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而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宫颈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n neoplasia,CIN)、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危型HPV感染常引起下生殖道湿疣等良性病变包括CINⅠ的发生。女性生殖道HPV感染多见于生育期妇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武汉市农村妇女HPV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中的感染分布情况及HPV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在2011年武汉市20万农村妇女宫颈癌初筛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1955例,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法对宫颈刷片进行HPV分型测定,分析HPV在宫颈炎、CIN、宫颈癌中的感染情况。结果:1955例宫颈刷片标本中发现HPV感染1115例,感染率为57.03%。HPV在不同宫颈疾病中的感染率不同,HPV在宫颈炎中的感染率为40.72%,CIN中为89.64%,宫颈癌中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感染患者中,单纯高危型及单纯低危型HPV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92.74%、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55例患者中HPV 16型感染率最高(18.16%),其次是HPV 58型(13.35%)、HPV52型(11.00%)、HPV 33型(5.68%)。1955例患者中单一亚型感染率为41.43%,双重及多重感染率为15.60%。不同初婚年龄、临床症状、宫颈癌家族史及是否熬夜等患者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市农村妇女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CIN发生的必要因素。初婚年龄较早、有宫颈癌家族史、经常熬夜等为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乳头瘤病毒(HPV)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在浸润性宫颈癌(ICC)中的表达,旨在提高宫颈癌及癌变前的诊断率。方法:将207例患者分为5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41例CINⅡ组38例;CINⅢ组35例;浸润性宫颈癌(ICC)组4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HC)方法检测其HPV表达。结果:HPV总检阳性出率为44.9%,在慢性宫颈炎(对照组)、CINⅠ~CINⅢ组以及ICC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刖为22.0%、36.6%、50.0%、57.1%和65.1%。HPV感染与CIN及ICC关系密切;慢性宫颈炎、CINⅠ~Ⅱ组HPV显著低于CINⅢ和ICC,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检测高危HPV是早期诊断CINⅢ及ICC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在宫颈癌及癌变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分子RNA-218(miR-218)下调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其中CINⅠ22例(28.2%),CINⅡ27例(34.6%),CINⅢ29例(37.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218的表达,GenoArray测试工具包检测组织标本中HPV的表达。结果:miR-218在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的含量低于低危型HPV感染者,CINⅡ、Ⅲ患者miR-218含量比CINⅠ患者低。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miR-218表达降低,提示miR-218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许多研究已充分证明其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1]。由于从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的进程长达10-20年,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IN2)及更严重病变是发展为宫颈癌所经历的癌前阶段。出于伦理,目前已经上市的预防HPV感染的宫颈癌疫苗(二价和四价HPV疫苗),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率及其基因型的分布。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239例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并进行分型。先用PGMY09/11共同引物扩增生殖道粘膜型HPV L1区的高度保守区,然后联合使用RsaⅠ、MseⅠ、PstⅠ和HaeⅢ4个限制性内切酶对阳性PCR产物进行酶切,利用不同的酶切片段鉴定HPV的基因型。结果:在239例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共检出205例(85·8%)HPV感染,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INⅡ~Ⅲ)和宫颈癌中HPV感染率分别是66·7%,89·9%和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中共检出22型HPV,其中主要基因型及其感染率分别是HPV16(45·6%)、58(12·1%)和52(6·3%)。结论: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中HPV感染的基因型至少可达22型,其中以HPV16、58和52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肾移植术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女性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率与同期我院妇科女性患者的对比,探讨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对女性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率的影响,为肾移植术后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肾移植术的女性患者中,无其他器官移植,移植前无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患者86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我院妇科同期未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发病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率、CINⅢ及宫颈癌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研究组中高危型HPV感染、CINⅢ及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不会使患者HPV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提前,但可能导致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端粒酶的活化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宫颈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以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的表达,并以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hTERT无表达,HPV16、18阳性率5.6%(1/18);CIN中hTERT阳性率50%(26/52),HPV16、18阳性率51.9%(27/52),CIN组与对照组比,两者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hTERT阳性率87.0%(60/69),HPV阳性率84.1%(58/69),宫颈癌组与CIN和对照组比,两者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hTERT与宫颈癌分期、组织来源、细胞分化及有无淋巴转移等均无关.无论是CIN还是宫颈癌,hTERT阳性者HPV16、18感染率均明显高于hTERT阴性者,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的活化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不论是CIN还是宫颈癌阶段端粒酶表达率的高低均与HPV感染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HPV16、18可能是端粒酶活化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PV亚型在宫颈疾病谱中,即从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和CINⅢ)到宫颈癌连续发展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妇科因宫颈疾病就诊的189例患者HPV亚型检测的结果。结果:HPV总感染率56.1%(106/189),复合感染率22.6%(24/106)。正常者HPV感染率19.1%(12/63),检测到的HPV亚型主要是HPV52,58,53,16和33。CINⅠ者HPV感染率57.9%(22/38),最常见的HPV亚型是HPV52,其次是HPV58,16,33和18。CINⅡ者HPV感染率70.5%(31/44),HPV52,16,58,33和18等亚型最常见。CINⅢ者HPV感染率89.3%(25/28),HPV亚型以HPV16,52,58,31,33为主。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100%(16/16),HPV16检测率最高,其次是HPV18,52,58和33。结论:宫颈疾病谱中最常见的高危型HPV亚型是HPV16。不同宫颈病变中HPV亚型感染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其潜在转归能力,同时提示临床医师应关注宫颈疾病患者高危HPV亚型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2 3例、CINⅡ~Ⅲ级2 2例及宫颈癌31例,另取10例正常宫颈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 vivin的表达;以touch down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HPV16 ,18,31,33,5 8等)的感染率。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宫颈癌,Survivin及高危型HPV表达均逐渐增强(P <0 .0 5 )。②低分化宫颈癌Surviv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宫颈癌(P <0 .0 5 ) ,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 >0 .0 5 )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 .0 5 )。③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 <0 .0 5 )。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CIN的发病趋势。方法:对2000~2001年及2004~2005年我院1134例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HPV检测结果及患者年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2000~2001年比较,2004~2005年宫颈癌的发生率下降;CINⅡ~Ⅲ的发生率,尤其是≤35岁的CINⅡ~Ⅲ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P<0.01);宫颈癌、CINⅡ~Ⅲ的平均发病年龄均下降(P<0.05);HPV感染发生率升高(P<0.01);宫颈癌、CIN患者中HPV感染平均年龄下降(P<0.05),≤35岁的宫颈癌、CIN患者HPV感染发生率高于>35岁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CINⅡ~Ⅲ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且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PCR-寡核苷酸流芯片用于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PCR-寡核苷酸微流芯片检测方法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研究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HPV感染型别的关系.方法利用简并引物对所有HPV L1保守区进行扩增,再通过寡核苷酸微流芯片上特异性探针对CIN进行HPV分型.结果41例CIN病人中22例(54%)HPV检测为阳性,低级CIN1组高危HPV感染仅16%,CIN2组高危HPV型感染50%,高级CIN3组高危HPV型感染75%;与DNA测序方法比较PCR-寡核苷酸微流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结论随着CIN级别的升高,高危HPV型感染比例增加,寡核苷酸微流芯片检测能区分多种HPV型别,可用于临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HPV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V核酸扩增分型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宫颈癌、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45例宫颈CIN Ⅰ维吾尔族患者和40例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HPV分型和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CD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统计分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98例无锡市锡山区9个乡镇筛查出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统计分析本地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危型HPV亚型分布情况。结果 298例宫颈癌及宫颈病变中有220例单一型高危型HPV感染,其中前三位亚型感染为16型、58型,52型和33型并列第三,18型排名第六位,无59型感染。CINⅠ级病变中最多感染为四重感染,CINⅡ级病变最多为三重感染,CINⅢ及宫颈癌均最多为双重感染,且各仅有1例。结论 不同级别宫颈病变均以单一型感染为主,且随着病变的程度加重,单一型感染呈上升趋势;多重感染并不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高危型HPV感染的数量无关。  相似文献   

15.
黄鹤  刘继红  李玉洁  张昌卿  曾敬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1):847-850,F0003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发生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 ine triad,FHIT)基因表达异常的作用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7例宫颈癌、42例CINⅢ和3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的FHIT的表达。用PCR法检测宫颈癌石蜡组织中的HPV DNA,并用直接测序法或反向核酸杂交法对HPV分型。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下调率为8.6%,CINⅢ组为28.57%,宫颈癌组为4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FHIT蛋白表达下调率虽比宫颈癌组为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6)。67例宫颈癌病例中,高危型HPV感染阳性者的FHIT表达下降或缺失占55.32%,明显高于无高危型HPV感染者(20%)(P<0.05)。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FHIT蛋白表达均无明显相关(P>0.05)。FHIT表达下调或缺失31例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1%,FHIT正常表达36例的5年生存率为79.3%(P>0.05)。结论:FHIT在宫颈癌及CINⅢ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可能与HPV感染协同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而FHIT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有待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CIN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水平的过程。大量研究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CIN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测序技术的进步,阴道微生物与HPV在CIN和宫颈癌的协同作用逐渐被认识。而寻找和探索对CIN进展有判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预警CIN的进展已经成为目前宫颈病变研究的一大热点。综述与CIN进展有关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标志物等,以期预警CIN的进展,正确分流及规范管理CIN。  相似文献   

17.
p16基因是一种多肿瘤抑制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p16基因失活导致肿瘤的发生,其失活机制主要为甲基化、缺失及突变.宫颈癌是妇女常见肿瘤之一,发生机制尚不清楚.p16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诊断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p16基因的失活及P16的表达很复杂,p16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有研究发现p16基因在宫颈癌发展中主要的失活形式是启动子甲基化,失活率随病情恶化而增加;而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宫颈癌和CIN中,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是罕见事件,表现为过表达,几乎所有HPV阳性宫颈癌中p16表达阳性.为此对p16基因与宫颈癌、CI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生物状态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扩增与子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别检测114例宫颈石蜡包埋组织HPV生物状态及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结果:在非CIN、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宫颈组织标本中hTERC基因表达率分别为2.78%、10.00%、50.00%、78.37%和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01)。随着病变程度升高,HPV整合发生率逐渐升高(0.0%、10.00%、18.75%、72.97%、80.00%)。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HPV整合率有显著差异(χ2=52.49,P<0.001)。其中,非CIN组与CINⅢ、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NⅠ与CINⅢ、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NⅡ与CINⅢ、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V DNA整合情况和hTERC基因扩增情况一致,用两种方法预测宫颈癌的效果一致。结论:HPV生物状态和TERC基因扩增与子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HPV感染与HPV整合、端粒酶激活有时序性差异,但HPV整合和hTERC基因扩增的时序性和关联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简称CINⅡ+)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宫颈癌及CINⅡ+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时经阴道镜下活检发现的88例VaIN患者(VaINⅠ55例,VaINⅡ23例,VaINⅢ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82例(93.18%)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VaINⅠ的中位年龄(47.23岁)低于VaINⅡ+(50.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INⅡ+和宫颈癌术后发生VaIN的平均时间为22.01±4.13月,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发现VaIN的比率(65.90%)高于2年及以上(3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T、HPV及两者联合筛查VaIN的敏感性分别为44.57%、69.3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感染:61例HPV感染的VaIN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58例(95.08%)。发生VaIN时HPV感染亚型与既往CINⅡ+或宫颈癌时HPV感染亚型相同的VaINⅡ+所占比例(56.00%)多于VaINⅠ(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共失访8例(9.09%)。50例VaINⅠ患者均未治疗,随访24例(48.00%)患者转为正常,23例(46.00%)患者为持续VaINⅠ状态,3例(6.00%)进展为VaINⅡ。未行治疗的VaINⅡ患者7例,规律随访6例,无一例进展;经手术治疗的VaINⅡ+患者24例,无一例进展为阴道癌。1例持续的阴道或外阴上皮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共行4次手术治疗。结论:VaIN多无临床症状,易漏诊;随年龄的增加,VaIN的级别较高。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应密切监控VaIN的发生。HPV和TCT联合筛查能提高对VaIN的诊断。检测特定类型的HPV感染对于识别VaIN风险有一定重要性。VaINⅠ采用观察治疗可行,VaIN病变均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与HPV感染的关系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68例原发性宫颈癌,67例CIN及29例慢性宫颈炎症石蜡包埋组织中TSLC1基因甲基化状态。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感染状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45例异常甲基化(66.2%),其中鳞癌67.8%(40/59),腺癌55.5%(5/9);6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29例可见异常甲基化(43.3%);29例慢性炎症组织中2例甲基化(6.9%);将鳞癌、腺癌、CIN与慢性炎症比较,鳞癌与CIN比较,CINⅡ~Ⅲ与CINⅠ比较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CIN比较,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宫颈癌组51.5%(35/68),CINⅠ23.1%(6/26),CINⅡ~Ⅲ41.5%(17/41),慢性炎症组17.2%(5/29);TSLC1甲基化与HPV感染相关性比较,CI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导致TSLC1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它与HPV之间的关系提示TSLC1基因可能是宫颈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