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国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目的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在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73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监测两组病例的初次、24h、48h胃黏膜pH值、血乳酸(BL)、剩余碱(BE)、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方法的输液量、治愈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结果24h、48h胃黏膜pH值和血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组输液量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ARDS和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刘华清  李福龙  陈琛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78-177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92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88例)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和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复苏后1h与复苏前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对照组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而复苏后1h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肌酐(Cr)复苏后30min和1h后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1hCr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Cr值,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除AR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带来的不良反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酸度、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进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观察组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复苏3h后,对照组血清pH值为6.79±0.07,低于观察组的7.32±0.09,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后3d并发症与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7.81±0.23mmol/L、11.69±1.52s、37.15±3.75s、61.67%,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4.62±0.45mmol/L、10.10±1.56s、29.22±3.66s、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调节血液酸度,改善凝血功能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入我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传统液体复苏治疗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值液体复苏组患者的复苏方法为将患者的收缩压维持在80mm Hg;传统液体复苏组的液体复苏目标为将收缩压维持在110mm Hg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复苏治疗后,氧合指数,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复苏后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常规液体复苏组为15.91±1.08,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为14.64±1.08,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复苏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苏后氧合指数分别为:常规液体复苏组为245.33±48.6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为285.79±39.48,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复苏后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其余6项指标:性别、年龄、复苏后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乳酸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限制性液体复苏较传统液体复苏法对患者的主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从而掌握最新标准,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应用CNKI、Medline和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中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虽然在适用条件、液体选择及监测指标等方面已达成一定共识,但有些结论还需要临床验证,并且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复苏指南,要选择最佳方案和取得最好效果,还需要今后不断地摸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较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压性复苏或延迟性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入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直至彻底止血。当患者受伤出血后应尽量缩短至手术止血时间[1],从发生失血性休克到接受手术止血的时间段内,为保证患者组织器官氧供,液体复苏无疑是最重要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将5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0例,快速输入2∶1的平衡液和贺斯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28例,维持MAP在70~9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治愈率.结果 与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1 250±310) ml比(2 950±550) ml],PT明显缩短[(11.3±1.7) s比(16.1±1.3) s],治愈率明显升高(86.7%比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因其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病死率高,越来越受到医师的重视,快速纠正休克状态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是抢救此类患者的首要因素。现有文献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比充分的液体复苏更能提高此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但至今为止就限制性液体复苏时的观测指标、复苏成功的标准、复苏液体的选择及液体的用量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各个医院医师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医师对救治此类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14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各57例,比较2组术前输液量、病死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气剩余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病死率(15.79%)高于观察组(10.53%)(P〈O.05),并发症发生率(29.17%)高于观察组(21.57%)(P〈0.05);术前剩余碱对照组((215±87)mmol/L)较观察组((272±93)mmol/L)减少(P〈0.05),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4.5±1.8)s)较观察组((12.3±1.7)s)延长(P〈0.05)。结论术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降低早期大量输液导致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院前急救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则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复苏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B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反应时间(R)值及血栓最大振幅(M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形成时间(K)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凝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6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6例),常规液体复苏组(32例),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966±348)ml,常规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604±4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57例(83.8%),死亡11例(16.2%),发生ARDS14例,ARF7例,二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54-2855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妊娠期失血性休克抢救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组血压值及血气剩余碱(BE)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输液量及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患者临床疗效的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张爱华  陶红  徐燕  桂莉  刘晓虹 《护理研究》2012,26(28):2600-2603
[目的]探讨不同的复苏压力对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将60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NC组(正常对照组)、NF组(休克不复苏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S40组、NS60组)、大量液体复苏组(NS80组、NS100组).实验过程分4期,急性创伤出血期:制备模型期(30min) ;院前急救期(31 min~90 min):模型制备成功后各液体复苏组在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 mmHg~40 mmHg(1mmHg=0.133 kPa)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输注,使血压维持在各相应目标压力水平,输液1h ;院内治疗期(91 min~210 min):各液体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大鼠的MAP≥90 mmHg.观察期(211 min至72 h):动物放回笼内,自由饮水、进食.[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血乳酸值较大量液体复苏组低(P<0.05),血细胞比容明显高于大量液体复苏组 ;脑组织病理学损害程度较大量液体复苏组轻 ;限制性液体复苏提高了大鼠早期(4 h)和72 h的存活率 ;存活超过72 h的NS40组的3只大鼠,全身功能分级评分(OPC)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存在明显神经功能缺陷和严重残疾 ;而存活超过72 h的NS60组的9只大鼠,OPC和NDS评分基本正常.[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大鼠的MAP在60 mmHg可较好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治疗。结果治疗组的平均输液量1420±321 ml和死亡率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输液量2678±486 ml和死亡率46.7%,治疗组血浆量508±319 ml与对照组血浆量514±327 ml相当。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复苏,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及适宜的血压范围.方法 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 制备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体克模型.60只SD(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C组,正常对照组;NF组,休克不复苏组;NS40、NS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S80、NS100组(大量液体复苏组).备液体复苏组在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40mmHg时分刺给予生理盐水输注,使血压维持在各相应水平.输液1h后,备液体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大鼠的MAP≥90mmHg.监测出血量、输液量、存活时间、存活率、碱缺失、红细胞比客、心、脑、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在出血未控的制的情况下,大量液体复苏组(NS80、NS100组)、出血量和输液量明显大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S40、NS60组)(P<0.05).NS60组有9/10只大鼠存活超过72h,NS40组3/10只存活起过72h,而NF组与NS80、NS100组无1只存活超过72h.NS40、NS60组大鼠的心、脑、肾病理学损害明显轻于大量液体复苏组.NS40组心、脑、肾病理学改变较NS60组明昱.结论 在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大鼠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较为适宜的血压范围是MAP保持在55-65mmHg左右(平均60mm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