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胆道系统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临床认识、检验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HCCA诊断报道病例数在增加。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一经发现多数为晚期患者,导致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早期筛查和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影像学检查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HCCA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影像学早期筛查和诊断HCCA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Klaskin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邻近肝动、静脉和肝实质,易侵犯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和周围肝组织,  相似文献   

6.
吴明  曹聰  巫协宁 《胃肠病学》2009,14(2):127-128
病例:患者男,46岁,因“反复肝区不适2个月,消瘦、黄疸,解陶土色便5d”,于2003年6月11日收入上海海员医院。体检:全身情况尚好,皮肤和巩膜金黄色,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肝区无压痛。B超、CT、MRI检查均示肝区胆管、左肝管扩张,胆囊不增大,疑为肝门胆管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8×10^9/L,红细胞3.52×10^12,L,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233×10^9/L;尿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1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33U/L,  相似文献   

7.
肝门胆管癌(HCCA)是一种胆管黏膜上皮癌,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其起病隐匿,当出现黄疸时大多已进入晚期,被公认为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根治性切除是治疗HCCA的最佳方法,是影响肿瘤复发率和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因此,术前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是治疗HCCA的重要一步。目前,HCCA的分型和分期方法主要有8种: Bismuth-Corlette分型、改良T分期、TNM分期、JSBS分期、Gazzaniga分期、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梅奥分期、Blechacz分期。在临床实践中,不同分期和分型均存有各自的优缺点。主要对HCCA的分期和分型方法作一系统综述,重点评述各分期和分型在术前评估根治性切除和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玉光  李英俊 《山东医药》2005,45(36):32-32
对3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术中肝门板电凝锐性解剖及由上而下切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根治性切除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Bismuth分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治疗支架的选择方法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65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内镜引流方式不同分为3组: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组38例、ERBD+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 (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sthesis, EMBE)组23例、EMBE组4例;根据胆道造影方式不同分为造影剂组(n=26)、空气造影组(n=22)及无胆道造影组(n=17)。比较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总胆红素显著下降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3种引流方式相比,ERBD组、ERBD+EMBE组和EMBE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3.7%(9/38)、52.2%(12/23)和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9,P=0.006)。3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3%(2/38)、13.0%(3/23)和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9,P=0.021);两两比较,ERBD组和EMB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6,P=0.004)。3种造影方式相比,造影剂组、空气造影组和无胆道造影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7.7%(15/26)、27.3%(6/22)和17.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7,P=0.015);两两比较,造影剂组和无胆道造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对于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塑料支架置入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可作为首选支架方案;术中造影剂的使用会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应慎用造影剂。  相似文献   

10.
夏永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277-227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104例患者无院内死亡发生.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40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癌症患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恶心呕吐3 d"于2018年7月3日入本院。行无痛胃镜及肠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全腹增强CT(图1 a~c)提示:(1)肝门区胆管、胆总管上段壁厚,考虑肝门区胆管癌;胆囊壁不均匀增厚。(2)膀胱改变,局部壁不规则增厚。入院后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患者既往无胃肠道疾病病史,仅剖腹产手术史,高血压病史,规律口服降压药,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9-9 800  相似文献   

12.
应用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侵润血管和胆道程度的术前估计,在临床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肿瘤沿着胆道扩展到肝实质或粘连肝门血管限制了手术切除。本文研究了45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及其它诊断方法的结果相比较,准确率100%,肿瘤显示率62.。2%,对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对肿瘤侵及门脉,门脉栓塞和管壁侵润的程度进行了分期。  相似文献   

13.
程思  陈宝  徐聂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6):1349-1350
正安罗替尼(anlotini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动物试验~([1])发现,安罗替尼能够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内血管密度。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2])公布了安罗替尼三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总生存期显著延长(9. 6个月vs 6. 3个月),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多项临床Ⅱ、Ⅲ期研究~([3-5])显示,安罗替尼  相似文献   

14.
肖福斌  杨景红 《山东医药》2011,51(50):118-118,F0003
肝门部胆管癌(HC)在肝外胆管癌中发病率较高,可达75%。由于其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虽然手术切除有一定疗效,但仍不能仅限于行局部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还需要术前引流及术后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本文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癌肿.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于是否应行扩大根治术、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疗等的疗效问题,依然是肝胆外科及肿瘤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肝脏生理学、肿瘤学和解剖学的深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装备的发展,肝脏肿瘤手术切除逐步迈向精准阶段。在术中明确肿瘤边界对实现精准肝切除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尚未临床普及但有应用前景的检测手段,如术中吲哚氰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导航技术、纳米分子探针介导的近红外分子显像技术。认为在未来肝脏手术中,多种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吴泰璜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8-58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上段胆管癌。其位置较深在 ,局部解剖关系较复杂 ,因此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不能根治。肝门部胆管癌可分为四类 :即息肉样或乳头状癌 ,结节状癌 ,硬化型癌及浸润型癌。前两种类型的胆管癌分化程度高 ,手术效果较好 ;后两种类型的胆管癌由于有浸润和扩展 ,且肝内外胆管组织受广泛侵犯 ,故手术切除率很低。临床分型 (Bis muth四型分型法 ) :①Ⅰ型 :胆总管上段癌 ;②Ⅱ型 :胆管分叉部癌 ;③Ⅲ型 :起始于左侧或右侧肝管的癌 ;④Ⅳ型 :广泛的肝外胆管癌。Ⅰ型、Ⅱ型早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而Ⅲ型早期无黄疸 ,故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60岁以上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43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10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20例行手术胆道引流,38例行内镜置管或PTCD引流。行根治性或姑息性肿瘤切除的患者,减黄效果、生活质量改善及术后生存时间均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结论对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0.
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高达30%。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尽管在近十年来有关肝脏手术的研究与进展有了显著的发展及完善,受到患者术前的一般状态以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PHLF的发生仍然难以避免。虽然如今的技术手段可以明显减少PHLF的病死率并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但如何有效的对PHLF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并进一步指导防治策略,仍是肝脏外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对PHLF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PHLF的定义、危险因素、术前评估以及PHLF的防治技术手段进展等,为减少PHLF的发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