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60例,MECT前和第2、4、8次MECT后检测血清BDNF浓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结果 (1)病例组第2、4、8次MECT后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MECT前(P0.05);(2)病例组治疗前BDNF水平、治疗前与第8次治疗后BDNF变化值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8次MECT后BDNF水平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第8次MECT后HAMD评分与BDNF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BDNF可能是TRD患者MECT疗效是否缓解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为MECT组进行MECT治疗,41名未行MECT的患者为药物组,另选取健康人82名为对照组,三组间性别、年龄均相匹配。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采用PANSS量表测评精神症状。结果 1MECT治疗4次后男性血清CRP浓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CT组治疗4次后、6次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药物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CT治疗前后血清IL-1、IL-4、IL-6、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T治疗4次后血清CRP浓度高于其他治疗时间点(P<0.05);4MECT组有效率为63.8%,药物组为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CT可能不引起细胞因子的显著变化,但会引起C-反应蛋白的应激性增高,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锂盐合并喹硫平或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8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喹硫平组40例(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组)及MECT组40例(碳酸锂合并MECT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测定血清BDNF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同时对4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周治疗,喹硫平组共完成36例,MECT组完成31例。病例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8.91,P0.01);治疗后,喹硫平组与MECT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6.04,-5.80;P均0.01),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6.18,17.51;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在治疗前后血清BDNF变化水平与HAMD评分变化值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13)。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BDNF水平显著降低,锂盐合并喹硫平或MECT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血清BDNF水平,且疗效相当;BDNF可能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159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及159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定患者病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CRP水平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组血清CRP水平[(3.4±3.2)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2±0.3) mg/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血清CRP水平升高,患者HAMD评分明显增加(P 0.05);这种线形相关在女性患者中更加显著(P0.05);高血清CRP水平女性患者其HAMD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和绝望感评分更高(P均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可以反映抑郁症患者病情,并且在女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第1d、第1、2周采用韦氏记忆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1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6周末有效率94.4%,不良反应少.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抑郁症有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培酮单用或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收集只接受利培酮治疗(服药组)和联合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组)的患者及正常人(正常组)各30例,观察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人的血清CRP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RP浓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是仍然高于正常组(P0.01)。两组患者中治疗有效者血清CRP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降低CRP)而起到抗精神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6例TRD患者MECT治疗前后及27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VEGF浓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TRD患者的临床症状。组间血清VEGF浓度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治疗前后血清VEGF浓度变化与HAMD总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man秩相关。结果 TRD患者MECT治疗后24例(92.3%)达到治疗有效标准。TRD组MECT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T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VEGF浓度与HAMD总评分变化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63,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变化可能对临床疗效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停药清洗1周并同期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效果,并评价1周后续用先前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予1周的清洗,清洗期停用除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以外的所有精神科药物,同期合并MECT治疗,清洗期结束后继续使用原抗抑郁药物,共观察6周。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①6周末痊愈14例,显效17例,进步7例,无效2例。有效率77.5%。②治疗第1周末(清洗期合并MECT后)HAMD-17、HA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4周末(即重新开始续用原抗抑郁药后第3周)和第6周末HAMD-17、HAMA评分与第1周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停药清洗1周合并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效果良好,经过清洗合并MECT后可提高原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电极放置方式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到201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接受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65名急性期老年抑郁症患者,根据MECT治疗过程中电极放置方式分为单侧电极放置(非优势半球颞顶电极)组和双侧电极放置(双颞电极)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总体疗效评分量表(CGI)评分作为抑郁治疗的主要疗效指标,以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治疗的安全性,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评估。结果与基线相比,单侧与双侧电极放置组在各时点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单双极治疗方式疗效相当。结论单双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疗效都十分显著,总体疗效相当,均可以较好的耐受。单侧电极放置治疗方式起效相对平稳,可以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双相重度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地抽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中单相重度抑郁患者250例(单相组)及双相重度抑郁症患者92例(双相组)的病案资料,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5项因子分及减分率来评定MECT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双相组治愈率高于单相组,双相组的HAMD-17总分减分率高于单相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单相组阻滞因子减分率更高,双相组躯体焦虑化因子及认知障碍因子减分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双相组MECT起效次数及治疗总次数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1)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双相重度抑郁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就诊年龄更小,文化程度更高,家族史阳性率更高,病程更长,阻滞症状更重;(2)单双相抑郁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ECT可能更加适用于阻滞症状更加明显的单相重度抑郁患者和躯体焦虑症状及认知障碍更加明显的双相重度抑郁患者;(3)MECT治疗单双相重度抑郁时均有显著疗效;与单相重度抑郁相比,MECT治疗双相重度抑郁起效更慢,治疗疗程更长,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线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伴自杀意念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的58例伴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12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MECT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末的血液标本及一般资料,测定基线IL-1β和IL-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线IL-6水平的cut-off值,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IL-6水平与MECT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MECT治疗2周末,53.4%(31/58)的患者治疗有效,46.6%(27/58)的患者治疗无效;89.7%(52/58)的患者未检测出IL-1β。有效组患者的男性占比低于无效组患者[25.8%(8/31)比51.9%(14/27)],基线IL-6水平高于无效组患者[10.11(0,38.94)pg/ml比0(0,6.4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Z=-2.925;...  相似文献   

12.
郑雷 《精神医学杂志》2013,26(2):126-128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8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系统治疗)和对照组(艾司西酞普兰系统治疗),共治疗4周.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后第1周末,研究组HAMD及HAMA评分较基线即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HAMD及HAMA评分在第4周末才有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及第4周末,研究组的HAMD及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第2周末,研究组SDSS总分较基线即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SDSS总分在第4周末才有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第2周末及第4周末,研究组的SDSS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可有效、快速的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电休克治疗激越行为对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比较现代电休克治疗(MECT)和氟哌啶醇注射治疗对急性激越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伴有激越行为的急性期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MECT组28例,氟哌啶醇组32例,分别在入组前、治疗第4天和第7天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激越因子分以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RL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的PANSS激越因子分、CGI总分均较疗前显著下降,第7天时以MECT组显著较好。氟哌啶醇组在第7天TESS总分显著高于MECT组,治疗第7天比治疗前催乳素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MECT和氟哌啶醇注射治疗急性期兴奋患者的激越症状均有很好疗效。MECT的疗效、依从性、疗效指数更有优势,对PRL的影响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研究组)和帕罗西汀组(对照组),共观察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和42.5%,P<0.01).研究组治疗后第1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头痛、性功能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MECT治疗难活性抑郁症疗效显著,起效快,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锌离子(Zn~(2+))在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非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抑郁症中的浓度变化及与抑郁症状缓解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诊断标准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21例(脱落2例),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实验,对入组患者进行MECT联合SSRIs抗抑郁药物治疗,每位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一般生命体征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并抽取外周血5 mL。采用生化法检测Zn~(2+)浓度。结果①不同时间点Zn~(2+)浓度的GLM分析结果显示,Zn~(2+)浓度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②MECT治疗3次后Zn~(2+)浓度变化差值与HAMD-24及各因子评分无相关性(P0.05)。③治疗6次后Zn~(2+)浓度与HAMD-24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变化差值有相关性(r=-0.529,P=0.020)。④MECT治疗3次后和治疗6次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100%,临床痊愈率分别为42.11%、68.42%。结论 MECT联合SSRIs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可能不是通过离子型受体发挥作用,患者血清Zn~(2+)浓度变化与睡眠改善相关,提示抑郁症患者血清Zn~(2+)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女性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视觉P300的变化。方法对31例女性正常人,33例女性抑郁症患者在MECT治疗前后进行了视觉P300检测,观察MECT治疗前后视觉P300的变化。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治疗前的视觉P300中的靶指标N2和P3潜伏期延迟(P<0.01),靶波幅P3降低(P<0.01)。(2)患者组经过MECT治疗后视觉P300靶潜伏期N2和P3均有所恢复(P<0.05~0.01),但治疗后靶波幅P3明显下降(P<0.01)。结论视觉P300中的P3和N2联合应用可作为评估MECT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对氟西汀抗抑郁症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对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影响。方法测定30例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然后给予百忧解20mg/d,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分别给予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入组时抑郁症严重程度与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无相关性(r=-0.11,P>0.05);治疗结束时显著疗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4,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升高可能有助于提高抗抑郁剂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MECT)与氟哌啶醇针剂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90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MECT组和氟哌啶醇组,疗程为1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和7天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MECT组显效率为59.10%,有效率90.90%;氟哌啶醇组显效率为55.80%,有效率88.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因子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末MECT组的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因子分均低于氟哌啶醇组(P<0.05)。治疗结束时MECT组WM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至2周已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MECT组低于氟哌啶醇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CT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有效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方法 入组45例抑郁症患者,接受12次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疗效;采用ET-脑超慢涨落分析仪测定MECT治疗前后患者的GABA的相对功率。结果 经过12次MECT治疗,患者HAMD评分由治疗前的(28.87±6.01)分降低为(11.64±4.04)分,GABA相对功率由(14.21±7.93)升高为(29.71±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540,14.601;P〈0.01);GABA递质相对功率的变化与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呈正相关(r=0.61,P〈0.01);GABA递质相对功率的变化能预测抑郁症临床症状变化的35.3%。结论 MECT可以使抑郁症患者异常降低的GABA的递质相对功率增高,GABA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与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根据性别和年龄相配伍,收集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非MECT组)和联合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MECT组)各24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8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BDNF浓度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浓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MECT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非MECT组(治疗前后均致差分别为20.75和10.10),而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8,P=0.16).两组治疗有效者血清B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JP<0.05),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均可能通过提高BDNF水平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