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 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IP、M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X^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 (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IP、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IP与M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0,P〈0.05)。(3)TSMIP与M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SM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正常肺动脉管径的测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建立健康成年人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直径的正常值标准。方法:选择没有心肺疾患及引起肺动脉压力及血流变化的相关疾病并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按年龄分为3组(<40岁组,40~60岁组和>60岁组),每组40例(男、女各20例),共120例。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深吸气末时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直径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直径呈递增的趋势,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下肺动脉直径在各组内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支肺叶动脉在不同性别和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正常管径的测量可以为肺动脉及引起肺动脉形态改变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立  朱丹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1971-1973
目的 研究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法(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34例患者中,其中2例MSCTA未发现动脉瘤,32例患者MSCTA发现颅内动脉瘤为36个,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MSCTA检查一旦发现动脉瘤,不需要其它影像检查,临床医生便可以制定治疗方案.MSCTA没有发现动脉瘤而临床又高度怀疑的,DSA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CTA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A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并在1周之内行DSA检查,将检查结果与CTA进行对照。结果:共检测了56例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本组CTA检测出血管壁软斑块32处,软斑块合并钙化斑块24处,单纯钙化斑块46处;血管轻度狭窄124处,中度狭窄86处,重度狭窄43处,血管闭塞9条。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的斑块、狭窄及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首选和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CTA检查时,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前提下的最佳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选取我院行颈部血管CTA检查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32例。A组注射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20 mL;B组注射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20 mL;C组注射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20 mL。每组先行平扫,注射对比剂后再扫描一次,将2次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名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颈动脉成像质量、有无上腔静脉伪影干扰及有无颈静脉成像。对主动脉弓处CT值进行客观评价,将主客观评价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Kappa检验,2名医师的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0.75)。3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静脉伪影情况评价及造影后图像主动脉弓处CT值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CTA检查时,注射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20 mL为最佳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椎动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复杂,椎动脉狭窄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本文简要介绍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并与其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成分的斑块对管腔狭窄的影响以及CT和MR血管成像(CTA、MRA)诊断不同成分斑块所致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CTA、MR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TA采用16层螺旋CT,MRA采用屏气三维快速稳态平衡进动(FIESTA)技术。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这2种斑块在CTA和MRA上引起的显著性狭窄(≥50%)。以CAG为标准,评价CTA和MRA诊断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30例冠心病患者CTA共发现53个斑块,其中有28个非钙化斑块和25个钙化斑块。28个非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50%)7个,显著性狭窄(≥50%)21个。CTA和MRA诊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5.7%和47.6%、71.4%。CTA与CAG一致性好(Kappa值为0.65)。25个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19个,显著性狭窄6个。CTA和MRA诊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1.6%和83.3%、73.7%,MRA与CAG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46)。非钙化和钙化斑块在CAG上发生显著性狭窄的概率有统计学意义(X^2=11.78,P〈0.01)。结论 非钙化斑块和以非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是导致显著性狭窄的主要原因。完全钙化的斑块不引起或仅引起〈50%的狭窄。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而MRA评价严重钙化斑块引起的管腔变化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加例患者行头颈CT血管成像(CTA),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将患者分成2组,低剂量组(A组):50ml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70ml对比剂。采用双盲法,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2名医师在颈动脉、颅底动脉环显示、静脉伪影以及CT值测量上的Kappa值分别为0.895、0.814、0.702、0.836。(2)在颈动脉的显示上,2组评分结果A医师分别为1.3、1.2分,B医师分别为1.4、1.2分,2名医师A、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73、128,P值均〉0.05);在颅底动脉环的显示上,2组的评分结果A医师分别为1.4、1.2分,B医师分别为1.2、1.2分,2名医师A、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60、106,P值均〉0.05);在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腔静脉的伪影上,2组的评分结果A医师分别为1.3、2.1分,B医师分别为1.2、1.9分,2名医师A、B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75、82,P〈0.05)。(3)2组各血管CT值的测量结果,A医师分别为329.1、322.9、241.4、194.6HU和353.3、342.7、245.8、204.5HU,B医师分别为337.3、329.5、239.2、192.8HU和345.6、341.2、247.1、210.5HU;2名医师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98、0.233,P〉0.05)。结论:64层螺旋CT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时,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道血管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CT表现。7例均行腹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结果所有患者MSCTA像上均表现为局部血管丛增多、增粗、紊乱,粗细不等,其中2例增粗的血管局部呈"瘤"样改变,同时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及早显的引流静脉,1例见对比剂向肠腔内溢出,1例合并肠壁外血管畸形。结论肠道血管畸形的MSCTA诊断明确,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能发现肠壁及其他伴发病变,是肠道血管畸形有效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椎、颈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增强时相,研究增强扫描最佳触发时间和扫描方法,提高椎、颈动脉的三维显示率。方法在对比剂密度监控智能扫描(SmartPrep)组133例椎、颈动脉(87例椎动脉、46例颈动脉)SCTA检查中,于足背静脉团注350mgL/m1的碘海醇后,应用SmartPrep技术优化扫描时相、触发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对照组113例同样采用足背静脉团注对比剂,以经验估计延迟18~22s后触发扫描,经图像重建和三维重组显示靶血管。结果所有SmartPrep组SCTA(133例,100%)均获成功,其增强时相处于最佳(130例)和较佳(3例)的扫描时期内,靶血管密度阈值在整个扫描周期[(18±4)s]内持续在100HU以上,而实际增强扫描的启动时间个体差异明显(15-43s),误差达28s。靶血管平均密度[(161.4±2.0)HU]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2.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6,P〈0.01)。SmartPrep组显示满意率为97.74%(130/133),不满意率为2.26%(3/133),失败率为0。对照组显示满意率为76.11%(86/113),不满意率为22.12%(25/113)和失败率为1.77%(2/113)。结论智能扫描技术应用于对比剂密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  相似文献   

11.
CT设备中CT值线性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CT设备的CT值线性,评价物质材料的CT值(测量值)对其衰减系数μ是否满足线性关系。方法利用Catphan体模对18台CT设备进行测试,计算出CT值线性。结果18台设备中有14台设备的CT值线性达到指标,其余4台则有所偏移。结论(1)有多种因素影响CT值线性,且CT值线性不好会导致图像的伪影。(2)必须定期对CT值线性这项参数进行校正,确保其稳定性,以利于设备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CTA和DSA应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将CTA与DSA对脑血管病变的检出进行对照 ,观察CTA在脑血管病变检出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自 1999-0 3~ 2 0 0 0 -0 82 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CTA和DSA检查 ,将CTA与DSA检出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CT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以及它们的符合率。结果  2 0例患者经CTA检查发现有 17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 ,3例患者显示正常 ,存在血管异常的 17例患者共检出 18个脑血管病变 ,包括 6个动脉瘤 ,9个AVM ,2个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CCF) ,1个动脉狭窄 ;DSA检查 17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 ,3例患者显示正常 ,存在血管异常的 17例患者共检出 19个病变 ,7个动脉瘤 ,8个AVM ,2个动脉狭窄 ,2个CCF。经统计得知 ,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为 90 .6% ,特异度为 95 .2 % ,CTA与DSA的总符合率为 90 .6%。结论 我们认为三维CTA对于脑血管病变的检出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微创伤性 ,能用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并有其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AVM的检出率很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外周肺动脉显示的差异,从而提高对外周肺动脉的显示率。方法40例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分别以3ml/s和5ml/s的速率注入90ml对比剂(300mgI/ml),测量肺动脉亚段水平的CT值,并采用记分法评分5、6级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2组4级肺动脉显示良好,在4级肺动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262.15±56.86)HU和(350.29±85.74)HU,二者相差88HU且有统计学意义(t=17.537,P<0.05);A、B2组5级肺动脉显示平均积分分别为15.98±6.93,17.18±7.45(Z=-2.672,P=0.024<0.05),6级肺动脉显示平均积分分别为21.73±9.78,25.93±11.92(Z=-2.974,P=0.003<0.05)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大对比剂注射速率将显著提高外周肺动脉的密度,同时有助于4级及其以下肺动脉更好地显示,可为研究外周肺动脉本身及相关疾病引发肺动脉改变提供较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血管是人体内复杂的管道结构,变异及异常吻合较多,血管状态的改变是许多临床疾病的基础, CT血管成像(CTA)对于临床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法医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人员对于CTA应用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临床放射学技术被用于尸体血管解剖研究,就放射学技术在尸体血管研究中的最新发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螺旋CT测量误差的原因。方法6个金属小圆球(直径0.5mm)沿直线排列,间隔20mm,在与CT扫描定位线成0°、30°、60°、90°角时,分别行CT螺旋扫描,在CT图像上,测量6个金属小圆球之间的中心距离,以及6个金属小圆球的变形程度。改变重建中心位置,重复上述测量。结果在CT图像上,不同角度组、不同重建中心位置组,每2个相邻金属小圆球之间的中心距离均约为20mm,6个金属小圆球在不同情况下均发生同样的变形,呈米粒状改变,短径约2mm,长径约5mm,长径的轴线均与CT扫描床前进的方向平行,短径的轴线与长径垂直。结论CT测量误差与CT扫描后图像变形有关,而与物体在扫描野中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重建中心位置无关。物体的CT图像在扫描床前进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大,而在与前者垂直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行全身各部位CTA检查,其中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15例,肺动脉10例,共29例是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兴趣区监测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颅脑血管4例,颈部血管6例及双下肢动脉6例,共16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目测观察手动触发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的有37例,为良的有8例,无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并且应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技术的CTA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就大血管疾病诊断而言,64层螺旋CTA完全可取代DSA,MIP及VRT是2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漏诊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头部CTA的检查和诊断能力.方法:搜集同时行CTA和DS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36例,DSA用Philips-HM3000数字减影机,CT用GELight-speed及Philips Brilliance 16层CT机进行扫描,层厚0.625~1.250 mm.在工作站上进行脑血管后处理重组,诊断结果与DSA相对比.结果:经DSA证实的36例脑动脉瘤,初次CTA诊断明确32例,漏诊4例.对照DSA回顾性分析,再次行VR重组,CTA又找到动脉瘤2例,而4例瘤体直径均小于3 mm.结论:头部CTA诊断脑动脉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合理的扫描方法和细致的观察有助于减少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高速多排螺旋CT与DSA对肝癌子灶检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高速多排螺旋CT与DSA对肝癌子灶检出的敏感性 ,并研究肝癌子灶的高速多排螺旋CT的三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方法 对 11例肝癌伴子灶病人行高速多排螺旋CT三期薄层扫描。注射 80ml造影剂后延迟 2 5s后行动脉期扫描 ,延迟60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 ,12 0s后行延迟期扫描。CT扫描后 5d之内行DSA造影。结果 高速多排螺旋CT显示 40个子灶 ,其中 2 2个子灶≤ 1.0cm ,12个子灶在 1.0~ 2 .0cm之间 ,6个子灶 >2 .0cm。DSA显示 14个子灶 ,均 >1.0cm。CT平扫 3 4个子灶呈低密度 ,4个呈等密度 ;增强后动脉期 3 2个子灶强化 ,8个无强化 ;门静脉期 3 3个呈低密度 ,7个等密度。延迟期 3 9个呈低密度 ,1个呈等密度。结论 肝癌小子灶的发现率高速多排螺旋CT明显优于DSA ,尤其是检出 <1.0cm的子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中,保证脑CTA质量的扫描起始时间的确定法。方法对30例自愿者先行心脏彩超检查,再行较早期扫描的脑CTA检查,以基底动脉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120HU的时间,作为扫描起始时间,绘出扫描起始时间与射血分数(EF)关系曲线,并依此方式确定扫描起始时间,对病理组共34例病人行脑CTA检查,并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部分行DSA比较。结果此法行病理组脑CTA成功率100%。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动脉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1%(32/34)。结论使用心脏EF来确定CTA扫描起始时间的方法可行,保证了脑CTA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