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短P-R间期、正常QRS波为预激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LGL综合征或短P-R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对短P-R间期、正常QRS波的电生理特点,解剖生理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对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1 病历报告患者,男,61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11年,当地医院以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于2001年11月26日转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前12导联心电图(图1,A)示:P-R间期0.14s;QRS波初始无粗钝,除V_1导联R/S>1外,余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诱发心动过速心电图(图1,B)示:窄QRS心动过速(V_1导联R/S<1);在V_1、Ⅰ和aVR导联QRS波群后均可见P′波,R-P′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33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附图为1982年8月19日记录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上行第2、5、8个QRS液宽大畸形,其前有窦性P波,P-R间期0.11—0.12秒,较正常QRS波的P-R间期为短,起始有δ波,为间歇性预激综合征。鉴于心房调搏时,当起搏频率达100次/分时,A-V间期不变,A-H间期延长,H-V间期由原来35毫秒缩短至25毫秒(图未刊出),结合体表心电图V_(1、2)的QRS主波向下,V_(5、6)的QRS主波向上,诊断为右侧Kent束所致的B型预激综合征。此行每3个QRS波为一组,各组中P-R间期分别为0.14、0.11和0.22秒。R-R间期依次为0.56和0.70秒,直至出现较长的间歇(0.92秒)。各组第3个心动的ST段上有一逆行P′波,R-P′为0.11秒,此系伴有心房回波的房室交界处不典型文氏现象,房室传导比例为4:3。或许该心房回波在Kent束内发生前向性隐匿传导,产生新的不应期,使接踵而来的窦性冲动只能循正常房室径路下传,故逆行P′后第一个QRS波正常。但第2—4三行中P′-P间期与上行的相等,R-P′间期也相同,其逆P′后第一个QRS波却示典型预激综合征图形。因此第1、4,7个QRS波不呈预激综合征图形显然与心房回波无关,而系旁路本身有前向性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4.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方法 对 3 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者右侧旁道多于左侧 ,旁道消融成功率 10 0 % ,2例患者术后仍有阵发心房颤动。结论 导管消融术 (RF CA)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首选疗法 ,术后心房颤动复发与基础心脏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预激综合征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是有致命危险的心律失常,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因此有其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预激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虽次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但 Campbell 报道发生率高达32%,占预激患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11.5%—39%,是预激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房颤发生的机理实验证实预激患者的阵发性房颤与房室旁道密切相关。房颤中很大一部分(16%~26%)是直接由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转化而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连续快速的心房活动造成心房扩张、缺氧、易损期扩大,因而诱发房颤。另一些则是由单次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通过旁道逆传至心房恰好落在心房易损期而导致房颤发作。在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中心房内传导延迟起着重要作用。无房内传导延迟者常只有单纯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HDL-C比值(MHR)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根据消融术3个月后房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1例和未复发组51例,收集入选患者术前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晚期复发率为37.8%,复发组房颤病程、单核细胞、MHR及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HDL-C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左心房内径和MHR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0,95%CI:1.079~1.518,P=0.005;OR=1.482,95%CI:1.153~1.906,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50~0.870,P=0.000)。结论 MHR是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左心房大小可以预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心房大小是否可以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09-01-2011-12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96例。阵发性房颤的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术后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术后随访(25.3±18.1)个月,共有111例消融术后复发。右心房横径(RAD)和左心房内径(LAD,r=0.285,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r=-0.241,P=0.001)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0.239,P=0.001)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AD可以独立预测房颤合并LAD增大患者术后复发(HR 1.044,95%CI1.007~1.082,P=0.021)。其中RAD的截断值为35.5 mm时的预测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29.2%。KaplanMeier分析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有显著性差别(Log Rank P=0.034)。结论:右心房增大可以独立预测阵发性房颤合并左心房增大患者的房颤术后远期复发。推测双心房参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8.
不完全性潜在性预激综合征为预激综合征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P-R间期正常、无δ波,而终末向量和波形改变(对照心动过速)成为旁路预激心室的主要表现。本例为下壁导联出现异常Q波,酷似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诱现预激波、诱发心动过速,从而明确了不完全性潜在性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且射频消融后QRS波群终末部分与心动过速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诊断。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1岁,患预激综合征(A 型)伴反复发作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图 A:房颤伴快速性室率(240~260次/分),QRS 波示为通过左侧旁道传导独有的图形。图 B:为第2天纪录,业已转为窦性心律,第1、2、4、5和7心搏的 P-R 间期0.12秒,且有预激渡,故是1例预激综合征。这些 QRS 波为预激综合征本身常见的室性融  相似文献   

10.
<正>预激综合征心电图改变极易被误导,以致掩盖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和心室肥大,阵发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和猝死等潜在危险,因此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应用,不仅使心动过速获得根治,对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如PR间期、δ波、对QRS终末向量和PJ间期的影响、ST-T改变和临床心动过速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有助于对预激综合征复杂心电图的分析及其临床处理。1对PR间期缩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显性预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成功射频消融的单支房室旁道127例,其中显性预激46例,隐匿性预激8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消融后、显性预激组的消融后与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旁道的心电图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显性预激组患者消融术后的PR间期长于隐匿性预激组,显性预激组患者在随访时的PR间期短于消融术后,左侧旁道患者的PR间期短于右侧,但各组心率(HR)、QRS波时限、QTc间期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显性预激患者,消融后PR间期较长,左右侧旁道延长程度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R间期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后间隔旁路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约占1/3.射频消融治疗要求对旁路的走行和定位有明确的了解.近日我院消融成功1例,现将资料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8岁.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发作时心室率达200次/分左右,QRS波群宽大,血压下降以致神志不清.每犯必须行直流电同步转复.平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1989年心内电生理检查示冠状窦口处VA间期短,在该处直流电灼3次(300,300,200WS),未能消除预激波群,但在1年半间房颤发作减少.1991年后危重的预激合并房颤又逐渐频繁,于1992年3月来院进行射频治疗.图1示预激合并房颤.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0岁,反复阵发性心悸20余年。因突发心悸就诊,有预激综合征病史(附图A)。体检:心率约180次/min,心律不齐,心电图(附图B)示: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宽窄不一,有明显预激波,诊断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但下行Ⅱ导联中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围绕基线扭转。由于患者以往未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因此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不能排除。病人未经治疗2min后心房颤动自行终止,心律规则,心电图仍与附图A相同,此后30天患者在外院作心内膜下标测,结果在左侧冠状窦口4.5cm处找到左前侧旁道及在右侧三尖瓣环5点处找到右后间隔旁道,并先行左前侧旁道消融术。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示典型的右后间隔旁道预激综合征心电图(附图C)。由此揭示本病例具有双房室旁道。重温附图B预激波明显、有手风琴效应的特征,且无诱发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Q-T间期延长,再者患者有预激综合征病史,临床无任何诱发因素,发作又未经治疗突然终止,均支持预激综合征诊断。因此心房颤动伴QRS波群主波方向围绕基线扭转是由于快速心房激动使两条旁道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而使激动经左、右旁道交替下传心室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总传导时间(TACT)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2014年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6例,TACT测定即在术前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时,脉冲多普勒采样容积放在二尖瓣环上的左房侧壁,从体表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起始时间至组织多普勒追踪A’波波峰的时间(PA-TDI)间期,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术后3个月空白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结果随访结束,116例患者中29例(25%)患者复发,复发组TACT较未复发组长[(144±23)ms vs(124±20)ms,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TACT是预测阵发性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OR=1.045,95%CI 1.021~1.073,P0.001)。结论 TACT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5.
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的电生理特性以及消融旁道后P波离散度(Pd)的计算,探讨预激综合征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机制。方法分析预激综合征合并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127例。根据既往有无阵发性房颤(PAF)发作将患者分为PAF组(23例)和无PAF组(NPAF,104例)2组进行分析。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消融成功术后24h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d。结果消融前PAF组旁道前传和逆传不应期较NPAF组短(前传:265.3±42.5msvs331.4±38.7ms;逆传:255.8±46.7msvs317.5±31.7ms;P均<0.05)。消融术后心电图Pmax和PdPAF组显著长于NPAF组(Pmax:135.2±12.5msvs120.4±8.7ms;Pd:51.6±10.3msvs32.7±6.7ms;P均<0.05)。结论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的非均质传导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前后PR间期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6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预激综合征患者120例,复发12例,检测患者消融前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消融后以及半年随访后心电图参数。结果患者依据旁路定位分为4组,另选健康对照1组。消融前,4预激综合征组超声心动图各腔室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的PR间期、QRS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消融术后,4预激综合征组心电图心率、QRS间期、QTc间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0.353、0.534);5组PR间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B型预激组最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A、B隐匿性组最短。消融术前,预激综合征复发患者心电图心率、QTc间期与初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0.234);而两者的PR间期、QRS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消融术后,预激综合征复发患者心电图心率、QRS间期、QTc间期与初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9、0.855、0.895);而两者的PR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显性预激消融术后△PR间期、△QRS间期呈正相关性(r=0.734,P0.05)。结论房室旁路快速下传可干扰房室结的功能,这种影响与旁路定位有关,并且房室结的传导功能随着旁路传导功能消失可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指标f QRS与QTc联合是否能更好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方法:纳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120例(阵发/持续性心房颤动72/48)。消融策略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PVI加左心房顶、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前评估基线心电图,f QRS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任何类型的>30 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59.2%(71/120)患者f QRR阳性。f QRS最常见于下壁导联(81.7%)。QTc间期(443.90±38.59)ms。平均随访13.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 QRS阳性(HR=1.922,95%CI:1.151~3.210,P=0.012)和QTc>448 ms(HR=1.982,95%CI 1.155~3.402,P=0.013)分别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f QRS和QTc联合能更好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结论:f QRS和QTc延长是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f QRS和QTc联合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纤维化的药物预防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首次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预防心房纤维化的药物类型和剂量,根据随访1年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术后复发组(n=19)和未复发组(n=8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服用药物的差异,采用SPSS 22数据分析判断心房纤维化的药物预防对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hs-CRP、e GFR、SCr、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复发组的房颤初发年龄、房颤病史及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 <0. 05)。药物预防心房纤维化可减少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1年复发率(P=0. 015),较长的房颤病史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与房颤初发年龄、房颤病史和NT-proBNP水平相关,药物预防心房纤维化可降低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1年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AAP-AF评分对房颤(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3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CAAPAF评分在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3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2个月,其中复发组62例,未复发组5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左心房内径、体质量指数、持续性房颤、CAAP-AF评分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AP-AF评分、左心房内径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是多因素作用结果,其中CAAP-AF评分、左心房内径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可为临床工作中筛选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