1.0cm8例、小于0.5cm3例。MRI扫描均示肩袖结构T1为强信号,如关节积液T2相强信号。关节镜检查可见肩袖大撕裂(30~50mm)4例,中撕裂(10~30mm)5例,小撕裂(小于10mm)2例。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成形术,其中8例行缝合锚钉肩袖修复术。分别在术前及最终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22.5个月(13~34个月)。患者手术前平均ASES评分为62.4分(47~76分),VAS评分平均为5.8分(3~8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66.7分(42~79分),平均外展35.5°(30°~50°),平均外旋为28.4°(0°~45°);终末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94.6分(79~100分),其中VAS评分为0.6分(0~2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3.6分(77~100分),肩关节外展160°(80°~180°),平均外旋30.2°(20°~55°)。8例患者冈上、下肌萎缩恢复,ASES评分优良率为81.8%,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为90.9%。术后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ASES:P〈0.001,t一12.324;VAS:P〈0.001,t=14.765;外展:P〈0.001,t=15.236;外旋:P〈0.01,t=7.967;Constant—Murley:P〈0.001,t=16.647)。结论a)肩峰撞击征、肩袖损伤是关节镜手术的适应证;b)对肩袖单纯修复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解决撞击因素;c)不宜将肩峰切除过多,以免发生骨折;d)尽管镜下手术技术难度较大,但镜下视野广、创伤小、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功能可以得到很好恢复,故镜下进行肩袖损伤、肩峰成形等手术应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重建患者中,治疗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30例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患者,采用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进行肌腱固定治疗.按照肩关节ASK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YAS疼痛评分,并对肱二头肌肌力、外观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12~37个月).30例肩关节ASKS评分术前平均为43.8分,术后平均为9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平均为52.8分,术后平均为94.1分;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5.5分,术后平均为0.6分;三种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均未出现Popeye畸形和二头肌痉挛症状,屈肘肌力测量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明显,可以较好地维持肱二头肌的肌力并且避免肱二头肌出现肌腹膨隆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37例,所有患者术前诊断为单纯肩袖损伤并在关节镜下行肩袖缝合修补术。随机将37例无合并严重内科疾患的单纯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快速康复组(FTS)和传统康复组(TRG),其中FTS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43±9)岁(22~60岁);TRG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2±8)岁(19~63岁)。术后1周、1、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患者满意度及术后住院时间。FTS组与TRG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性别及肩袖损伤分类应用χ2检验。 结果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患者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TRG组(t=2.217,t=2.255,t=2.457,t=2.537,P<0. 05),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患者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TRG组(t=2.395,t=2.693,t=2.204,t=2.183,P<0. 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FTS组均低于TRG组(t=2.695,t=2.179,P<0. 05);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FTS组与TR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 05)。FTS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与TRG比较无明显差异(t=1.873,t=1.737,t=1.984,t=1.483,P>0. 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可有效促进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改善肩关节评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下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对68例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重建,其中40例获得随访,以其为研究对象。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29例发生于主力侧。根据Gerber分型,其中部分肩袖损伤8例,中小型肩袖损伤27例,巨大肩袖损伤5例。手术均采用金属缝合锚(Super-Revo)进行肩袖重建。分别在术前及最终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简易肩关节评分(SST)问卷进行功能评估。结果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0.6个月。40例患者手术前及终末随访时ASES平均分为72.6对92.3(P<0.001),其中VAS疼痛评分平均为6.2对1.8(P<0.001),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为74.5°对146.0°(P<0.001),平均外旋为27.8°对38.3°(P<0.01),ASES评分为优和良所占的比例为92.5%(37/40),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69.6对90.4(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为优和良所占的比例为90.0%(36/40)。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重建手术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尤其在保护三角肌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的适应证选择、熟练的关节镜下操作技术以及术后严格的功能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丁明  上官磊  廖炳辉  王迎春  张春礼  徐虎 《骨科》2020,11(6):480-484
目的 观察肩袖撕裂合并冻结肩行手法松解后的关节镜下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肩袖撕裂合并冻结肩病人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为(52.68±6.54)岁,均行一期麻醉后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检查并肩袖修复术,观察手法松解后的关节镜下表现,比较松解损伤病人和未损伤病人之间的性别、患侧、肩袖撕裂程度差异,分析患肩关节疼痛时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和实施手法松解时间与手法松解损伤的相关性。收集病人的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丹麦健康与医疗管理局(Danish Health and Medicine Authority)满意度评分。结果 共16例(23.53%)发生手法松解损伤,其中单一损伤者12例,两种及以上损伤者4例,损伤类型为前关节囊撕裂(3例,18.75%)、下关节囊撕裂(6例,37.50%)、盂肱中韧带撕裂(7例,43.75%)、盂肱下韧带肱骨端撕裂(humeral avuls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 HAGL)(3例,18.75%)、前盂唇撕裂(2例,12.50%)。松解损伤病人和未损伤病人之间的年龄(P=0.431)、性别(P=0.893)、患侧(P=0.673)、肩袖撕裂程度(P=0.723)、患肩关节疼痛时间(P=0.813)、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P=0.250)、实施手法松解时间(P=0.125)均未见显著差异。松解损伤组和松解无损伤组术后N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手术前后的NRS评分、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病人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肩袖撕裂合并冻结肩行麻醉后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可能导致单一或合并的镜下损伤表现,年龄、性别、患侧、肩袖撕裂程度、患肩关节疼痛时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程、实施手法松解时间等因素与发生手法松解损伤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对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确诊肩袖破裂的患者50例: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7±3.5)岁,单纯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试验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2±4.1)岁,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加肩峰下间隙肩袖表面植入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记录并分析每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VAS、ASES、UCLA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从术前的5.48±1.12降低至术后的1.28±0.84,ASES评分由术前的52.24±4.64提高至术后的86.92±3.20,UCLA评分由术前的14.36±1.89提高至术后的30.72±1.28;试验组VAS评分由术前的5.36±1.32降低至术后的1.40±0.71,ASES评分由术前的51.04±4.09提高至术后的88.96±2.79,UCLA评分由术前的15.12±1.81提高至术后的32.12±1.33。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ES、UCLA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的应用较常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明显提高术后肩关节功能,可有效预防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峰下粘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传统双排修复术与阔筋膜移植术两种术式治疗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巨大肩袖撕裂损伤于本院行关节镜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20例,其中传统双排缝合组(A组)10例,阔筋膜移植组(B组)1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肩关节MRI及肌电图诊断为巨大肩袖损伤合并神经损伤。术后1个月、6个月定期随访患者。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Constant-Murely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肌电图及MRI评估肩袖愈合及神经恢复情况。 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6个月A组VAS评分从术前(7.4±0.8)分下降到(2.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LA评分从术前(11.5±1.4)分上升到(28.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nstant-Murely评分从术前(45.6±6.2)分上升到(79.0±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VAS评分从术前(7.9±0.6)分下降到(2.7±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LA评分从术前(10.1±1.4)分上升到(26.9±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nstant-Murely评分从术前(39.0±3.4)分上升到(72.9±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onstant-Murel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肌电图,A组患者无肩胛上神经损伤,B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仍有肩胛上神经损伤(P<0.01)。 结论关节镜下巨大肩袖损伤传统双排修复术及阔筋膜移植术均能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双排缝合对于肩胛上神经功能恢复的短期效果要比阔筋膜移植组好,但再撕裂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骨髓刺激技术在改善肩袖愈合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关于应用骨髓刺激技术和单纯肩袖修复的比较研究,包括临床随机对照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提取各研究中指标数据,包括总体再撕裂率,大到巨大肩袖撕裂的再撕裂率,术后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加州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ASES),手臂、肩膀和手的残疾问卷(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 ,DASH)各项功能评分。运用Revman 5.3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6篇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非对照回顾性研究共10篇文献进行系统回顾,Meta分析只纳入前8篇文献,患者共6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肩袖修复相比,结合骨髓刺激技术能明显改善肩袖总体愈合效果[OR = 0.42,95% CI(0.28,0.63),P< 0.0001],大到巨大撕裂的肩袖修复术后再撕裂率也明显减少[OR = 0.28, 95% CI(0.13, 0.58), P = 0.0007]。而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SMD = -0.63, 95% CI(-1.40, 0.14), P = 0.11], ROM外旋[SMD = 0.05, 95% CI(-0.22, 0.32), P = 0.70]、前屈[SMD = 0.10, 95% CI(-0.17, 0.37), P = 0.47],CMS评分[SMD = 0.12, 95% CI(-0.09, 0.32), P = 0.26],UCLA评分[SMD = -0.04, 95% CI(-0.29, 0.21), P = 0.76],ASES评分[SMD= -0.06,95% CI(-0.33, 0.21), P = 0.67]及DASH评分[SMD = -0.15, 95% CI(-0.43, 0.13), P = 0.29]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单纯肩袖修复相比,结合骨髓刺激技术能明显改善肩袖修复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能够促进大到巨大撕裂肩袖的愈合,而在术后肩关节疼痛、ROM及功能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肩袖撕裂患者手术前肩部力量和肩部功能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全层肩袖撕裂患者243例。在患者手术前应用等速肌力测试检测患者肩部力量,应用临床评分系统测量患者肩部功能。根据患者撕裂程度大小将患者分为4组:小型撕裂组、中型撕裂组、大型撕裂组、巨大型撕裂组。分析每组患者肩部力量和肩部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在肩袖小型撕裂患者中,外展力量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存在负相关(r=-0.307,P=0.018);在肩袖中型撕裂患者中,外展力量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r=0.262,P=0.015)、SF-36躯体健康总评(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r=0.226,P=0.038)存在正相关;外旋力量和UCLA评分存在正相关(r=0.289,P=0.007);在肩袖大型撕裂患者中,外展力量和Constant评分(r=0.282,P=0.043)、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form , ASES)(r=0.309,P=0.026)、SF-36PCS评分(r=0.317,P=0.022)存在正相关;外旋力量和UCLA评分(r=0.288,P=0.038)、Constant评分(r=0.293,P=0.035)、ASES评分(r=0.329,P=0.017)存在正相关;内旋力量和UCLA评分(r =0.383,P=0.005)、Constant评分(r=0.401,P=0.003)、ASES评分(r=0.314,P=0.023)、SF-36PCS评分(r=0.285,P=0.041)、SF-36精神健康总评(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 MCS)(r=0.304,P=0.028)存在正相关;在肩袖巨大型撕裂患者中,外展力量和VAS评分(r=-0.308,P=0.035)存在负相关,和UCLA评分(r=0.413,P=0.004)、Constant评分(r=0.489,P=0.000)、ASES评分(r=0.473,P=0.001)、SF-36PCS评分(r=0.772,P=0.000)、SF-36 MCS评分(r=0.293,P=0.046)存在正相关;外旋力量和VAS评分(r=-0.292,P=0.046)存在负相关,和UCLA评分(r=0.629,P=0.000)、Constant评分(r=0.413,P=0.004)、ASES评分(r=0.695,P=0.000)、SF-36 PCS评分(r=0.583,P=0.000)存在正相关;内旋力量和VAS评分(r=-0.309,P=0.035)存在负相关,和UCLA评分(r=0.512,P=0.000)、Constant评分(r=0.709,P=0.000)、ASES评分(r=0.802,P=0.000)、SF-36PCS评分(r=0.501,P=0.000)存在正相关。 结论撕裂程度可能是决定患者肩部力量和肩部功能相关程度的关键因素,部分修复不可修复的巨大撕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