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10% ~ 15%,一部分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其特点为多累及前循环血管,男性多见,而中老年人脑动脉狭窄通常为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夹层、烟雾病、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中老年人的颅内动脉狭窄主要原因,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对很可能的烟雾病(Probable Moyamoya dissection,P-MMD)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therosclerotic Moyamoya syndrome,AS-MMS)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HR-MRI血管壁成像,其均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tery,MCA)狭窄或闭塞且伴烟雾状血管生成。结果 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均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伴烟雾状血管生成,但未明确病因,HR-MRI血管壁成像发现6例为P-MMD,5例为AS-MMS。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鉴别可能烟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CTA、MRA及DSA诊断技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 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未能明确病因,而HR-MRI血管壁成像确诊的典型性病例8例进行 研究分析。 结果 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 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SA均未明确病因,HR-MRI血管壁成像发现 2例颅内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2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2例动脉 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therosclerotic Moyamoya syndrome,AS-MMS)及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primary angiit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 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如CAD、MMD与AS-MMS的鉴别、PACNS等)中具有重 要价值,是CTA/MRA及DSA诊断技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目前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其只能反映颅内动脉疾病的狭窄或闭塞,无法对颅内动脉疾病的血管壁进行成像。近年来,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以对颅内血管的管壁进行成像,已经成为烟雾病鉴别诊断的有用工具。烟雾病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提供了对烟雾病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在颅内血管壁上评估其病理变化。本文对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烟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可以显示除传统管腔影像检测到的简单管腔病变 之外的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态、动脉管壁和颅内及颈部动脉周围结构组织。我国现有卒 中患者600万~700万人/年,46.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由颅内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动脉病变病因多(颅 内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夹层等),并且颅内动脉血管管径小,位置较深,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因 其空间分辨率有限,难以发现血管微小病变,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正确识别颅内动脉病变原因对其 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具有管壁和管腔双重成像作用,是直接评估颅内动脉疾病的重要并最受欢迎的新兴成像技 术。本文旨在通过HR-MRI对颅内动脉病变的精准化诊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中青年脑卒中常见病因的认识。方法汇报1例青年急性脑卒中病例,对青年脑梗死的病因、流行病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青年脑卒中患者相对症状轻,且预后相对较好,动脉粥样硬化仍是我国青年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原因;其他病因包括烟雾病、血管炎、夹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肿瘤卒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房黏液瘤、扩张性心肌病等。结论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广泛而复杂,诊治过程中需系统全面地寻找病因及危险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的关系,以探讨TIA的病因。方法对56例TIA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颅内外供血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有无血管畸形等。结果 56例TIA患者中10例(17.86%)造影阴性,46例(82.14%)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血管病变,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40例(71.42%),动静脉畸形2例(3.57%),动脉瘤3例(5.36%),烟雾病1例(1.79%)。23例(41.07%)患者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结论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是TIA的常见原因,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是TIA的少见病因,DSA对TIA患者病因检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中占8%~10%[1].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复发率为10%~50%[2].尽管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仍为10%~24%[3].当前开展的血管内治疗给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动脉内膜损伤使血液通过内膜进入血管壁内而导致的动脉管壁分层,当动脉夹层内的血液导致病变动脉管壁呈瘤样膨出时称为夹层动脉瘤.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卒中的一个常见原因,尽早明确动脉夹层的诊断是指导下一步治疗的关键[1].虽然DSA是诊断动脉夹层的"金标准"[2],但近年来HR-MRI作为无创的成像解决方案也成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年脑卒中的病因,提高预防意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8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其中67例患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本组268例青年脑卒中占我院同期全部住院脑卒中病例的9.92%(268/2 701),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268例中有明确病因者200例(74.63%),病因不明者68例(25.37%).在268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29例,占48.13%.其中有明确病因者101例,占77.51%,包括动脉粥样硬化65例,占50.38%;栓塞性脑血管病18例,占13.95%;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10例,占7.75%;凝血机制异常4例,占3.1%;疑似遗传性脑动脉病1例,占1.55%;偏头痛性脑梗死3例,占2.32%;出血性脑卒中139例,占51.86%.其中有明确病因者99例,占71.22%,包括高血压病53例,占38.12%;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脑膜动静脉瘘)37例,占26.62%;其他病因(如颅内肿瘤等)9例,占6.48%,病因不明40例,占28.78%.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栓塞性脑血管病,其他病因如血管炎、烟雾病等较少见.青年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其次是颅内血管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1.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胡明  贺雄军  张亮  黎杰  刘亚杰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044-1047
正脑动脉夹层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0%,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颅内段和颅外段动脉都可导致夹层,其中颈部动脉夹层的年发生率为2.5~3/10万[2],而颅内动脉夹层的年发生率为3.6~4.4/10万[2-6]。夹层后易发生相应动脉供血区脑栓塞,行TCD超声可检出46%~59%的颈动脉夹层患者存在脑微栓塞。20%的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同时合并颈动脉夹层,这些患者对rt-PA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仅31%),尤其位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这种串联病变患者多数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并经TCD和/或MRA了解其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5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70.98%(411/579例);411例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64.48%),其次为颈内动脉(50.36%)。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7.24%),吸烟(63.6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首发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42例,根据病因分为头颈部动脉夹层组(CAD组,32例)和非头颈部动脉夹层组(对照组,21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6例连续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动脉病变类型患者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6例患者中,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颅外动脉病变(EAD)的发生率为71.0%,颅内动脉病变(IAD)的发生率为67.9%.青年患者大部分为单纯IAD,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MCA);而中年及老年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比例最高,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吸烟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结论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类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估量表(ESRS)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57例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和穿支动脉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对患者行颅内血管检查(CTA/MRA)评估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根据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68例、高危组72例、极高危组17例。随着ESRS等级上升,颅内动脉狭窄及颈部动脉狭窄比率均随之升高。三组间颅内动脉狭窄及颈部动脉狭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99,χ~2=42.087;均P0.001)。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ESRS评分具有相关性(r=0.367,P0.001);ESRS等级越高,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重。ESRS评分≥3分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6(0.588~0.673)(P0.001),敏感度为70.1%,特异度为65.0%。结论 ESRS评分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ESRS评分≥3分可能成为筛查颅内动脉狭窄的提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自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自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三酰甘油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狭窄,TOF-MRA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狭窄、双腔征及夹层活瓣,高分辨磁共振(HR-MRI)T1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后上壁血肿致管腔狭窄,T2可见后壁偏心型高信号。经溶栓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自发大脑中动脉夹层病例报道较少,临床上需引起重视。HR-MRI较DSA能更清楚显示血管壁的情况,在诊断动脉夹层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DSA作为金标准的条件下3.0T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患者74例,分别行DSA与3.0T HR-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74例患者目标血管共148段,DSA与HR-MRI诊断结果一致的为136段,符合率为91.89%;HR-MRI诊断偏高的6段,比例为4.05%;HR-MRI诊断偏低的6段,比例为4.05%。狭窄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2组输数据R=0.952(P0.05),Kappa值总值为0.869。结论 3.0T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较高,适合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特点和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头颈联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与3.0T HRMRI的T_1w-db SPACE平扫和T_1w-db SPACE增强扫描,并结合头颈部颅内外动脉管壁不间断联合扫描新技术。结果共扫描11例患者的88处颅内外动脉管壁,其结果发现: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其左侧MCA及左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在T_1w-db SPACE像上表现为管壁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1例颅内动脉夹层,其左侧MCA在T_1w-db SPACE像呈长条状高信号,相应高信号在T_2wdb SPACE像上为等低信号;9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合并双侧MCA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其中8例(88.9%)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增强扫描见6例(67%)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强化。比较3D ceMRA与HRMRI结果发现,88处血管中,23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均未见明显异常;31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显示相对一致,即3D ce-MRA显示狭窄或者扩张、HRMRI显示管壁呈不同程度的增厚或附壁斑块;34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显示欠一致,其中,26处血管的3D ce-MRA大致正常而HRMRI显示管壁增厚(5处)或斑块(21处),8处血管的3D ce-MRA显示轻度狭窄(6处)或扩张(2处)而HRMRI显示管腔外径及管壁均大致正常。判断颅内外动脉异常的组间一致性可(3D ce-MRA、HRMRI的Kappa值分别为0.67、0.69,P0.001)。结论 3.0T HRMRI头颈联合技术可清晰地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管壁结构和病变特点,识别3D ce-MRA未能发现的狭窄,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对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7例,狭窄57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 d内的卒中事件8例,30 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 d内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 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