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简论兼象脉     
杨容青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44-2045
中医脉诊,一般把病理脉分为28种.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脉象特征,都有其所主之病.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临床所见脉象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病脉多是几脉相合并见的“兼象脉”.因此,深入探析“兼象脉”的兼合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是加深中医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脉诊     
脉诊是通过切摸寸口脉象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属中医“四诊”之一。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包括动脉搏动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  相似文献   

4.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然知常方能达变,诊脉之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知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机、病位,而且还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脉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绪良 《光明中医》2006,21(12):17-17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脉诊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8.
简论兼象脉     
杨容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44-2045
中医脉诊,一般把病理脉分为28种.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脉象特征,都有其所主之病.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临床所见脉象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病脉多是几脉相合并见的"兼象脉".因此,深入探析"兼象脉"的兼合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是加深中医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唐农 《广西中医药》1996,19(3):39-40
从脉象主病的复杂性论虚实脉在脉诊中的纲领作用唐农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历来为医家所重视。但是,脉象名目众多,主病较为复杂,学习者往往不得要领,难于把握。脉象主病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同一...  相似文献   

10.
脉结代辨析     
何华 《光明中医》2001,16(3):1-1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诊法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斗争中 ,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所积累的“以常衡变” ,“以变识病”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是临床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脉结代之说 ,在中医书刊、病历书写和病历讨论中应用广泛。目前临床对一些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笼统地称为脉结代也比较普遍。然而 ,笔者认为 ,临床常见的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可见于促脉、结脉、代脉 ,不能笼统地称为脉结代。结脉、代脉是二种不同的脉象 ,脉结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兹将理由叙述如下。结脉 ,脉纲属迟脉类 ,脉理是阴盛而阳不和 ,邪…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重要诊断方法,对于患者的诊断具有其他三诊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医认为脉诊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功能变化,反映人体的机体形体结构及功能状态等相关信息从而直接、准确的认识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疾病状态可以反映在脉象上,同时也可从脉象变化中推测出病机的演变,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效手段。王孟英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脉诊的应用,通过对王氏医案中匡误病例的分析,探讨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的方法之一,也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动脉脉搏以探查脉象、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熟练地掌握运用脉诊,对诊断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这一诊断方法。然而,由于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脉诊研究是指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脉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医诊病非常重视脉诊 ,而各种脉象的辨别依据仅是医生的指下感觉 ,对其判断主观因素太多 ,不同脉象很难界定 ,故不同医者对同一脉象很难统一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 ,脉诊客观化逐渐成为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和促进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而脉诊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脉诊客观化的实现。1 脉象的客观化描记公元 1 2 41年 ,施发的《察病…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脉诊作为“望闻问切”四诊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法,是留学生中医教学的重点,然而因其深奥、抽象的描述方法以及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也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趣味教学,注重脉诊中的中医文化传授;形象教学,以脉象图、意象图、脉象动画等形式辅助记忆;实训教学,强化脉诊实践,实现脉诊理论向临床应用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脉诊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披着两层面纱:一是众所周知的“玄”,即深奥,它“脉理精微,其体难辨”;二是它的“神”,即灵验,它可判顺逆、决生死。只有到了现代,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对中医学的渗透,中医界对脉诊的客观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脉象客观描记仪器的研究、脉象机理的研究、平脉研究、病脉研究、脉象脉图与病证关系研究、三部九候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脉诊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基础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使脉诊不再那么玄奥,临床研究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脉诊的临床价值。在此,…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挥,使脉象成为辨病、辨证、指导治疗和判断病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邓慧英  张大祥 《河南中医》1994,14(5):288-289
脉诊现代化研究成果举隅邓慧英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张大祥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30003)主题词脉诊/方法,脉象/分析,中医病机近年来,中国脉诊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仅就脉图检测技术对中医脉象的生物力学基础、脉象机理等方面的资料举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脉诊的临床功能,认为脉诊在诊治临床躯体性疾病中,可以辨识体质、致病因素、中医病机、西医疾病及对所患疾病具有预测功能.指出提高临床脉象征象的辨识水平,加强脉象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