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中年妇女,常有服用L-色氨酸史,表现为慢性肌痛、肌无力、皮疹及其他系统损害,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需与皮肌炎、嗜酸性筋膜炎等疾病相鉴别。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多数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IHES患者和23例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Er患者相比,IHES患者首发症状多为瘙痒性多形性皮损,以红斑、丘疹和结节为主,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明显,而单核细胞计数偏低,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及肝脾大者少见。HEr患者常并发多系统异常症状。经抗组胺药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平均疗程约18 d),IHES患者较HEr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易下降至正常。结论:IHES的首发症状多为瘙痒性皮损且伴高LDH,治疗有效。若出现皮肤外异常症状,则需进一步寻找病因以排除HEr。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1岁,四肢肿胀并硬化4个月,加重10d。4个月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双下肢肿胀并硬化,伴疼痛,10d前呈橘皮样外观,双上肢屈侧对称性条沟状凹陷,瘙痒和疼痛明显,无溃烂及渗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22MHz高频超声示:表皮回声正常,真皮回声稍低,部分扩大,肌肉筋膜层明显低回声并加宽。皮损组织病理示:皮下纤维脂肪组织中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及浅筋膜见轻度纤维化及黏液样变性。诊断:嗜酸性筋膜炎。予甲泼尼龙和五味消毒饮治疗3周后,血EOS正常,22MHz高频超声示:真皮深层的低回声带消失,肌肉筋膜层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并发肺栓塞。患者男,35岁。以四肢反复皮疹伴瘙痒为主要表现,多次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皮损组织病理及骨髓穿刺结果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病程中在无常见高危因素情况下并发肺栓塞,考虑肺栓塞是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男,71岁.伞身散在红斑、丘疹及小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第1次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以精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增多.发病近4个月,结节再次出现,第2次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淋巴细胞浸润,多数浸润细胞核大,染色深,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大的肿瘤细胞CD20、CD79a、Bcl-2均(+).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呲喃阿霉素、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后皮损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卡介菌多糖核酸等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予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d,同时口服抗胺药物,3~6周后皮损基本消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4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次全切术后7周,双小腿红肿2周。体检:双下肢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界限不清,触诊有浸润感,无压痛,皮温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灶性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水肿,真皮全层可见血管周围及胶原束间多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周围见中等密度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8.
报告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成功治愈别嘌醇导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ESS)的经过。男性痛风患者,60岁,发病前20d口服别嘌醇,发热、全身皮疹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合并糖尿病。经皮下注射益赛普25mg(首剂加倍),隔天1次,共8次,获得痊愈。首次注射后,发热即控制;1d后皮损不再扩大,2d后皮损开始脱屑,5d后表皮新生.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下降,治疗5周降至正常范围。入院后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胆红素仍持续上升,在注射3次后开始下降,2周内逐渐恢复。转氨酶在首次注射后开始下降,2周内恢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首次注射后持续上升,于第10天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治疗5周后降至正常范围。提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在疾病早期快速、安全、有效地控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但不能阻止嗜酸性粒细胞上升。  相似文献   

9.
【摘要】 报告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成功治愈别嘌醇导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ESS)的经过。男性痛风患者,60岁,发病前20 d口服别嘌醇,发热、全身皮疹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合并糖尿病。经皮下注射益赛普25 mg(首剂加倍),隔天1次,共8次,获得痊愈。首次注射后,发热即控制;1 d 后皮损不再扩大,2 d 后皮损开始脱屑,5 d 后表皮新生;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下降,治疗5周降至正常范围。入院后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胆红素仍持续上升,在注射3次后开始下降,2周内逐渐恢复。转氨酶在首次注射后开始下降,2周内恢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首次注射后持续上升,于第10天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治疗5周后降至正常范围。提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在疾病早期快速、安全、有效地控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但不能阻止嗜酸性粒细胞上升。 【关键词】 皮炎,剥脱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后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为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采用SCORAD计分系统对AD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05%和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221.65±43.51)明显低于对照组(294.35±60.21)和治疗前(376.21±11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376.21±119.34和353.32±13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可明显提高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显著降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蜂窝组织炎,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复发性肉芽肿皮炎,又称well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反复出现皮肤肉芽肿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皮肤病,国外1971年由wells最先报道而得名[1],国内类似病例较少.现报告1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完整的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12.
分析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湿疹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值,将55例湿疹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正常组、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组,从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中度组患者皮损严重,多伴体温的升高且白细胞计数及多种酶学指标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湿疹尤其是嗜酸粒细胞计数在1×109/L以上者,皮损重,多伴发热、白细胞和多种酶学的升高,治疗困难,糖皮质激素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报告一例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文献复习。患者为10岁男孩,头皮、四肢反复瘙痒性红斑、脓疱、丘脓疱疹、结节和疤痕9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63×109/L,嗜酸细胞百分率0.244,IgE 36022 IU/mL,脓疱处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至皮下弥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外毛根鞘及皮脂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增生性骨髓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诊断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西替利嗪和青霉素治疗,皮疹反复时又给予强的松20 mg/日,病情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2岁。四肢皮肤水肿、硬化1年。查血嗜酸粒细胞340×106/L;ANA1: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可见片状淋巴细胞、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给予强的松、西米替丁、青霉胺口服并联合物理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男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并对近10年来中国学者报道的20例患者做一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其次为躯干、四肢,掌跖部位受累少见;除2例艾滋病患者外,其他患者未伴发任何其他疾病;15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不升高,比例为3:1。结论 EPF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或不升高。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9岁.因全身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5个月,于2006年5月就诊于我院.患者5个月前腹部出现小米粒大红色丘疹,伴瘙痒.在外院予以抗过敏治疗,皮损部分减轻,但仍反复出现新皮损.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2006年3月在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骨髓穿刺支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先后予以泼尼松60 mg/d治疗2个月,雷公藤多苷60 mg/d治疗40 d;皮损大部分消退,遗留少量丘疹.外周血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泼尼松逐渐减至45 mg/d时,皮损再次加重,瘙痒明显,遂就诊于我院.患者工作的化工厂有多人有类似病史,均很快痊愈.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17.
45岁男性患者,头面部丘疹、脓疱、肿块反复4年,双小腿褐色斑块1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毛囊内嗜酸性脓肿,皮质类固醇联合抗生素及抗组胺药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硬化性黏液水肿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37岁。关节疼痛14个月,皮疹10个月。皮疹表现为全身泛发、粟粒大小、蜡样坚实丘疹。皮肤组织病理提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生、黏蛋白沉积。实验室检查提示IgGλ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经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激素、沙利度胺等治疗,患者皮疹及关节症状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筋膜炎1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 18例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本病以四肢皮肤的弥漫性肿胀、硬化为临床特征 ,以深筋膜胶原纤维弥漫性增厚、均质化 ,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变化。结论 本病可能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硬皮病 ,称该病为硬化性筋膜炎更能恰当地反应本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 cm×2.0 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 cm×2.5 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 mg每日1次、雷公藤20 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