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WHO标准,主要依靠外周血细胞减少、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计数、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行诊断和分型。重要的辅助诊断包括骨髓病理活检或(和)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和MDS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病态造血是MDS诊断分型的形态学基础,原始细胞不增多的MDS主要依靠病态造血进行诊断分型。病态造血巨核细胞≥10%或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对MDS具有较确定性的诊断意义。部分MDS-SLD及MDS-MLD,巨核细胞系无病态造血,仅有红细胞系和(或)粒细胞系病态造血细胞的比例≥10%,属于真正意义上的MDS最低诊断标准,在实际操作起来难以准确把握,诊断MDS时应慎重,并需排除反应性病态造血。该文详细介绍了细胞形态学对MDS的诊断意义,详细解读了各系病态造血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以及笔者的经验和体会,分析总结了MDS的诊断思路,阐述了MDS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MDS的精准诊断及防止误诊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的细胞形态学重现性特征细化,并综合染色体、 分子生物学变化及临床预后,对MDS 分类进行了修订。取消以血细胞减少系列的名称,代以MDS 伴相应病态造血、 原始细胞和细胞遗传学异常。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全髓有核细胞计,取消既往的“非红系”计算,使得过去符合急性 红白细胞白血病再分类为MDS-EB。del(5q) 预后良好,除外单体7 和del(7q),再伴有1 个额外核型异常亦不影响预后。 在原始细胞增多和出现MDS 典型染色体时,不需要形态学病态造血指标达标即可诊断MDS。SF3B1 突变与MDS- 环状铁幼粒红细胞(RS) 关系紧密,使RS 阈值降至5%。TP53 突变或缺失则预后不良。NPM1 和MLL 阳性提示进 展为AML。  相似文献   


3.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以及全血细胞减少,伴有或不伴有骨髓原始幼稚细胞增多[1]。肿瘤抑制基因的高甲基化在MD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被批准用于MDS不同亚型及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亚组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造血细胞中病态造血状况与骨髓单个核细胞遗传学异常变化特征,判断其在该类疾病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经骨髓涂片检查及骨髓组织切片活检确诊的57例MDS患者同时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培养法R带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该类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病态造血、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患者生存期关系。结果 MDS的病态造血以三系病态造血为多见,其骨髓活检阳性检出率高,尤其对巨核细胞病态造血检出更突出。MDS患者多易出现染色体异常,常见为5 q-、11 q-、20 q-、+8、-7和染色体异位、复杂异常核型,复杂异常染色体核型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骨髓活检是准确反映MDS患者病态造血的特异性检查方法。三系病态造血及复杂异常染色体患者转为急性白血病概率大、生存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1例MDS患者的转白时间、转白亚型、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等临床资料。结果:101例MDS患者中,34.6%(35/101)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转白时间7.5(0.5~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0.7(1~87)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染色体核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细胞减少系数、病态造血累及系数、WHO分型均影响MDS患者的转白率(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染色体核型、病态造血系数、WHO分型是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转白组患者较未转白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11个月∶45个月)。结论:MDS是一类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疾病,根据相关高危因素,对其进行预后评估,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延长患者转白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常见,1974年Van den Berghe等首先报道,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具有红系病态造血、大细胞性贫血、血小板数正常或者升高等特点,以单个核巨核细胞为主,向白血病转化的比例低[1].2008年WHO的MDS分型中,5q-综合征作为一个亚型,命名为MDS伴有单纯5q-.来那度胺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对染色体5q-异常者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是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WHO于2001年颁布的MDS分型标准已被陶际上普遍采用.随着MDS分型标准、预后积分系统及疗效标准的提出并被广泛接受,MDS的分型标准往往被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和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从FAB分型到WHO分型的发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MDS患者分别用FAB分型及WHO分型进行分型,并对形态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DS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均可出现病态造血。FAB分型中难治性贫血(RA)、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T)及AML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HO分型中RA与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与RAEB、RCMD与RAEB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EB-Ⅰ与RAEB-Ⅱ之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WHO分型将FAB分型中的RA分为RA和RCMD并未显示出临床优越性。RAEB-T生存期比AML更短,因而将RAEB- T归为急性白血病,对临床治疗有好处。WHO分型按照原始细胞百分比将RAEB分为RAEB-Ⅰ和RAEB-Ⅱ,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髓系肿瘤性疾病,表现为骨髓细胞发育不良、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约25%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新近统计的年发病率为4/10万,在80岁以上人群达50/10万,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生存期可由数月至数年不等,如何正确诊断并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MDS的诊治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MDS分型标准、预后评估系统的更新及地西他滨等新药的出现,MDS的疗效显著改善。现对MDS诊疗指南的近年变化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转归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在老年MDS预后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MDS患者(≥60岁)病例31例,因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并追踪其临床病情变化情况.同期选取50例非老年性MDS患者(<60岁)作为对照.所有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所有生存率函数曲线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 31例老年MDS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初诊时48.39%的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35.48%的患者合并感染.按WHO分型难治性白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和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蛋白-Ⅱ型(RAEB-Ⅱ)比例最高,共占84.62%.按1976年法、美、英三国制定的白血病分类法(FAB分型)RAEB患者比例最高,占61.29%.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病态造血,以二系病态造血最多见(54.84%).19例骨髓活检患者中57.89%出现病态造血,47.37%出现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13例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异常率为38.46%.截止随访结束,死亡26例(83.87%),中位生存期12.448个月,61.54%患者死于感染.老年组总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0 1).IPSS不同危险组别的老年组(P=0.004 5)和非老年组(P<0.000 1)的总存活期均有显著差异.对各项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PSS染色体分组(P=0.002 4)和血小板计数(P=0.041)是影响老年MDS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MDS患者总存活期未见有明显区别(P=0.912).结论 老年MDS患者以预后相对较差亚型常见,感染是其初诊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相比非老年性患者,老年性MDS患者有显著较差的预后,IPSS及其染色体分组仍是判断老年MDS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并探讨治疗后P15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变化。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1例MDS患者[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I(RAEB-Ⅰ)11例,RAEB-Ⅱ7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接受5 d方案,3例接受3 d方案。从中抽取7例RAEB-Ⅰ及RAEB-Ⅱ患者,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续监测其P15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在可评估的2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改善(m CR+HI)5例,骨髓完全缓解(m CR)7例,单纯血液学改善(HI)3例,疾病稳定(SD)9例,疾病进展1例,CR率10.7%,总有效率(CR+m CR+HI)64.3%,2年生存率为46.4%。经地西他滨治疗后,患者P15基因明显降低,且用药后第1周下降幅度最大,达20%~60%。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且治疗后P15基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李元堂 《山东医药》2001,41(19):64-6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获得性造血功能严重紊乱、造血干细胞克降性的疾病。目前认为 MDS是健康人发展成白血病 (A1)的中间阶段 ,也是血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MDS的细胞学特点是病态造血和原始细胞量改变 ,病态造血对 MD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现对MDS患者的病态造血表现进行总结。1  MDS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1.1 血象  1粒细胞系统 :主要表现是幼稚粒细胞增多 ,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 ,可见环形杆状核及双核杆状核细胞 ,成熟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 ,Pelger- Huet畸形大于 5 % ;有的粒细胞浆内颗粒减少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WHO(2001)分型与FAB分型的IPSS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经FAB标准确诊的原发MDS的患者重新按WHO标准分型,对2种结果的IPSS及染色体异常与各亚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按FAB分型各亚型的IPSS及染色体异常无显著性差异,按WHO分型的难治性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与难治性贫血(RA)患者染色体异常率有统计学意义(66.6%,41.7%,P<0.01),RAEB-2高危组比例明显高于RAEB-1组(25%,0%,P<0.01)。结论:原发MDS的WHO分型与FAB分型相比,前者与预后的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加地西他滨剂量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危组MDS及AML患者20例,静脉滴注地西他滨20 mg/m2,每日1次,连用5 d治疗,然后行骨髓检查,根据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原始细胞数、骨髓小粒饱满情况,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酌情增加使用地西他滨,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缓解率和总反应率。结果 MDS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CR)+骨髓CR为3例(75%),总反应3例(75%);AML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3例(18.8%),总反应8例(50.0%),其中初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1例(25.0%),总反应3例(75.0%),复发及难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2例(16.7%),总反应5例(41.7%)。累积2年生存率为42%。结论剂量增加的地西他滨可被安全应用于高危组MDS及AML,1个疗程缓解率较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与法-美-英协作组(FAB)2种标准分型结果的不同点,探讨WHO分型标准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7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其中168例是2003年~2006年确诊的原发性MDS,11例有血细胞减少伴有病态造血的病例.对179例患者按FAB与WHO 2种分型方案重新进行评价.结果:按FAB分型标准:RA 50例,RAS 9例,RAEB 62例,RAEB-T 23例,CMML 24例,11例未明确诊断,只描述了形态学特点.按WHO分型标准:RA 14例,RAS 5例,RCMD 36例,RCMD-RS 4例,MDS-U 5例,6例不能确诊.结论:2种分型方案有较大差异,由于WHO分型中RA只限于贫血, 单纯红系病态造血; 将2系以上血细胞减少,2系以上病态造血,原始细胞<5%的病例归入了WHO新的亚型RCMD.通过本组病例分析:RCMD介于RA与RAEB中间,原始细胞不增多与RA相似,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形态学特点与RAEB相似.WHO将RAEB根据原始细胞数量分为两型,RAEB-T归入急性白血病,CMML归入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更符合临床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WHO分型方案仍需补充、修正、给血液学工作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我科对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原始细胞增多(MDS RAEB)同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sAg +)的男性患者进行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allo PBSCT) (供者为Anti HBs +) ,移植后发现患者不但正常造血重建 ,而且HBsAg转为阴性 ,现报道如下。1.患者男 ,38岁。原发病MDS RAEB并伴有 (HBsAg +) ,HBV DNA(+) ,染色体为 4 6XY正常核型 ,发病至移植时间为 6个月。患者起病时血象 :Hb 6 6 g/L ,WBC 2 8 2× 10 9/L ,血小板 (BPC) 6 6× 10 9/L。骨髓原始细胞占 0 135 ,粒、红、巨三系均见病态造血。用MA方案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WHO诊断和分型特点,了解其细胞形态学特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和染色体变化的特点以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近6年来我院122例确诊为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染色体及免疫表型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DS中位发病年龄为41.5岁,初诊时59.84%的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WHO-RCMD和FAB-RA患者比例较高,各占33.61%和50.82%。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病态造血,以3系病态造血最多见(55.74%)。81例骨髓活检患者中60.49%出现病态造血,46.9%出现ALIP现象。51例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异常率为47.1%,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在WHO各亚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IPSS积分以中危-I组最多见,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危险度上升而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中MDS患者CD34^+阳性率为75%,高于同组AMLM1和AML—M2(P〈0.05);CD33叶。阳性率为62.5%,CD13^+阳性率为56.25%,低于同组AML-M1和AML-M2(均P〈0.05)。结论:WHO分型对MDS的早期诊治及其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优于FAB分型。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细胞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的联合诊断,可以减少WHO-RA假阳性率发生。如将免疫学指标列入IPSS系统,对MDS预后判断更科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骨骨穿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我院31例经胸骨骨穿诊断的MDS,对同期的髂骨和胸骨骨髓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1例经胸骨诊断为MDS的患者髂骨穿刺及髂骨活检表现为增生低下,按WHO分型均为MDS-RCMD;31例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患者粒系、红系少见病态造血,粒系仅6.5%(2例)出现巨幼样变,12.9%(4例)患者出现核浆发育失衡,红系仅6.5%(2例)患者出现巨幼样改变,巨核细胞少见,仅3.2%(1例)患者见到4个巨核细胞,未见到病态巨核细胞;相反,同期的胸骨骨髓均表现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三系病态造血明显,在粒系病态造血表现中54.8%(17例)出现双核粒,71.0%(22例)出现了巨幼样粒细胞,93.5%(29例)出现了核浆发育失衡粒细胞,22.6%(7例)出现了假性派胡细胞;红系病态造血表现中,35.5%(11例)患者出现三核红细胞,77.4%(24例)患者出现巨幼样红细胞;87.1%(27例)患者巨核系统出现病态造血,其中小巨核、单圆核、双圆核、三圆核巨核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9.4%(6例)、77.4%(24例)、35.5%(11例)、35.5%(11例)。结论:部分MDS患者表现为髂骨增生低下,髂骨穿刺发现病态造血的概率低,胸骨穿刺能有效地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病态造血表现,为诊断提供明确的依据,是诊断此类MDS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so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克隆性疾病。MDS患者因髓系无效造血而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并且许多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骨髓中的恶性细胞逐渐增多,有30%~40%的MDS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而目前应用于治疗MDS的去甲基化药物只有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  相似文献   

20.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种恶性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和高风险转白,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妥协和恶性克隆细胞的不断扩增。本文将对MDS的炎症反应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MDS的临床试验做一综述。1 MDS的恶性实质从1982年以"病态造血"形态学特征为诊断依据的FAB分型,到2001年WHO诊断标准中纳入了染色体核型,再到2008年基于多参数综合诊断的W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