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大批伤员.军队医院具有良好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组织纪律严明,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指挥手段先进,为实施高效快速的医学救援提供了可靠基础[1].我院作为四川省指定的四家伤员收治医院之一,分别于16日0时30分和20时30分接收两批地震伤员和家属共72人,其中伤员53人.经过近2个月的专科救治和康复治疗,截止6月11日,所有伤员全部痊愈出院.在此次伤员救治中,医院充分借鉴"5·12"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经验,做到"院前快速分诊,集中安排手术,注重专科救治,全程康复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救治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92例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转送至我院的伤员的伤情特点,总结地震伤后送伤员的救治经验. 方法 间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汶川地震伤员的一般资料、伤情、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 结果 全部伤员无院内感染,无再次截肢,无骨折相关并发症. 结论 地震后送伤员在短期内集中大量到达,后方医院有效的组织工作、接诊医师全而评估病情、制定详尽有效的救治计划、注意内科合并疾病的处理,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类救治"在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在5.12汶川地震收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情况.结果 我院地震后72小时共收治1 097例地震伤入院伤员,共开展手术169台(紧急手术39台,急诊手术29台,延期手术101台).1个月后GOS评价,治愈出院574例,好转388例,无效84例,死亡51例.结论 "分类救治"可为大量地震伤员的急救建立良好的救治体系,拓展伤员的救治空间,提高紧急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援外地震救援中流动医院危重患者救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刘庆  侯世科  郑静晨  彭碧波 《武警医学》2006,17(10):786-788
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及印尼日惹地震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展开流动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已先后救治伤员5029例,其中内科患者2450例,极大提高了灾害救援的综合救治能力。笔者拟通过对巴基斯坦地震及印尼日惹地震中流动医院救治危重患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流动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探讨野战情况下内科危重患者救治流程,为武警部队处突卫勤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雅安市人民医院是雅安市惟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雅安市及邻近地区的医疗急救和教学的中心.面对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3°)发生的7.0级地震,雅安市人民医院总结2008年汶川地震救护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救灾工作繁忙而不乱,井然有序,通过科学有序的地震伤员分诊、分流和救治流程组织,科学合理高效地救治伤员,确保了救灾工作的有序推进.笔者通过对该院"4·20"芦山地震伤救治过程中大批伤员的急救分诊、治疗与分流的组织实施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科学高效的院内分级治疗方法与措施,以提高重大灾难群体伤员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超声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地震伤员中进行介入超声的应用方法、应用范围及应用疗效.结果 医院接诊地震伤员3307例,进行超声检查和随访共1386例次,其中介入诊断或治疗共115例次(8.30%),包括挤压综合征患者浆膜腔穿刺抽液65例次,血气胸穿刺引流26例次,肢体软组织血肿穿刺引流12例次,腹腔脓肿穿刺引流12例次,均成功进行,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超声应用广泛,疗效好,安全可靠,在此次地震伤员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的合理调配对批量伤员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救治的地震伤员共400例,将医务人员合理调配前(5月12日)救治的208例作为对照组;医务人员合理调配后(5月13日)救治的192例作为研究组,分析比较医务人员调配前后地震伤员的救治效果.结果 两组间伤员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伤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凋配后,地震伤员的早期死亡率、接受救治的时间、检查的时间,危重伤员从来院到接受救治的时间等,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人员调配能提高批量伤员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先后救治了49批208例烧伤伤员。总结平时批量烧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经验,提出"三通、二库、一床"在战时大批量烧伤伤员救治中的重要意义,对建立战时相关救治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的速度是关键,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灾害救治的前提;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军事化救援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后方医院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行动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包括对地震灾区伤员的医疗救助、重建灾区医疗单位救治能力和补充医疗人员.后方医院应当在震后迅速采取行动,派出医疗分队前伸到灾区参与前线的医疗救助,快速建立区域性地震伤员救治网络,启动院内救治系统,积极收治伤员.在救命治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伤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早期救治. 方法 收集四川省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8年5月12-30日收治的1 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和早期救治.结果 1 420例伤员中,共有1 821处损伤.其中单个部位伤1 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2 d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 h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 结论 在灾难救援中,救治速度是关键,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2 d;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瓦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颅脑损伤伤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德阳市灾区颅脑损伤伤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救治特点,为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对685例地震颅脑损伤伤员的年龄分布,颅脑损伤类型、受伤部位及救治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大批地震伤员中,颅脑损伤伤员数量位居第二,主要是轻型和中型颅脑损伤.受伤人群主要为青壮年.以头皮裂伤最多见,其次为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头皮裂伤没有明显的部位分布特征,而颅骨凹陷性骨折和硬膜外血肿则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颅骨凹陷性骨折多发生于额和枕部,硬膜外血肿主要见于额颞部.大部分颅脑损伤伤员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以合并四肢骨折及骨盆骨折最多见. 结论 地震中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才能减轻伤情和减少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强化院前救治中呼吸道的管理,减少窒息的发生,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戎正  韩宇平  吴凡  王亮 《西南军医》2009,11(5):948-949
“5.12”汶川大地震期间,作为震区最大的军队综合性医院,我院集中收治了大批重症伤员。 在地震发生后7分钟便收治了第一名伤员,震后当天收治伤员451名,截至2008年7月8日,医院接诊伤员2963人次,收治人院1220人,收治被掩埋100小时以上危重伤员5人,重症伤员186人。做到了第一时间抢救伤病员、派出我军第一支医疗队,救治伤病员人数第一、收治重症伤病员第一。充分体现了高质量的救治水平。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颅脑损伤的时空特点及救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大地震颅脑外伤的时空特点、临床特点,探讨救治时机、治疗方式选择. 方法 对我科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中92例颅脑外伤伤员诊治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收治地震颅脑伤伤员92例,全部来源于成都西北部平原地区.其中震后早期12 h内收治76例.开展手术10例,死亡3例. 结论 在汶川大批地震伤员早期颅脑外伤所占比例大,病情变化快.就诊伤员均来源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入院后早期开展急救手术治疗对提高地震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炳南  程正祥  王柯 《人民军医》2012,(12):1184-118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震后我院迅速抽组方舱医院奔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截至2010年6月10日,共接诊地震伤员453例,救治377例,手术227例,抢救危重伤员65例,创造了方舱医院收治的多项纪录。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826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为类似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收集录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德阳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伤情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符合要求的伤员826例,其中男410例,女416例;年龄1~102岁,平均45.8岁.其中31~60岁伤员占总数的50.2%.有职业记录的477例中,农民占43.8%(209/477),工人占15.7%(75/477),在校学生占14.1%(67/477).钝器伤(53.2%)、挤压/掩埋(22.5%)和跌倒/坠落(15.0%)为前3位致伤原因.德阳市两家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地震后4 d内,占92.1%;华西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9 d(81.7%).骨科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9.2%.伤员的AIS主要集中在1~3分的区域.严重多发伤(ISS>16分)发生率为8.2%.入院后接受内固定术120例(34.1%),清创缝合术103例(29.3%)及外固定术55例(15.6%).肢体离断术22例(6.3%),颅内手术仅2例(0.6%).结论 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是主要致伤机制,伤员以骨伤较多.损伤多在AIS 1~3分范围,严重多发伤较少.伤员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普遍较晚,伤员后送分流较迟,提示对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