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脂肪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59岁。因上腹隐痛不适1年于2003年6月23日入院,偶伴反酸、嗳气,以饱食后为重。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胃镜见胃窦部前壁黏膜下有一肿物向腔内突出,突起的黏膜表面有溃疡灶,提示为胃窦部黏膜下肿瘤、胃溃疡,见图1。于6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窦黏膜下有一直径约3.0cm肿物,质软、色淡黄、有完整包膜、未侵及浆肌层,黏膜面可见直径约0.8cm、0.6cm、0.4cm的溃疡灶3处,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好。于7月7日出院。病理报告为胃窦部脂肪瘤、胃溃疡,见图2。讨论胃脂肪瘤少见。偶有糜烂破溃形成溃疡,可伴发出血、梗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彩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6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腺瘤1例.8例均行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结果:7例标准腹腔镜下切除肿瘤顺利完成,1例行手助腹腔镜下切除.术中1例血压出现波动,升高至180/116mmHg,余患者血压均稳定.平均手术时间1.5h,平均术中出血量60 ml.术后2~3d肠功能恢复,1~3d拔尿管,2~3d拔引流管,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平均7d顺利出院.切除肿瘤3.0 cm×3.5 cm×4.0cm~5.5 cm×5.5 cm×6.0cm,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术后随访0.5~4年(平均2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彩超及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经腹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创伤小、疗效满意,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肾上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直径≥6 cm)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巨大肾上腺肿瘤患者进行后腹腔镜切除手术,左侧9例,右侧6例,肿瘤大小6 cm×4 cm×3 cm~11 cm×9 cm×9 cm,平均7.3 cm×6.2 cm×4.8 cm.结果:11例成功行后腹腔镜手术切除,中转开放手术4例.术后2~3 d拔除伤口引流管,3~5 d下床活动,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术后1~5年患者随访未发现异常.病理报告肾上腺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节瘤4例,皮质癌2例,神经鞘瘤1例,髓性脂肪瘤1例,肾上腺血肿1例.结论:巨大肾上腺肿瘤可以行后腹腔镜手术切除,但应在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条件下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恶心,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腹痛、腹泻.于2011年11月17日入院.查体:急性病容,T 37.5℃,P 90次/min,BP 172/96 mm Hg.腹部平软,剑突下偏右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肝脾肿大和上腹部的肿块.血常规:白细胞12.7×109/L,中性粒细胞0.853.空腹血糖8.88 mmol/L(3.6 ~6.1 mmol/L),血钾4.13 m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提示:胆囊大小约64 mm×37 mm,胆囊壁增厚,发现胆囊颈部1枚结石嵌顿.CT检查提示胃体小弯侧黏膜下有1个15 mm×25 mm异常强化结节,CT值150 HU.两肾脏及肾上腺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两肾伴多发性囊肿,诊断为胃间质瘤、两肾多发性囊肿.内镜检查提示胃体黏膜无充血,在胃窦部小弯侧可见30 mm× 25 mm大小隆起结节,质坚韧而黏膜光滑,诊断为胃间质瘤(图1).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胆囊肿大伴慢性炎症,胃壁浆膜层未发现异常,胃小弯近胃窦处触及肿块约30 mm×30大小,肿块质地中等,肾及肾上腺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3岁.进食哽噎2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有一3 cm黏膜充盈缺损,诊断食管中段癌.食管镜检查示距门齿30 cm处黏膜有小溃疡,其边缘呈菜花样隆起,活组织病理检查为恶性肿瘤.1992年1月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距主动脉弓下方1 cm处,约2 cm×3 cm×2 cm大小,食管病变处肌层水肿,无明显外侵.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左胸顶部吻合术.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基层医院行腹腔镜肝左外叶解剖性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在不阻断全肝血的情况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左外叶切除术。23例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均未实施血流阻断,平均手术时间225min;失血量200~800mL,平均480mL,平均输血量340mL。术中未发生不能控制的出血,切除肝体积最小者3cm×3cm×2cm,最大者9cm×8cm×5cm。术后1例出现胆漏,充分引流5d后痊愈。术后第1天自行下地活动,2—3d拔除胃肠减压管后进食,3~4d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后拔除引流管,术后1周左右出院,平均住院时间62d。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可以达到开腹手术所达到的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42岁.因右上腹部胀满伴恶心、呕吐1周于2012年3月20日入院,症状以进食后明显,呕吐后减轻,无伴随不适症状,门诊以"幽门梗阻"收入我科,体检:心肺(-),腹平软,肝脾未及,剑突下偏右有深压痛,未触及包块,无肌卫,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腹腔B超及胸部正位片均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诊为胃窦下黏膜下隆起病变,考虑为间质瘤(图1).经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窦部大弯侧向胃腔内突出生长约3 cm×2 cm圆形光滑肿块,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提示:异位胰腺.病理肉眼观:胃黏膜下肿物,大小约3.0 cm×2.0 cm,边界清晰,切面灰白,质地较硬;镜下:胃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胰腺组织(图2).诊断为胃黏膜腺肌瘤(胰腺异位),遂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与对症治疗,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结肠镜治疗结肠镜下难以切除的良性肿瘤及早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研究方法。患者为男性68岁, 1年前曾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为pT3N1a。因结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40 cm处可见宽基底结节样隆起、大小1.8 cm×1.8 cm, 呈浸润样生长, 黏膜表面粗糙, 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后病变抬举不良, 考虑为结肠镜下难以切除性病变, 癌变不能除外, 病理示管状腺瘤, 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于2022年4月11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首先, 采用结肠镜定位结肠肿瘤并以纳米碳标记, 在机器人下行肿瘤区域肠壁裸化及第一站淋巴结清扫(D1);然后, 在机器人手术系统监视下, 利用结肠镜自结肠腔内全层切除肿瘤;最后, 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修复肠壁缺损。结果患者术后6 h饮水, 12 h下床活动, 24 h内排气并流质饮食, 5 d后顺利出院。结论机器人与结肠镜优势互补, 进行结肠肿瘤切除安全可行, 微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验。方法 分析4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经胸腔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切口6—8cm,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0.5~1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d。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食管黏膜破裂合并多重细菌感染;2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d进食。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消失。28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0.
近年腹腔镜技术以其微创、手术用时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期短而被认同,并迅速得到推广.我院已完成各类腹腔镜手术数千例,但在多年的腹腔镜手术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现报告2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漏诊的胃癌病例. 病例简介 例1:女,49岁,有反复中上腹隐痛不适伴间隙性进食疼痛加重3年的病史,经B超检查提示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除胆囊结石外未探及其他脏器有明显异常,手术顺利,耗时20min,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个月因上腹部仍有无规律的疼痛、不适伴嗳气、反酸而就诊.药物治疗无效,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巨大溃疡,Borrmann Ⅰ型胃癌,病理活检为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剖腹手术见胃窦部小弯侧有一4cm×4cm肿块,质硬,浸润至浆膜及幽门管,胃周有肿大淋巴结,病理报告第3、第5和第7组淋巴结转移,行D2式胃癌根治术.术后一年患者因癌肿广泛转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胃肠肿瘤腹腔镜手术中内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1月我院505例胃肠肿瘤腹腔镜手术中39例(7.7%)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以定位病变为指征,其中30例找到病变,检出率达93.8%(30/32);5例以评价吻合口为指征,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其中3例同时内镜定位病变切除了合并存在的结肠腺瘤;1例术中出血,行术中内镜明确了出血部位;1例拟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内镜下胃脂肪瘤切除,因内镜下注射后抬举征阴性,提示病变深度超过黏膜下层,故改为腹腔镜下切除。结论术中内镜检查对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病变定位及吻合口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19岁,近3年发现右前下胸部有一稍微隆起包块,具体出现时间不详,局部无红肿、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患者自以为是肥胖所效而未重视,包块白发现以来大小无明显变化,未经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及手术史,家族中无肿瘤及类似肿物史.检查:右前下胸壁约第7~10肋区稍降起,局部皮肤正常,皮下见一粗大静脉,局部皮下可触及一约7 cm×8 cm大小包块,边界清除,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波动,无触痛,基底稍可推动,无血管杂音,周围及右侧腋窝未扪及包块(图1)彩超提示皮下脂肪层肌层之间有一约75 mm ×80 mm × 17 mm 稍高回声包块,境界清,CDFI见少量血流束.诊断:脂肪瘤.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右前下胸壁皮下浅深筋膜层之间,有包膜包裹,体表侧包膜稍厚,基底部包膜薄并与深筋膜相连,肿物呈红棕色,分叶状,约8 cm×6 cm×2 cm大小,表面有较多细小血管,质软有弹性(图2),剖开后切面为暗红略带灰黄色实性物,分离肿物内侧时出血明显,并有喷射状出血,完整切除肿物后间断缝合切口,8d后拆除切口缝线,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索和圆韧带脂肪瘤及其相关临床问题.方法 总结我院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610例腹股沟疝患者中发现精索和圆韧带脂肪瘤患者93例.常规行无张力修补疝(重建内环)切除脂肪瘤.结果 本组共切除脂肪瘤132枚,1~7枚/人.单个瘤体最大15 cm ×10 cm×3 cm,最小1 cm×1 cm×1 cm.术后行病理检查77例,检查率82.8%.光镜下病理类型:脂肪瘤33例、血管脂肪瘤19例、纤维脂肪瘤6例以及脂肪瘤样增生19例.补片感染1例,于术后3个月将补片取出.术后随访2~35个月,无脂肪瘤复发及所致疝复发.结论 精索和圆韧带脂肪瘤可以产生临床内环扩大或疝,应予以手术切除.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医师对本病的忽视,本病的实际发病率可能要高于本组在疝手术时的发病率.切除精索和圆韧带脂肪瘤不增加无张力疝修补的难度,手术是安全的,术后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肾上腺肿瘤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48(33~64)岁.左侧4例,右侧8例.血压高2例.腰腹部疼痛1例,无特异性症状9例.行B超、CT及MRI检查.术前提示为肾上腺占位,其中肾上腺髓性脂肪瘤10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肿瘤1例.12例均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其中开放手术7例.腹腔镜手术5例.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 h,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无明显外科并发症,平均7天顺利出院.切除肿瘤最小3.0 cm×3.5 cm×4.0 cm.最大6.5 cm×7.5 cm×8.0 cm.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件脂肪瘤.术后随访0.5~8年(平均2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B超及CT检查末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肾上腺髓件脂肪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其中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63岁。胸骨后疼痛6个月,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未就诊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呕吐,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近贲门处见长约4cm的充盈缺损,黏膜不规则,局部蠕动减弱,可见狭窄,以“食管下段癌”收入院。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初步诊断:食管下段癌。经常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遂行食管下段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病理检查:肉眼观食管下段可见4cm×3cm大小的溃疡,穿透肌层;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食管黏膜可见柱状细胞,并有小肠上皮化生,诊断Barrett食管(Barrett' s esophagus)。…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6岁,因体检发现"胃占位"于2012年9月入院。行腹部增强CT扫描提示胃角小弯侧间质瘤可能,大小约36 mm×38 mm;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及胃角的胃壁饱满,可见1.5 cm×1.5 cm粘膜隆起。患者无外伤史、腹部手术史,无糖尿病史。入院后5 d在全麻下行胃局部切除术。术中见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约4 cm×4 cm。依据胃间质瘤手术原则,切除原发病灶及周围2 cm范围胃壁组织。直线切割闭合器切除标本后,胃窦部形成管状胃形态,术中胃镜检查示直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cm×6.0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cm×2.5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胃窦大弯侧见-3.5cm×2.2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间质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早期胃癌,胃间质瘤(中度恶性)。于2006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大弯侧有一大小约7.0cm×6.0cm外生型肿块,边界清.未侵及黏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梭形细胞瘤。胃窦近小弯侧黏膜有一大小约2.0cm×1.5cm肿瘤。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经肛门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腹部手术:按4孔法Trocar,用超声刀剪完成清扫肠系膜根部其周围淋巴结,系膜下动静脉根部结扎切断,直肠游离至尾骨尖肿瘤远端5cm。肛门手术:采用5针悬吊法暴露术野,距齿状线上缘1cm处环型切开,沿黏膜下锐性向上剥离至提肛肌平面,切断直肠,将直肠肿瘤及远端乙状结肠一并从肛门移出体外切除,行套入式近端结肠全层与直肠黏膜及肠黏膜下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结果手术时间为160min,腹部手术约为120min,经肛门套入式吻合操作40min,术中失血量约为60ml,术后3d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术后第6天进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拔出腹腔引流管,各Trocar口愈合良好。术后病理:直肠高中分化腺癌,癌组织浸润肠壁深肌层,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29),T2N0M0;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腹部手术真正微创、无切口美观,随访4周一切良好。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经肛门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