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凹侧软组织松解,石膏衫环形切开矫正,后路椎板广泛性融合治疗脊柱侧弯畸形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12岁。先天性侧弯8例,特发性侧弯8例。3例胸及腰椎段“S“段双凸畸形。侧弯畸形度数最大为160°,最小42°,平均66.8°。波及胸4至腰5范围。侧弯平均矫正56.7°,术后剩余弯度平均7.6°,矫正率平均为87%。讨论了脊柱侧弯畸形的病理基础,强调凹侧松解对脊柱侧弯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漏斗胸患儿合并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情况及经Nuss手术治疗后脊柱侧弯的改变情况。方法以2011至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胸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71例漏斗胸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后行CT检查了解漏斗胸情况,并分别于Nuss手术前及取出钢板后行胸部及脊柱X线检查了解脊柱侧弯情况;对比脊柱侧弯与非侧弯患儿的胸骨旋转度、胸廓旋转度、Haller指数等指标,同期对比胸廓对称与非对称患儿的脊柱侧弯改变情况。结果171例漏斗胸患儿中合并脊柱侧弯的比例为21. 1%(36/171),平均Cobb角16. 9°;侧弯患儿与非侧弯患儿Haller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胸骨旋转度及胸廓旋转度均显著大于非侧弯患儿(P 0. 05);侧弯患儿根据弯度给予相应治疗(侧弯25°的患儿继续随诊观察,侧弯在25°~45°且骨骼发育未成熟的患儿要求佩戴支具,侧弯 45°的患儿予以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5. 73个月,随访过程中,13例原脊柱正常患儿出现脊柱侧弯,14例患儿原脊柱侧弯消失;胸廓不对称患儿脊柱侧弯出现变化的比例显著高于胸廓对称的患儿(P 0. 05)。结论漏斗胸患儿易合并特发性脊柱侧弯,Nuss手术治疗后其脊柱侧弯程度可能发生改变,需要小儿胸外科医生与小儿骨科医生共同协作治疗。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 cscoliosis,AIS),脊柱侧弯研究会(SRS)定义为10岁以上,骨骼发育未成熟期间,脊柱向侧方弯曲大于10。的脊柱畸形。它是青少年最常见的脊柱畸形之一。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矫形支具能够改变AIS的自然病程,有效控制轻、中度AIS的进展。赵黎等总结2004年国际脊柱周(SPINE WEEK)学术交流活动各国同行的相关研究,指出对于支具治疗AIS的远期结果,需要通过对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评价来找到答案。佩带支具固然重要,但支具治疗时间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长期、每天长时间佩戴支具,虽然将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然而会给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诸如导致患儿心理、社交障碍,引起背痛、压疮、胸廓畸形、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祛除支具过早,可以减少支具治疗对患儿的不良影响,但却难以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青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侧弯在希腊文中称Scoliosis,Galen(公元131~201年)首先用此名词命名。脊柱侧弯是脊柱最常见的畸形,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已对脊柱弯曲有过描述。Andree于1741年就用弯曲的脊柱作为矫形外科学的标记。  相似文献   

5.
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 评价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应用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21例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8~16岁,平均13.8岁.结果 7例行I期胸腔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手术,末次随访主侧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70.3%;14例行Ⅰ期传统开放前路松解、截骨、骨骺阻滞联合后路矫形手术,末次随访主侧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67.2%.末次随访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曲轴现象、平背畸形、假关节形成、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患儿外观畸形改善或矫正.结论 通过术前选择适宜的病例,术中严格操作,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脊柱侧弯轴向负载后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终板等结构的力学响应特征,胸段侧弯畸形对腰椎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经建立的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置边界条件和载荷后,进行轴向负载模拟计算,最后读取并分析脊柱侧弯不同部位和结构的应力分析结果 .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弯轴向负载后胸椎畸形部位应力明显高于脊柱其他部位,且应力集中于凹侧.胸椎和腰椎两侧椎间盘、终板和骨质的应力均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胸段结构性主弯凹侧纤维环的后外侧区域.关节突关节是轴向负载的主要承担者,胸主弯凹侧的L5-S1关节突关节应力最大.结论 单胸弯脊柱侧弯可导致整个脊柱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终板等结构应力不均匀分布,这种力学响应特征和畸形进展密切相关.长期应力的不对称性分布可以改变椎间盘、终板和椎体骨质内的细胞活动,使特发性脊柱患儿容易更早地出现相关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脊柱侧弯轴向负载后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终板等结构的力学响应特征,胸段侧弯畸形对腰椎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经建立的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置边界条件和载荷后,进行轴向负载模拟计算,最后读取并分析脊柱侧弯不同部位和结构的应力分析结果 .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弯轴向负载后胸椎畸形部位应力明显高于脊柱其他部位,且应力集中于凹侧.胸椎和腰椎两侧椎间盘、终板和骨质的应力均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胸段结构性主弯凹侧纤维环的后外侧区域.关节突关节是轴向负载的主要承担者,胸主弯凹侧的L5-S1关节突关节应力最大.结论 单胸弯脊柱侧弯可导致整个脊柱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终板等结构应力不均匀分布,这种力学响应特征和畸形进展密切相关.长期应力的不对称性分布可以改变椎间盘、终板和椎体骨质内的细胞活动,使特发性脊柱患儿容易更早地出现相关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脊柱侧弯轴向负载后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终板等结构的力学响应特征,胸段侧弯畸形对腰椎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经建立的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置边界条件和载荷后,进行轴向负载模拟计算,最后读取并分析脊柱侧弯不同部位和结构的应力分析结果 .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弯轴向负载后胸椎畸形部位应力明显高于脊柱其他部位,且应力集中于凹侧.胸椎和腰椎两侧椎间盘、终板和骨质的应力均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胸段结构性主弯凹侧纤维环的后外侧区域.关节突关节是轴向负载的主要承担者,胸主弯凹侧的L5-S1关节突关节应力最大.结论 单胸弯脊柱侧弯可导致整个脊柱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终板等结构应力不均匀分布,这种力学响应特征和畸形进展密切相关.长期应力的不对称性分布可以改变椎间盘、终板和椎体骨质内的细胞活动,使特发性脊柱患儿容易更早地出现相关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无标记的X线片评价手工测量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4名骨科医师独立对53例患儿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及侧位X线片进行2次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测量,2次测量间隔2周.冠状面主弯和Cobb角大于10°的代偿弯以及与Lenke和/或PUMC分型相关的矢状面T2~5,T5~12、T10~L2、T12~L1角度纳入分析.应用组内相关系数判定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 36例上胸弯、53例胸弯、41例胸腰弯/腰弯及矢状面T2~5、T5~12、T10~L2及T12~L1后弯Cobb角各53例纳入分析,主弯Cobb角22°~167°,平均54.4°.结果 显示冠状面各角度测量中,上胸弯Cobb角的可信度(γ=0.592~0.714)和可重复性(γ=0.538~0.735)最差,有中等到好的一致性.胸弯Cobb角测量达到好到极佳的可信度(γ=0.881~0.942)和极佳的可重复性(γ=0.919~0.964).胸腰弯/腰弯角度测量有中等到极佳的可信度(γ=0.649~0.915)和好到极佳可重复性(γ=0.875~0.930).矢状面测量中,T2~5后弯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最差,仅有低到中等的可信度(γ=0.373~0.662)和可重复性(γ=0.433~0.527).T5~12、T10~L2、T12~L1后弯cobb角测量均有好到极佳的可信度(分别为γ=0.787~0.909;0.857~0.964;0.889~0.983).T5~12Cobb 角测量有好到极佳的可重复性(γ=0.873~0.943),T10~L2、T12~L1 Cobb角测量均有极佳的可重复性(分别为γ=0.915~0.968;0.937~0.981).结论 大多数的角度测量指标有好到极佳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应用于临床工作和科研中.总体上冠状面角度测量一致性较矢状面好.由于受到周围组织阴影干扰,冠状面上胸弯和矢状面T2~5 Cobb角测量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坐高与站高的比率是否和侧弯角度大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依据这一关系建立预测侧弯角度大小的数学方程。方法对46例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进行观察分析,男8例,女38例;年龄10-20岁,平均13.8岁;单弯。测量记录患儿初次就诊时的实足年龄、站高、坐高以及Cobb角的大小,并根据对患儿站高、坐高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计算每位患儿坐高与站高的比率。结果46例患儿的坐高66.00-88.80 cm(x±s,80.54 cm±5.75 cm);站高126.00-174.80 cm(x±s,153.67 cm±10.72 cm);坐高与站高的比例0.50-0.55(x±s,0.52±0.01);Cobb角10°-45°(x±s,25.70°±9.66°)。患儿的实足年龄、坐高、站高和Cobb角之间均没有相关关系(r分别为0.147,0.015,-0.106;P>0.05);而患儿的坐高与站高的比率和Cobb角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675;P<0.05);并根据这一关系建立了预测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侧弯角度大小的数学方程。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坐高与站高的比率和侧弯角度大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以依据坐高与站高的比率预测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侧弯角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末次随访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超过10°为治疗有效,未超过10°为治疗无效。支具治疗前、初次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角度及平衡。结果19例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40±10.4)°(20°~55°)、初次治疗后主弯Cobb角(28.15±14.78)°,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31.63±18.04)°,初次治疗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胸廓宽度及胸椎高度均较支具治疗前明显增加,特发性EOS较先天性EOS治疗效果更好(P<0.05)。另外,顶椎位于胸腰段或腰段较顶椎位于胸段者效果更好(P<0.05)。初次治疗后两组间主弯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支具治疗可作为保守治疗的选择之一,其中一些病例可得到满意矫形,即使部分病例不能避免手术,支具治疗也可在不影响胸廓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延后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前路手术短节段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行前路手术矫形治疗的62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弯.胸段特发性脊柱侧弯39例,术前Cobb角45°~75°(平均53.6°);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弯23例,术前Cobb角43°~72°,平均51.7°.术前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胸段脊柱侧弯患儿均行肺功能测定,对于最大肺活量小于50%的患儿行吹气球等肺功能锻炼达手术要求.按影像学资料拟定同定节段及融合范围.结果 6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胸段脊柱侧弯平均融合4.2个,Cobb角矫正至术后的3°~18°,平均8.5°,平均矫正率为84.1%;腰段脊柱侧弯平均融合4.5个,Cobb角矫正至术后的1°~16°,平均7.9°,平均矫正率为84.7%.发生自发性血胸1例,交感神经损伤8例,医源性平背畸形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结论 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弯经前路短节段同定可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充分的术前计划及认真的术中操作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易造成患者脊柱生长异常及心肺功能障碍,是脊柱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EO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发展,常推荐作为治疗的第一步。保守治疗包括石膏治疗、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与Halo重力牵引等。对于特发性EOS,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而对其他类型EOS则主要起到延缓畸形进展、推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本文拟针对EOS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褪黑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B, MTNR1B)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包括814例AIS患儿及651例正常对照,所有AIS患儿最大cobb角大于20°.采用PCR-RFLP的方法 对所选取多态性位点(rs4753426、rs7941837)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AIS患儿组rs475342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为TT 6.5%、TC 41.5%、CC 52.0%,正常对照组为TT 9.5%、TC 44.4%、CC 46.1%.AIS患儿组rs4753426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为T 27.3%、C 73.7%,正常对照组为T 31.7%、C 68.3%.AIS患儿组与正常对照相比,rs475342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9).AIS患儿组rs7941837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为AA 21.2%、AT 50.2%、TT 28.6%,正常对照组为AA 17.6%、AT 50.6%、TT 31.7%.AIS患儿组rs7941837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为A 46.3%、T 53.7%,正常对照组为A 43.0%、T 57.0%.AIS患儿组与正常对照相比,rs7941837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已经达到骨骼成熟或者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组,MTNR1B基因启动子区2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所对应的平均最大Cobb角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NR1B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位点rs4753426与AIS的发病相关,MTNR1B基因是AIS的一个易感基因,但它可能不是AIS的修饰基因.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adding-on现象时有发生,常见于LenkeⅠ、LekeⅡ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通常导致脊柱侧弯的矫正度数丢失,躯干冠状面失平衡,进而可能导致矫形手术失败,最终需要翻修手术。该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儿脊柱外科医师,同时增加患儿痛苦和治疗费用,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adding-on现象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很有必要。本文就adding-on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最新文献进行回顾,以期全面认识此并发症,并为矫形手术提供帮助,希望能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总结2004年后我院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体会.主要总结双侧生长棒技术在控制侧弯发展和保持脊柱生长发育两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2例脊柱侧弯病例接受了双侧生长棒的治疗.12例发育未成熟的脊柱侧弯患儿采用了双生长棒技术,初次手术脊柱侧弯冠状位Cobb's角均大于50°.并表现为侧弯进行性进展.1例采用强生公司的儿童Isola产品,2例为奥斯比里克公司的产品,9例为威高公司的产品.Isola器械为强生公司的设计,其余内置入器械的生长棒系统南上下两个棒组成,两者之间用多米诺连接块连接,两棒在连接处预留延长段.生长棒系统两端支撑点2例为椎体-椎体之间撑开,10例为椎体-肋骨之间撑开.在第一次手术置钉、置钩和置棒时,手术操作尽量不剥离脊柱,以避免脊柱发生融合.术后再撑开时,只需要在多米诺连接部位做小切口,松开多米诺后,将生长棒予以延长.术后撑开延长棒的时间要求为9~12个月.结果 12例患儿当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2例为以前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后改为双侧生长棒技术,10例之前未进行其他手术治疗.12例患儿至少经过一次生长棒再撑开延长手术,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4年.侧弯Cobb's角南术前73°(52°~150°)矫正至39°(25°~76°),T1至S1的脊柱高度平均增加了47.6 mm(28.2~52.3 mm).术后再撑开手术距离第一次手术的时间是9个月至1年半,每次撑开延长的长度为1.5~3.0 cm.再撑开延长手术的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有1例患儿最终实施了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发生脱钩,1例发生皮肤磨损.结论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侧弯的进展,并能够保持脊柱的生长发育能力,而且内置入器械的稳定性较好,脊柱纵向支撑力量增强.对脊柱侧弯弧度Cobb's角超过50°的患儿,并且生长发育尚未成熟的患儿,可以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本组病例有11例还处在治疗过程中,有待于继续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Lung function in congenital and idiopathic scolios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vital capacity (VC) in patients with congential scoliosis was compared with the VC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For any given Cobb angle (a measure of spinal angulation) the loss in VC was approximately 15% greater in congenital scoliosis than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The greater impairment of lung function in congenital scoliosis may be due to the associated rib deformity or to an underlying lung anomaly.  相似文献   

18.
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51例儿童脊柱侧凸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4.1~12.3岁,平均8.6岁,矫形手术中应用诱发电位仪持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来指导术中矫形。结果:在侧凸撑开矫形前,所有病例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都不变。在侧凸撑开矫形时,潜伏期缓慢延长,但均未达10%;15例波幅下降45%。立即停止操作或将撑开棒部分松开,约3~8min后波幅回升达80%;1例波幅突然下降63%,立即将撑开棒部分松开,30min后恢复到54%,术后1d波幅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结论: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脊髓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脊髓和神经损伤,起到预防脊髓和神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