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行内镜治疗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5年11月-2010年12月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的患者300例,其中治疗后早期再出血23例,按是否发生早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离子、血糖、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等十余项辅助检查指标及不同内镜治疗方法与早期再出血的关系。结果男性(P=0.04)、腹水(P=0.032)、门静脉内径(P=0.046)、血肌酐(P=0.049)、血钠(P=0.03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腹水(OR=3.505,95%CI:1.169~10.512,P=0.025)、血肌酐(OR=1.016,95%CI:1.002~1.031,P=0.028)是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腹水和血肌酐较高的患者容易发生早期再出血,这类患者于内镜治疗前后应予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55例文黎明赵世泉刘红专黄春吴淑华四川省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消化研究室621000主题词内窥镜检查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肝硬化Subjectheadingsesophagealandgastricvaricesendoscopy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采用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进行治疗的35例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治疗后的急诊有效率、再次出血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共经46次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5.6%(44/46),每次注射氰基丙烯酸酯的量为0.2~0.6 ml,平均(0.4±0.2)ml。急诊止血率为93.4%(43/46);再次出血4例,占11.4%(4/35),4例复发出血的患者治愈周期为1.2~23.0个月,平均(12.1±10.9)个月。1例患者出现腹痛,无患者并发异位栓塞。2例患者术后死亡。结论经内镜少量多次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内镜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26例李开林张银杰郑苏云云南省曲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655000SubjectheadingsEsophagealandgastricvarices/therapyEndoscopy主题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治疗内窥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内镜下结扎术(EVL)对不同类型胃静脉曲张(GV)的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复发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EVL治疗的GV病例101例,随访1.5 ~ 48.0(14.90±9.08)个月,比较各型患者EVL术后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出血率、总体再出血率、GV消除率和复发率.32例完成腹部CT或CT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观察GV的供血血管、胃/脾-肾分流情况,测量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并分析其与GV复发之间的关系.计量资料比较用多样本均数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样本率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检验比较各型GV再出血时间,log-rank检验比较再出血率差异.结果 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GOV1) 63例、2型食管胃静脉曲张(GOV2) 18例、GOV1+GOV211例、1型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1)9例.GOV2、IGV1曲张程度较GOV1重(u值分别为-2.960和-2.871,P值均<0.05).EVL治疗GV止血成功率为96.0%,再出血率为19.8%.GOV1的术后复发率20.6%,低于其他各型GV(x2=7.054,P<0.05).CT或CT血管造影术显示GV患者均有胃左静脉供血,IGV1由胃左、胃短/后静脉共同参与供血者为83.3%,胃/脾-肾分流率为100.0%,均较其他各型患者高(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或P< 0.05).56.3% (18/32)的GV伴胃/脾-肾分流,有、无胃/脾-肾分流患者门静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29±2.632) mm对比(17.164±4.229) mm,t=-2.766,P<0.05],GV复发率和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比较,61.1%对比28.6%,再出血率比较,33.3%对比7.1%,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值< 0.05).结论 EVL可有效控制各型GV急性出血及防止再出血.各型GV中,EVL治疗GOV1的术后复发率低.GV合并胃/脾-肾分流者更易复发及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因原发性肝癌合并消化道出血,在解放军总医院及海南分院消化内科行内镜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汇总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内镜治疗效果。 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内镜治疗,治疗后至出院时均无再发出血,其中8例曲张静脉基本消失。随访半年,3例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死亡,其余27例均未再发消化道出血。 结论 内镜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可为肝癌进一步治疗提供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和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予184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内镜下套扎治疗,其中32例伴胃底静脉曲张者还进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随访6个月并观察内镜下套扎和组织胶注射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内镜下套扎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率为71.74%(132/184),急诊止血率为95.00%(57/60),并发症(食管套扎部位瘢痕狭窄需行扩张治疗)发生率为2.17%(4/184).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率为100%(32/32),并发症(注射部位难治性溃疡7例,其中难治性溃疡并出血2例)发生率为21.88%(7/32).均无穿孔、重度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下套扎和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门静脉高压异位静脉曲张临床上较少见,在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异位静脉曲张占2%~5%,其中最常见的发生在十二指肠,约17%,但是病死率却高达40%[1]。目前尚无指南推荐治疗十二指肠静脉曲张的方法,尤其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十二指肠静脉曲张时如何开展治疗,尚未见具体病例报道。本文对1例食管、胃、十二指肠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内镜下序贯套扎治疗,静脉曲张均一次性根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内镜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套扎术、硬化剂注射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自膨式覆膜金属支架、联合治疗及其他内镜治疗方式等。现就各种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适应证、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制内镜外套管在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选择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1例,采用内径1.05 cm、外径1.35 cm,长50 cm的钢丝强化塑料套管,将塑料制成的直径3.8 cm×3.8 cm气囊固定于套管的头部,其腔与尾部的注气管相连,尾部内镜插入口有防反流垫,侧面有冲洗孔的内镜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食管胃内边冲洗边从外套管侧孔抽出积血.如发现食管静脉出血先用外套管头部气囊压迫止血,同时在其出血灶肛侧注射硬化剂,如发现胃静脉出血用外套管气囊压迫近贲门处的食管静脉,在其出血静脉注射硬化剂止血.结果 所有患者的出血病灶经外套管冲洗后视野清晰,暴露充分,给予血管内注射硬化剂后出血全部停止.未出现误吸、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在急诊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应用外套管可有效清除积血,保持视野清晰,是提高硬化剂止血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肝体积比在预测静脉曲张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胃镜和增强CT检查,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分级并计算患者的脾肝体积比;比较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和各级静脉曲张患者的脾肝体积比。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分级与脾肝体积比相关性明显(t=0.693,P<0.001)。各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之间的脾肝体积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随着脾肝体积比值的升高,静脉曲张程度加重,脾肝体积比可以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判断静脉曲张程度,为进一步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力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脾大、肝性脑病以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其中,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死率最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中,70%是因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3.
超声内镜(EUS)通过全面评估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既可预测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治疗后复发及再出血的风险,又可引导并参与静脉曲张的治疗。介绍了EUS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独特优势,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率,通过EUS系统诊治门静脉高压症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15.
食管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上消化道内镜(UGE)是诊断EV的金标准,但为侵袭性检查。目前,已经报道了很多诊断EV的替代方法,包括血清学模型、超声指标、肝脏及脾脏硬度检测、食管胶囊内镜、核磁共振和CT等。综述了这些替代方法诊断EV的准确度及其临床意义。认为超声指标(脾门指数、门静脉充血指数及血小板与脾直径比值)、脾脏硬度检测、CT和食管胶囊内镜诊断EV的准确度较高,故可考虑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减少UGE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432例肝硬化患者,初次治疗后出血停止的325例为对照组(即出血停止组),再出血的107例为研究组(即再出血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吸烟、血红蛋白、白细胞、ALT、AST、脾脏厚度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相对值(OR=0.976,P=0.034)、白细胞计数(OR=1.173,P=0.007)、门静脉宽度(OR=7.530,P=0.001)和血红蛋白(OR=1.015,P=0.013)与出血具有相关性。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门静脉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病例资料。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由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所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占比例最大;三腔二囊管临床运用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为后期治疗提供时间;基础治疗包括止血、输血、抑酸、补液等,后期以硬化剂、套扎、硬化剂+套扎、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主,但套扎运用最为广泛;患者出血初期各项指标变化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结论扬州地区肝硬化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因呈现复杂交叉性,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以达到个体化治疗水平;及时正确的救治,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早期的健康体检,对疾病诊治起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术作为二级预防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并研究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2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患者资料,选择行套扎治疗的患者作为套扎组,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在套扎组中,按照套扎术后是否发生再次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必要时进行数据转换后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有13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套扎组119例,对照组20例,随访时间为1~24个月。随访结束时,套扎组的再出血率、早期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41.2%、8.4%、7.6%,对照组分别为70.0%、20.0%、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套扎组中,对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肝性脑病病史、腹水、Child-Pugh分值、血小板水平等因素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镜套扎术作为二级预防能够有效改善肝硬化合并EVB患者的预后。肝功能的恶化可能预示着再出血风险增高,因此,在套扎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基础情况对于再出血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