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颈椎骨折诊断后多需手术治疗,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仍是目前治疗颈椎退行性或创伤性不稳的主要方法。作者设计的椭圆形同种异体骨垫,可以适应不同高度及宽度椎间隙的需要,符合椎间隙的生理形状。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比较,评价自制同种异体骨垫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对58例颈椎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前路一期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骨垫组和自体髂骨组,病程12-24个月。治疗后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间隙融合率、融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排斥反应。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垫组、自体髂骨组治疗后有效融合率分别为84%和8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同种异体骨垫组植骨融合时间较自体髂骨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随访期间均无植骨排斥。提示与自体髂骨相比,同种异体骨垫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中疗效满意,可有效融合病变椎间隙,且异体骨垫不会产生因取骨引起的取骨区疼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采用椎间自体骨填充结合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与单纯采用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65例腰椎失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5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椎间自体骨填充结合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个月内椎间植骨融合率为57.14%,明显高于B组的43.33%,A组12个月内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00%,明显高于B组的8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组的椎骨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优良率为94.29%,明显高于B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自体骨填充结合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失稳症可明显提高治疗优良率,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促进椎间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4.
山富彦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16-2418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胸腰椎结核1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A组、40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40例),BMP重组骨组(C组、44例),比较术前、术后8、16、24个月的Cobb角变化,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Nakai评分情况.结果:A、C组Cobb角减少、融合率、临床疗效Nakai评分均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C两组间3个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重组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基本等效,较同种异体骨融合快、成功率高,BMP重组骨移植对胸腰椎结核治疗效果肯定,无骨移植取材创伤,应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体内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及恢复椎体形态被重新认识,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可以促进骨愈合,有利于重新建立长期脊柱的稳定性。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植入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分别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前后采用X射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CT观察伤椎椎体内植骨愈合,选择终末随访CT用Mimics软件计算伤椎骨缺损面积。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3组植骨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植骨前恢复(P〈0.05);植骨后不同时间点3组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种异体骨组植骨后9,12,24个月的Cobb角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骨不同时间点骨愈合率低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骨缺损面积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表明3种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重建椎体形态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减少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和骨缺损面积,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骨愈合及减少骨缺损方面与自体骨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认为在脊柱侧弯的矫形治疗中最安全、融合率最高、临床应用最多的仍是自体髂骨.实验观察了脊柱畸形矫正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的效果.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4-03/2005-12本院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中心脊柱侧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35例,女93例,年龄7~24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12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间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马凡综合征)1例,成人脊柱侧弯2例.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内固定、原位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③术后第3,6,12个月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前后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域两侧的骨质融合情况.结果:12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所得数据均进入分析.①术后随访4~12个月,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切口周围无红肿,无渗液,切口均甲级愈合.②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有少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密度稍低;术后3个月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并可见骨小梁通过;术后6个月大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密度相同,无骨吸收.③植骨骨性融合121例,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未完全愈合7例,骨融合过程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及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是临床上一种实用、简易、可靠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体骨在颈椎植骨融合术中应用最早、最多,但其来源有限,同时也带来供骨区感染、出血、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新型植骨融合材料的使用,使上述并发症得以避免或减少.目的:比较MC+~R 椎间融合器结合自体骨与硫酸钙人工骨在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08-01/12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4个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融合术,取颈前斜切口3.0-4.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保留终板,自体骨组椎间融合器填充自体髂骨松质骨,硫酸钙组椎间融合器填充Wright公司OsteoSet人工骨,结合固定嵌片使用.以术后X射线片和JOA评分及术后Odom's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共26例患者(34个节段)全部获得随访,术后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硫酸钙组高于自体骨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人工骨组融合率比自体骨组低,但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硫酸钙组术后6个月前凸角丢失较自体骨组多0.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硫酸钙结合MC+ 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骨结合MC+ 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一致,但硫酸钙人工骨可以有效避免取骨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14-3015
探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植入术对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的6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钛网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34例(A组),单纯钛网植骨融合术3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植骨融合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A组术后Cobb角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植入结合内固定术能使脊柱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纠正后凸畸形,促进椎体间的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予以传统椎板开窗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分析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腰、腿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手术节段前凸角、椎间盘背侧高度及腹侧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数据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同种异体骨被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后路手术,大量研究显示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髂骨移植可取得相近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不同种类骨移植材料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0-01/2005-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组21例,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7例.同种异体骨为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由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方法:3组骨移植融合手术方法保持一致,按脊柱侧凸类型及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原则进行植骨床准备及植骨.自体骨移植组植入修剪成火柴状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经生理盐水浸泡30~40 min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条;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髂骨碎块与经上述处理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碎块.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术后第3,9,15,3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及各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7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自体骨移植组半均融合节段7个,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术后第9个月,自体骨移植组融合率高于其他2组(P<0.05);Cobb角丢失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3,15,36个月,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3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其中自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1例.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对维持矫形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下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采用MIS-TLIF术治疗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5例。A组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B组行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腿疼痛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ODI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B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年,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入对椎体滑脱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01/2004-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患者114例,均知情同意。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时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114例患者分为3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两块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自体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椎间融合器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良好的固定功能,能提供较大面积的植骨床;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由处理后的牛松质骨与成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按一定比例组成。术后定期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脊柱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随访时采用临床功能评估标准(0~9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包括疼痛、止痛药使用、日常生活状况及工作状况4个项目,0~1分为优,2~3分为良。脊柱融合状况根据Kuslich融合标准(椎间隙中骨桥形成、屈-伸位片上活动<5°、融合器周围无透亮区、矢状位CT片上有骨桥从上位椎体到达下位椎体)进行评定。结果:114例腰椎滑脱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5~30个月,其中15~20个月104例,20~25个月6例,25~30个月4例,平均随访时间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为15个月,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①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显著低于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P<0.05)。②疗效优良率:3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年脊柱融合率: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显著高于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及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97.0%,81.0%,83.3%,P<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治疗效果优于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对腰椎滑脱植骨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有合适的植骨部位、良好的植骨床、充足的植骨量、严格的固定措施和充足的固定时间.植骨方式中采用椎间植骨还是横突间植骨,植骨材料采用白体骼骨还足术中切除的自体棘突及椎板,日前仍有争议.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融合率以及植骨后症状改善情况.设计:对比观察.对象:纳入接受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92例,滑脱按Meyerding分类,其中Ⅰ度滑脱50例,Ⅱ度滑脱40例,Ⅲ度1例,Ⅳ度1例.L3滑脱1例,L4滑脱58例,L5滑脱33例.方法:对9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管减压,采用提拉复位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提拉复位后,进行植骨融合,根据不同的植骨方法和材料分为4组,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27例,自体骼骨横突问移植组21例,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绀23例.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植骨后6个月随访,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患者的植骨触合率显著高于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自体棘突、椎扳椎体间移植组及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P<0.05).植骨后9,12个月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植骨后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或者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直接用咬除的白体椎板、棘突骨质和取自体骼骨植骨内固定均是有效的植骨方法.同样的植骨方法中取髂骨植骨比直接用咬除的椎板、棘突骨质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而应用同样的植骨材料椎体间植骨比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组(BMP组)和同种异体骨组。BMP组60例,采用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同种异体骨组56例,采用髓芯减压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并对患者术后1年疗效和股骨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1年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BMP组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时,BMP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MP组股骨头存活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早...  相似文献   

16.
张平德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57-1958,1960
目的对比不同自体植骨材料在不同植骨融合术中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97例腰椎滑脱患者分为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A组)23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B组)27例,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C组)24例和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D组)23例。对比4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植骨后融合率。结果 A组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1.30%,B组为88.89%,C组为91.67%,D组为95.65%,4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1,P>0.05)。随访6个月,4组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9,P<0.05);其中A组与B、C组间、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融合率明显高于A、B、C 3组(P<0.05)。随访1年,4组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5,P>0.05)。结论选择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较为明显,可作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单侧椎弓根植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植骨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同种异体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12个月,观察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植入同种异体骨治疗,植入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更好地促进植骨融合,还能减少椎体前缘丢失和减小Cobb角,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单侧椎弓根植入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植入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n=47)与对照组(同种异体骨,n=33),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组椎体前缘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但2组间术后1周及6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均无显著差异(P 0. 05);术后1周,2组脊椎矢状位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6个月较术后1周小幅上升,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显著(P 0. 05),且术后6个月时联合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周,2组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椎管占位率小幅上升,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显著(P 0. 05),且联合组术后1周及6个月的椎管占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植骨融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6个月,2组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且联合组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爆裂性胸腰段骨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促进伤椎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94例ACL损伤患者分为PRP组(n=42)和对照组(n=52), 2组均行ACL重建术, PRP组在肌腱移植前用PRP浸泡,并于术后第1、3、5周关节腔内注射PRP,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手术当天和术后3、12个月股骨骨道直径差异,比较2组术后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6、12个月时, 2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 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 2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当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股骨骨道直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12个月股骨骨道直径大于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PRP组股骨隧道移植物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PRP应用于ACL重建术能提高腱骨愈合的速度,缩短ACL重建术后恢复时间,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