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2例垂体腺瘤组织和6例正常垂体组织APAnJ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水平,分析APAF-1基因甲基化和mRNA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垂体组织APAF-1基因mRNA表达未见明显下降或升高,启动子区未发生甲基化。垂体腺瘤组织APAF-1基因mRNA表达下调率为56.3%(18例),其表达显著性低于正常垂体组织(P=0.021,P〈0.05)。APAF-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43.8%(14例)。APAF—1 mRNA表达下调的垂体腺瘤组织中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无表达下调者(P=O.009)。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APAF-1 基因mRNA表达及其甲基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垂体腺瘤组织APAF-1基因mRNA表达下调,APAF-1启动子区甲基化和其mRNA表达下调有关。在垂体腺瘤中,APAF-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分子改变,其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 ,MMP 2 )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 5 4例垂体瘤患者组织标本中MMP 2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中 16例患者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检测了MMP 2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5 4例垂体瘤患者中 ,有 32例女性 ,2 2例男性。其中 ,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4 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显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MP 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分别为 4 .3± 0 .5 ;2 .3± 0 .2 ;P <0 .0 1)。大型垂体腺瘤和微垂体腺瘤 ,以及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MMP 2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别。MMP 2的表达与Ki 6 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 =$C 0 .0 5 ,P >0 .0 5 )。侵袭性垂体腺瘤MMP 2mRNA的表达 ,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6 8.3± 15 .3;2 1.8± 8.2 ;P <0 .0 5 )。结论 MMP 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泌功能无明显关系。MMP 2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一项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值因子激活物受体(PPAR-γ)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2例垂体腺瘤组织依据影像学、术中所见及激素分泌水平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用RT-PCR检测PPAR-γ在18例侵袭性垂体瘤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PPAR-γ基因在侵袭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在催乳素性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PPAR-γ在侵袭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非侵袭组(P<0.05);而在生长激素性垂体腺瘤中,PPAR-γ在侵袭组的表达水平与非侵袭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 PPAR-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16、TGF-β1、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低于非复发组.结论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们的表达情况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腺瘤的ADAM10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测42例组织的转录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ADAM10阳性率在侵袭性垂体瘤中高于非侵袭组(P<0.05),ADAM10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腺瘤内分泌类型及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ADAM10 mRNA水平在侵袭性垂体瘤组中高于非侵袭组(P<0.05),与腺瘤内分泌类型无关(P>0.05).结论 ADAM10的表达与腺瘤海绵窦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腺瘤中ADAM10表达高.为寻找侵袭性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了新方向,以调控ADAM10的表达为靶目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有望成为垂体腺瘤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垂体腺瘤smac,XIAP,caspase-3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凋亡基因XIAP,caspase-3,smac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发生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9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 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XIAP,caspase-3和smac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XIAP,caspase-3和smac 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XIAP,caspase-3和smac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59例垂体瘤患者中,31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8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XIAP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而caspase-3和smac蛋白和mRNA表达较非侵袭性腺瘤组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性腺瘤组中caspase-3和smac 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50,P<0.01);caspase-3与XIAP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9,P<0.01);smac与XIAP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6,P<0.01).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XIAP,caspase-3和smac 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XIAP,caspase-3,smac三者相互协同作用,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增强,三者可以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芳烃受体影响蛋白(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58例,按照Knosp分级分为侵袭性(26例)和非侵袭性(30例)垂体腺瘤,另选取正常成人尸头中垂体4例作为对照。对所有标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及DNA测序。结果58例标本中AIP基因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Exon4中的一处C突变为T和Exon6中的两处G突变为C;2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12例标本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2.8%;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5例标本发生突变,突变率为16.7%;正常垂体组织中没有发现突变。侵袭性垂体腺瘤突变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和正常垂体组织(P〈0.05),而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这提示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人类大鼠肉瘤蛋白同源蛋白(V-Ha-Ras harvey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HRAS)和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mobility group A1,HMGA1)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RT-PCR法检测HRAS和HMGA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RAS和HMGA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HRAS和HMGA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60例垂体瘤患者中,28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3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HRAS阳性表达率(22/28)、免疫印迹灰度值(1.25±0.16)、mRNA表达量(0.96±0.16)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15/32、0.76±0.10、0.54±0.15)(P< 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HMGA1阳性表达率(20/28)、免疫印迹灰度值(0.98±0.12)、mRNA表达量(1.12±0.20)均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14/32、0.66±0.09、0.52±0.19)(P< 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AS和HMGA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上调,提示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3,MAPLC3)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Beclin-1和MAPLC3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Beclin-1和MAPLC3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Beclin-1和MAP1LC3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61例垂体瘤患者中,3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9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MAPLC3的蛋白和mRNA表达也均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MMP-2及MMP-9表达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性研究.以寻找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4例垂体瘤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并对其中16例患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MMP-2及MMP-9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54例垂体瘤患者中,有32例女性,22例男性.平均年龄为49.9岁(从18~76岁).其中,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4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MP-2及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9±0.5; 2.3±0.2;P<0.01)和(4.1±0.4; 2.6±0.2; P<0.01).MMP-2及MMP-9的表达与MIB-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5; 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MMP-2及MMP-9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59.7±12.5)%; (33.3±5.4)%, P<0.05] 及[(68.2±15.3)%; (21.8±8.2)%; P<0.05] .结论 MMP-2及MMP-9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泌功能无明显关系.MMP-2及MMP-9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一项有效的指标.肿瘤的侵袭性和增殖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Ki-67、MMP-9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细胞核内增殖抗原Ki-6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的Ki-67、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侵袭性腺瘤复发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非复发组(P<0.01),且Ki-67、MMP-9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且两者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MMP-9、HPA及CD34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乙酰肝素酶(HPA)及CD34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侵袭发生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方法对63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的MMP-9、HPA及CD34的表达进行检测,记数CD34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63例标本中,34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9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MP-9和HPA阳性表达率及强阳性率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均<0.01);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微血管密度(MVD)也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RT-PCR法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MP-9及HPA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均<0.01);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HPA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65,P<0.05),非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HPA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32,P>0.05)。结论MMP-9、HPA高表达及高MVD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MMP-9、MVD和HPA可以作为判别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效参考指标。在肿瘤侵袭过程中HPA可能与MMP-9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胶质生长因子(G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对垂体瘤生长的生化机制作进一步探讨,并对术后生长作预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GGF、PCNA在147例垂体瘤中的表达,分析GGF、PC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用GGF干预垂体瘤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GGF、PCNA在多数侵袭性垂体瘤阳性表达,侵袭性垂体腺瘤中GGF表达显著大于非侵袭性腺瘤(P〈0.05);复发组GGF、PCNA表达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结论:GGF可以明显促进垂体瘤细胞生长,与其侵袭性有重要作用。GGF、PCNA能够部分地反映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状态及侵袭潜能,可为临床上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复发、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tumortransforminggene,PTTG)、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16(cyclin-de-pendentkinaseinhabitor,p16Ink4)mRNA和蛋白以及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蛋白表达的检测和相关性比较,探讨PTTG、p16和cyclinD1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细胞周期调控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RT-PCR法检测PTTG和p16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TTG、P16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PTTG、p16和cyclinD1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在垂体腺瘤中,p16mRNA表达缺失或低下的发生率为73.3%,以p16mRNA缺失和表达分组,PTTGmRNA的表达水平在垂体腺瘤p16mRNA缺失组和表达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侵袭组垂体腺瘤的PTTG、cyclinD1蛋白表达较非侵袭组显著性增高;且二者表达程度呈正相关;P16蛋白的表达在侵袭组垂体腺瘤显著减低,并与PTTG和cyclinD1蛋白表达程度呈负相关。结论p16mRNA在垂体腺瘤表达的缺失或低下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无关。PTTG、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的差异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过氧化物酶增值因子激活物受体(PPAR-γ)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和意义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2例垂体腺瘤依据影像学、术中所见及激素分泌水平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分别检测hTERT和PPAR-γ在18例侵袭性垂体瘤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hTERT基因在22.2%的侵袭性垂体瘤中有所表达(4/18);且电泳结果显示端粒酶阳性病例中其表达均为中低度表达,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侵袭组PPAR-γ表达水平(0.972±0.103)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0.121±0.013)(P0.05),hTERT与PPAR-γ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s=0.309*,P0.05)。结论 hTERT和PPAR-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且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垂体瘤的抗血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垂体瘤组织中PTTG、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分析PTTG、VEGF的相关性以及与MVD和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PTTG和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2/48)和79.2%(38/48),PTTG和/或VEGF阳性表达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MVD值均显著高于PTTG和VEGF阴性者(P〈0.05),PTTG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PTTG、VEGF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P〈0.05)。结论PTTG、VEGF对肿瘤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PTTG—VEGF调节旁路途径促进垂体腺瘤的肿瘤血管形成;PTTG、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端粒保护蛋白-1(POT1)和端粒结合因子-1(TRF1)在侵袭性垂体瘤与非侵袭性垂体瘤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2例诊断明确、经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其中侵袭性垂体瘤12例、非侵袭性垂体瘤30例。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手术切除的垂体瘤组织中POT1、TRF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侵袭性垂体瘤组的POT1、TR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组,而侵袭性垂体瘤组的POT1及TRF1蛋白表达水平同样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巨腺瘤的POT1和TRF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微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7 5,P=0. 005)。结论 POT1和TRF1在侵袭性垂体瘤及巨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RF1和POT1可能与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NGF、PCNA与泌乳素垂体瘤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泌乳素腺瘤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垂体瘤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泌乳素腺瘤中两种NGF及PCNA的表达情况,NGF对泌乳素腺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二者与卒中、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p75-NGFR的表达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高泌乳素水平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要低于对照组,而PCNA表达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者在各组中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75-NGFR、PCNA表达水平能间接反映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增殖活性及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ABC法),测定c-erbB2,EGFR,P21及PCNA在67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巨侵型腺瘤中PCNA,c-erbB2的阳性表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巨侵型腺瘤中细胞间变组的PCNA,c-erbB2,EGFR,P21的阳性表达高于非间变组。垂体瘤的侵袭性生长方式及其细胞间变与基因调控障碍有关,可据此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16基因表达缺失的原因。方法 ;对无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肿瘤标本进行甲基化分析。结果 :30例标本甲基化敏感性内切酶SmaI消化后p16基因第一外显子扩增片段消失 ,表明存在p16启动子的甲基化。结论 :垂体腺瘤p16基因的表达缺失与该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