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20-525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冠脉)旋磨对比切割球囊在左主干钙化病变单支架术式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左主干钙化病变行单支架术式的79例患者,按预处理方式分为旋磨组(26例)和切割球囊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特点、PCI终点并发症及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术后即刻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10.26±1.63) mm~2∶(11.27±2.09) mm~2,P=0.020]和前降支管腔面积[(7.50±0.72) mm~2∶(8.21±1.75)mm~2,P=0.012]显著大于切割球囊组。两组患者PCI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K-M曲线显示两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边支受压(OR:7.561,95%CI:1.494~38.255,P=0.014)、支架膨胀不良(OR:12.124,95%CI:1.529~96.152,P=0.018)和最终血流小于TIMI 3级(OR:19.803,95%CI:1.973~198.791,P=0.011)是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VUS指导下对行单支架术式的左主干尾部钙化病变进行冠脉旋磨与切割球囊相比可以使PCI术后即刻获得更大管腔面积,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老年冠状动脉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老年(≥65岁)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9.9±3.8)岁。结果:所有患者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79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32例。IABP术前放置32例(28.82%),术中/术后放置79例(71.17%),主要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损伤(45.05%),感染(35.14%)和二次气管插管(12.61%)等。术后住院死亡30例,病死率27%。术前置入IABP的患者病死率(15.63%)明显低于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的患者病死率(31.65%,P=0.004)。患者置入IABP时间不同,其术后是否二次气管插管、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二次气管插管(OR=165.850,95%CI7.110~386.557,P=0.001)、感染(OR=20.911,95%CI2.940~148.710,P=0.002)和急性肾功能损伤(OR=12.557,95%CI2.935~53.716,P=0.001)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老年患者,IABP是安全且行之有效的辅助循环手段之一,在本组研究中,术前放置IABP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术中/术后放置IABP组患者的病死率,故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诺莫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确诊ACS并接受PCI的患者551例,根据1年内随访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176例和非MACE组375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构建诺莫图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MACE组Gensini评分、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明显高于非MACE组,预后营养指数明显低于非MACE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期吸烟(OR=2.222,95%CI:1.361~3.628,P=0.010)、高脂血症(OR=1.881,95%CI:1.145~3.089,P=0.013)、预后营养指数(OR=4.645,95%CI:2.788~7.73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OR=5.177,95%CI:3.160~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计算机中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3年3月1日的有关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评价。最后对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数据录入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分析共纳入5项对照实验,Meta分析显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MACE)情况为[OR=0.23,95%CI(0.14,0.36),P<0.00001];NSTE-ACS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肌钙蛋白(Tn)阴性亚组情况为[OR=0.86,95%CI(0.70,1.07),P=0.18];NSTE-ACS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肌钙蛋白(Tn)阳性亚组情况为[OR=0.57,95%CI(0.48,0.66),P<0.00001];NSTE-ACS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后发生心肌梗塞情况为[OR=2.16,95%CI(1.62,2.89),P<0.00001];NSTE-ACS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后6个月病死情况为[OR=0.76,95%CI(0.61,0.95),P=0.02]。结论 NSTE-ACS介入治疗比保守治疗6个月MACE显著减低,且治疗Tn阳性亚组根据疗效。此外,介入治疗在病发心肌梗死和病死率方面均比保守治疗低。介入治疗NSTE-ACS值得临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运重建策略对左主干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因左主干病变所致AMI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19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组(47例)和冠脉旁路移植(CABG)组(24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特点。自发病后进行随访,统计全因死亡率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保守治疗组年龄高于PCI组和CABG组(P<0.05)。PCI组患者血栓性病变比例和住院使用IABP的比例高于保守治疗组和CABG组(P<0.05)。CABG组患者GRACE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和PCI组(P<0.05)。PCI组及CAB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生存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PCI组与CAB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可见PCI(HR=0.335,95%CI:0.163~0.689)及CABG(HR=0.297,95%CI:0.123~0.717)较保守治疗,均可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PCI(HR=0.405,95%CI: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预后。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连续收治的101例使用IABP及其他生命辅助设备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结果。以患者12个月生存率为主要终点事件,对影响死亡事件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子。再通过Cox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 1.050,95%CI 1.006~1.095,P=0.026)、罪犯血管是否累及左冠状动脉(HR 0.740,95%CI 1.662~8.282,P=0.001)、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是否≤12 h(HR 3.003,95%CI1.257~7.173,P=0.013)、术后血流级别(HR 1.070,95%CI 0.595~1.925,P=0.022)、心率(HR 1.027,95%CI 1.013~1.041,P0.00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HR 0.931,95%CI 0.904~0.960,P0.001)是术后1年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因子。将各相关因子再次进行分组分析,根据罪犯血管是否累及左冠状动脉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罪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更高(P=0.001)。将患者根据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12 h组,12~24 h组,24~48 h组,48 h组)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从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12 h患者较其他三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9)。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越长其死亡率越高,但12~24 h组与24~48 h组,24~48 h组与48 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2,P=0.589)。提示若患者能在12 h内进行介入治疗并置入IABP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根据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绘制ROC曲线,了解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此类患者死亡事件预测的最佳诊断界限值。曲线下面积为0.666,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各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出约登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最佳界值为25.5%,即左心室射血分数25.5%时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全因死亡事件。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为主的生命辅助装置其12个月预后不佳,全因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和及时IABP的干预(≤12 h)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而对于高龄、罪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左心室射血分数25.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流级别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全因死亡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状态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10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7.0±10.4)岁。PCI术后3 d内对入选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分为焦虑抑郁组(25例)和对照组(71例)。随访两组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抑郁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焦虑抑郁组MACE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8.0%vs.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抑郁状态(OR=1.58,95%CI:1.053~2.364)、吸烟(OR=1.78,95%CI:1.387~2.926)、高血压(OR=1.87,95%CI:1.453~2.961)、2型糖尿病(OR=2.13,95%CI:1.642~3.215)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2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焦虑抑郁状态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面积狭窄率(AS)、置入支架参数及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造影组比较,IVUS组冠脉左主干MLD[(1.63±0.75)mm比(2.18±0.61)mm], MLA[(2.50±0.96)mm~2比(4.95±1.21)mm~2],置入支架直径[(3.35±0.29)mm比(3.55±0.28)mm]、长度[(12.10±4.21)mm比(14.43±5.03)mm],治疗后扩张球囊直径[(3.78±0.39)mm比(3.98±0.51)mm]、压力[(14.45±2.48)atm比(17.05±2.81)atm]均显著升高,AS[(77.34±7.41)%比(63.25±8.16)%]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12个月,IVUS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造影组(13.73%比37.25%,P=0.006)。结论:IVUS能显著提高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内死亡及生存的比较,分析影响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发病在72h之内并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2例,其中发生院内死亡患者8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介入治疗情况及IABP辅助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年龄较高,女性患者多,Killip III~IV级患者多;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时心率较快,血压较低,血肌酐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犯罪血管为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OR=2.224,95%CI:1.106~4.475,P=0.025)、发病至入院时间长(OR=1.021,95%CI:1.005~1.038,P=0.012)、心功能Killip分级III~IV(OR=11.167,95%CI:3.895~32.019,P0.001)、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OR=2.497,95%CI:1.325~4.705,P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1.060,95%CI:1.035~1.086,P0.01)为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辅助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机会;但对于高危患者,包括老年、就诊时间延迟、心功能差及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IABP辅助收效甚微,院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危复杂冠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保护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围手术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患者190例,其中PCI术前保护性置入IABP的79例为观察组,其余111例没有预先置入IABP或术中病情变化紧急被动置入IABP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中、术后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中仅1例患者术后IABP持续携带3 d拔除,其余均术后即刻拔除;观察组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后无急性、亚急性血栓,无心力衰竭发生,无1例死亡。观察组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有3例术中突发急性左心衰,1例发生冠脉严重无复流,从而被动置入IABP,此3例患者中1例因心原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2例IABP持续携带5 d后拔除。结论:高危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保护性预置入IABP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减少PCI术中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脉内原发病变药物洗脱支架置入(SES组);对照组(BS组)是从我科资料库中抽取的原发病变置入普通支架的5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术后1年内随访结果SES组与BS组手术成功率相似(分别为97.1%与98.2%,P=1.00).SES组与BS组累计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1%与35.7%(P=0.037,OR=0.425,95%CI:0.188~0.961),再次血运重建率为10.3%与25.0%(P=0.03,OR=0.344,95%CI:0.128~0.925),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无差异.结论: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的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91例,分为住院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Killips心功能分级高(P0.05),但性别、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PCI史、心肌梗死史、总缺血时间、术前IABP植入比例等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TIMI 3级血流(OR=0.462,P0.05)对患者住院死亡是保护性因素,年龄越大(OR=1.081,P0.05)、术后CK-MB峰值越高(OR=1.003,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OR=7.273,P0.05)、Killips分级Ⅲ/Ⅳ级(OR=6.703,P0.01)是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 3级血流可以降低死亡率,而合并Killips分级Ⅲ/Ⅳ级、左主干病变、年龄越大、术后CK-MB峰值越高,预示住院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中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不同介入治疗时机的临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按照2015年欧洲NSTE-ACS管理指南评判中危NSTE-ACS风险标准,连续纳入本院2010-01-2013-06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中危NSTE-ACS患者599例,根据入院后不同介入治疗时间分为入院后24h内介入组(195例)、24~72h内介入组(234例)和72h后介入组(170例)。主要临床终点为PCI术后3年随访期间包括心性死亡和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在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后24h内介入组、24~72h介入组、72h后介入组3年MACE的发生率分别是11.4%、9.5%和23.7%(P=0.001),进一步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内介入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低于72h后介入组(OR:0.645,95%CI:0.437~0.963,P=0.021),24~72h介入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低于72h后介入组(OR:0.372,95%CI:0.217~0.637,P=0.001),而24~72h介入组MACE的发生率与24h内介入组未见明显差异(OR:0.712,95%CI:0.386~1.313,P=0.276)。结论:对于老年中危NSTE-ACS患者,入院后72h内较72h后干预可以减少患者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1 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应用IABP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术前射血分数(EF)<40%(OR=4.946,P=0.001)、搭桥数>3支(OR=2.340,P=0.007)、左主干病变(OR=2.857,P=0.001)、急诊(OR=4.816,P=0.001)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0.001,OR=12.188)为围术期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F<40%、旁路移植血管数>3支、左主干病变、急诊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为术中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及早在术前应用IABP,对于OPCABG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时是否行FFR检查将患者分为:FFR组68例(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组)和CAG组92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血运重建组)。比较两组支架置入数量、平均支架总长度和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FFR组支架置入数量[(1.5±1.0)枚vs.(2.6±0.5)枚,P=0.02]和平均支架总长度[(51.4±30.0)mm vs.(67.2±20.5)mm,P=0.03]显著低于CAG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1.5%vs. 3.3%,P=0.6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随访至术后12个月,FFR组MACE发生率(5.9%vs. 16.3%,P=0.04)较CAG组显著降低。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FFR指导下分期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减少支架置入数量和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对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8月~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的UA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59例,按术后hs-cTnT变化分为升高组(35例,升高0.1 ng/ml)和正常组(139例)。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水平,并分析hs-cTnT升高的影响因素。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MACE的发生情况,分析hs-cTnT升高对MACE的预测作用。结果正常组较升高组血压升高,术后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hs-c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1~1.002),收缩压(OR=0.967,95%CI:0.941~0.994)和舒张压(OR=0.951,95%CI:0.906~0.999)是保护因素。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总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8.6%vs.0.7%,5.7%vs.0.7%,20.0%vs.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CI术后升高组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校正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率、血压、空腹血糖、肌酐、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前hs-cTnT、NT-proBNP等因素后,术后hs-cTnT升高仍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6.303,95%CI:2.106~18.86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hs-cTnT水平升高与患者术前NT-proBNP、收缩压、舒张压有关,hs-cTnT水平升高显著增加患者术后1年内的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在南充市身心医院实施PCI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00例进行研究,根据PCI术后7~14 d患者是否并发焦虑和抑郁分组:焦虑抑郁组(n=88)和正常对照组(n=279)。对比两组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与患者PCI术后MACE的关系。结果焦虑抑郁组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为25.00%,高于正常组13.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64,P=0.015);逐步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OR=0.692)、冠脉病变支数增加(OR=2.987)、并发焦虑抑郁(OR=2.164)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并发焦虑抑郁可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40岁以下不同性别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及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2-01-01至2015-08-31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AMI的青年(年龄≤40岁)患者685例,依据性别将患者分为两组,男性组650例,女性组35例。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分析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性组患者比例分别94.89%和5.11%;男性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组[(35.53±4.21)岁vs(34.05±4.98)岁,P=0.046],男性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比例(3.2%vs 11.4%,P=0.012)、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8.3%vs25.7%,P=0.001)均低于女性组。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727.0(411.5,1 102.0)天,男性组有46例(7.1%)发生MACE事件,女性组为2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比值比(OR)=1.003,95%可信区间(CI):1.001~1.006,P=0.020)和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OR=1.964,95%CI:1.018~3.790,P=0.044)是青年男性患者远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OR=0.475,95%CI:0.241~0.936,P=0.031)是男性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以男性为主;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女性患者左主干病变比例更高,住院期间更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增加青年男性MACE发生率,而PCI对男性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血栓病变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征以及处理策略对心肌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2006年诊断为AMI并接受PCI治疗的114例患者,评价血栓病变的CAG特征,并根据术后TMP分级将患者分为心肌灌注良好组(TMP分级Ⅲ级)和不良组(TMP<Ⅲ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心肌灌注不良和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114例患者中25例患者术后TMP分级<Ⅲ级,3种影像学特征是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罪犯血管直径大于4mm(OR=5.23,95%CI,4.10-10.78,P=0.021),次全闭塞病变中血栓的长度大于病变血管参考直径(RLD)3倍(OR=1.47,95%CI,1.10-3.05,P=0.039)、闭塞段开通后远端见血栓(OR=3.38,95%CI,2.12-5.49,P=0.044)。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是闭塞段开通后远端见血栓(OR=6.84,95%CI,2.11-9.04,P=0.035),血栓抽吸器的应用是术后心肌灌注(OR=0.66,95%CI,0.44-0.92,P=0.009)和MACE的保护因素(OR=0.58,95%CI,0.44-0.95,P=0.041)。结论AMI患者的PCI术中血栓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和术后心肌灌注不良及短期预后显著相关,血栓抽吸导管应用可以减少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