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ESD治疗的44例患者45处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45处病变均于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病变ESD治疗.45处病变分别位于球部22处(48.9%),降部17处(37.8%),球降交界部位6处(13.3%).病灶平均直径12.4...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8岁。因剑突下腹痛伴酒后加重3个月而行胃镜检查,发现在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管口一半环形条带状黏膜微隆起病变,表面见不规则糜烂,质地软,胃窦壁扩张及蠕动良好(图1)。局部多块活检病理显示为锯齿状腺瘤样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近年来,我们对胃窦黏膜下肿物进行了ESD治疗,现将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异位胰腺组织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及早期胃癌(EGC)术后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总结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镜中心行ESD且术后病理诊断为HGIN及EGC的444例患者(451处病变)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 ESD术后共随访410例患者,随访期间13例患者(13处病变)复发,复发率为3.2%,平均复发时间(17.6±9.6)个月(6~38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病变直径>4.0 cm(P=0.012,OR=10.855,95%CI:1.673~70.442)是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随着病变范围增大,ESD术后复发率增加,对于病变较大的患者应加强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6岁。因反复上腹部胀闷不适2个月前来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尤以饮酒后加重,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未引起重视,未行治疗。但近1个月来患者自觉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双腔内镜圈套法、透明帽吸引法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治疗用具的开发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使得更多的早期胃癌病灶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其他术式已较少采用。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本文就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适应证、改良的十二指肠ESD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丽黎  陈世耀 《胃肠病学》2008,13(8):495-49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病灶、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等优点,为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ESD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中所需的特殊器械、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操作体会,阐述了ESD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EGC)的检出率也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切除率高、病理诊断准确、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为EGC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文就ESD治疗EG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ESD治疗EG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手术期处理、疗效、并发症以及ESD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广基底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月我院应用电子食管胃镜发现的直径≥2.0 cm胃食管广基病变(息肉、癌前病变、早期局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超声内镜检查位于黏膜肌层以下(包括黏膜肌层)的病灶纳入选择,并行ESD治疗.结果 本组研究共64例患者,54例病灶位于胃内,10例病灶位于食管内,所有病变经ESD完整剥离,术后经病理证实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胃组:5例(9.26%)发生术中少量渗血,出血量2~10ml,予以电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1例(1.85%)患者术后8小时出现呕血,鲜红色,Hb从132g/L降至100 g/L,急诊胃镜止血成功.食管:病灶内均未见出血、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随访58例,术后l,3,6个月复查胃镜,创面愈合良好,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广基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遭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的治疗。现回顾分析我院一年多来采用ESD治疗的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件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早期胃癌患者共21处病灶进行ESD治疗,观察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21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0.5%(19/21).平均手术时间50.4 min.急性少量出血率4.8%(1/21),术后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术后延迟出血.2个月时复查胃镜,溃疡愈合率100%.平均随访9.2个月(8~12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町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病灶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ESD组和外科手术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SD组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缩短(89.3vs 215.4 min,P<0.05),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5 vs 22.5 d,P<0.05),平均医疗费用减少(1.79 vs 5.93万元,P<0.05)。ESD组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1例,感染1例(肺部感染),狭窄1例,出血1例,总发生率10.0%(4/40);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7例,感染5例(肺部感染1例,创口感染4例),狭窄2例,出血6例,总发生率50.0%(20/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SD组。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疗效确切,而且具有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食管浅表病变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早期治疗的非经胸化极大地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求,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正是内镜医师对这种追求的现实体现。本文就本院的食管病变ESD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