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9月-2008年3月期间收治的13例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平均体重47.90 kg,恶病质表现;CD4+细胞计数11例<0.05×109/L,2例在(0.05~0.1)×109/L之间,平均0.038×109/L.结论: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常发生在晚期患者,病情重,顶后差,应加强早期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20 0 13789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 18例临床分析 /王文琦 (广东东莞市医院感染科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 .- 2 0 0 1,114(8) .- 84 1~ 84 3回顾分析了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自 1997年1月至 1999年 11月确诊的 18例艾滋病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 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起病隐匿 ,发热 ,剧烈头痛 ,全身疼痛 ,恶心呕吐 ,消瘦脱水 ,颈淋巴结肿大 ,布氏和克氏征阳性 ,巴彬氏征阳性。脑脊液检查 :隐球菌印度墨汁染色及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77.8%和 94 .4 % ;脑脊液隐球菌培养均为阳性。患者病死率为 83.3%。作…  相似文献   

3.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病情复杂,治疗困难。目前临床上判断隐脑患者的病情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腰穿检查结果,即颅内压、脑脊液生化检查和真菌学检查。笔者总结回顾我科4年来收治的36例隐脑患者临床资料,就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意义进行初步评价。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10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的隐脑患者36例,均经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乳胶凝集试验确诊,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29.3岁(3~61岁);女l6例,平均年龄38.9岁(8~56岁);经治疗痊愈或好转3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4例。1.2方法1.2.1脑脊液检查36例患者入院后3d内行腰…  相似文献   

4.
肺部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在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前,常漏诊或误诊为肺部肿瘤,或错过治疗时机,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使治疗难度增大。我们报道2例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例1男,21岁,福建闽清县人。于1997年7月在当地参加高考体检,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右肺有一块状阴影,当时患者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任何症状,CT示右肺紧贴胸膜处有实质性肿块,疑诊为肺部肿瘤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肿块,病变组织培养见新生隐球菌生长,给予口服氟康…  相似文献   

5.
最近,作者等从一非AIDS又无免疫缺陷的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有首次分离出一株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经与尿素酶阳性的新生隐球菌和尿素酶阳性的白念珠菌反复对照,并经动物实验证明,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和线医院情报室联机检索,国际上未见类似报告。  相似文献   

6.
新生隐球菌的多聚糖荚膜成分是新生隐球菌血清型分型的物质基础[1],而CAP64荚膜相关基因是新生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必需基因之一[2],我们根据新生隐球菌血清型DCAP64荚膜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将设计的引物扩增5个标准血清型新生隐球菌,已分型和未分型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以及其他的致病真菌,以寻找引物的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近来据文献报导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attii)可发生在艾滋病患者及非流行区,且与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neoformans)所致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经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原体的鉴定、分布和临床特点进行研究。作者对此作了研究。 患者来源于墨西哥国立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研究所。1989~1994年共有2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隐球菌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用二  相似文献   

8.
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加鞘内注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我科应用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加鞘内注药治疗的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结果6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初期治疗阶段即采用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加鞘内注药治疗的4例患者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为6~14d,平均10.2d。2例因不能系统应用两性霉素B而在治疗后期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患者顺利完成全部疗程。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加鞘内注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新生隐球菌的分型主要采用依据荚膜抗原决定簇的血清分型方法。但仅能分成数种血清型,用于菌株间的变异分析显得无能为力。有资料表明相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可呈现明显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1,2].我们采用PCR指纹技术对新生隐球菌不同分离株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菌株:新生隐球菌参考菌株D48、ATCC64538、ATCC64528为A血清型,RV45981、RV59939、RV60047、RV43185为D血清型,RV52643、RV54135为B血清型,RV52646、RV45978为C血清型,除D48株为WHO赠送外,其余均为比利时热带病研究所赠送。  相似文献   

10.
重度隐球菌性脑膜炎抢救成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称隐脑)是由新生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即使经过正规治疗,死亡率仍高达25%~60%[1],以往认为隐脑患者脑脊液(CSF)中菌体计数超过280个/mm3,即无法救治,往往在数天内死亡。最近我...  相似文献   

11.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真菌,隐球菌病严重威胁着免疫缺陷人群.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是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分子结构多样的线性多糖,与新生隐球菌的免疫原性和毒力密切相关.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结合FcγRⅡB介导免疫抑制作用,并参与形成生物膜,从而抑制抗隐球菌感染免疫.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精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疗法等免疫疗法或许可以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为隐球菌病提供治疗思路,也使艾滋病等高危人群预防隐球菌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新生隐球菌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和以往的观点,血清型AD型新生隐球菌一直被视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但事实上,AD型新生隐球菌无论在地区分布、致病特征等方面,均与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中的A型和D型有明显不同[2,3].本文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首次发现新生隐球菌AD型28S rDNA基因型与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A、D型不同,而与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B、C型完全一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脑脊液进行隐球菌活性研究。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动物接种和中性红染色检查。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见在治疗早期,多数标本菌体较为完整,常能见到出芽现象;在治疗后期,胞浆水肿,荚膜结构排列紊乱常见,通过对连续多次常规真菌培养不生长而镜检阳性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动物接种,结果全部感染,中性红染色检查见多数标本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深血红色菌体,结论 上述方法可以对隐脑患者脑脊液隐球菌菌体活性进行动态观察,作为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它主要感染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磷脂酶作为新生隐球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日益受到重视。综述近年来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检测及其性质、可能的致病机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隐球菌性脑膜炎体外培养具有很高的假阴性率,因此有必要将患者的脑脊液保存下来并保持其中隐球菌的活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留下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隐球菌各变种、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新生隐球菌标准株10株、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10以及临床分离株19株,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结合DNA序列分析,对以上菌株的28S rDNA片段进行研究。结果 经过DGGE和DNA序列分析,所有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A、D型)具有一致的基因带型和序列,格特变种(B、C型)具有不同于新生变种的独特一致的带型和序列;AD型的基因型和序列与格特变种完全相同,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10(D型)的基因型类同于新生变种;19株临床分离菌在DGGE上可分为2型,17株与A、D型完全相同,2株与B、C型相同。结论 DGGE结合DNA序列分析,对于探讨新生隐球菌各变种、血清型的基因型特征、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我国非艾滋病隐球菌病感染以新生变种为主,AD型在系统发育上更类同于格特变种,而不是新生变种;本研究不支持A血清型为新生变种以外的新变种即grubii变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住院患者43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疾病转归情况,统计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88.37%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5.12%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合并肺部感染。经系统抗真菌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7.91%。出现昏迷患者病死率为71.43%,死亡病例平均脑脊液压力为297.8mm H2O,中枢神经系统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42.86%。死亡病例CD4+T细胞计数为(37.2±27.1)cells/μL,显著低于存活病例CD4+T细胞计数(74.0±59.4)cells/μL。未接受HAART治疗患者病死率为37.50%,死亡病例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存活病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脑脊液压力高、昏迷、多器官受累、低CD4+T细胞计数、未接受HAART治疗、老年患者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隐脑)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近10年我科对隐脑患者脑脊液隐球菌菌体计数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动态观察,并与传统真菌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性脑膜炎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有基础疾病者8例,发病前有鸽子接触史13例,严重高颅内压[≥3.43kPa(35cm H2O)]17例(17/35),腰穿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4例.侧脑室引流2例。7例单用氟康唑或与氟胞嘧啶合用:9例应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或联合鞘内注射、氟胞嘧啶口服;23例采用分期治疗,即初期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与鞘内注射同时应用,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口服.直到脑脊液培养转阴,后期应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维持治疗。39例患者治愈28例,好转2例,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复发3例。采用分期治疗的23例患者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脑脊液隐球菌菌体计数作为主要疗效监测指标是合适的:采用分期治疗方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显著,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应当提倡;颅内降压治疗是降低早期死亡率、减少病残率的关键,腰穿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和侧脑室引流是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因间歇性发热1个月余,头痛、呕吐半个月,于2003年10月25日入住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治疗。患儿1个月余前因发热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体温未控制,时高时低。10月1—24日在外院2次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头痛、呕吐,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为21.3×109/L,中性粒细胞0.34,淋巴细胞0.18,嗜酸性粒细胞0.43,血沉78mm/lh。骨髓穿刺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查血未查到微丝蚴,寄生虫全套检查阴性。胸部X线片示:两肺有感染灶。骨髓、血培养见新生隐球菌生长。腰椎穿剌脑脊液墨汁涂片查到隐球菌,诊断为隐球菌性肺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