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镜下射频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黏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该病变常位于食管上段和近食管上段括约肌水平,常单发,也可双发、多发,直径大多为0.2~0.5 cm不等.胃黏膜异位经常在对其他上消化道疾病例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通常认为胃黏膜异位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病变,但国外报道胃黏膜异位也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溃疡穿孔、并发巨大息肉和食管癌等,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1-3].  相似文献   

2.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因其位于颈段食管,在胃镜检查时常被漏诊或误诊。自2006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们在10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39例该病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进行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是胚胎发育时期鳞状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状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残余病变.发病率0.1%-10%,患者多无临床症状,但也可以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或疼痛、咽部不适等症状,可导致溃疡、穿孔、瘘管、狭窄等并发症.诊断依赖内镜和活检.处理包括随访、对症、内镜下黏膜切除、局段食管切除等.我们就该病变相关研究资料作一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4.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在临床工作特别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且好发部位靠近食管入口处,因此常常被医患所忽视。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HGMUE与咽喉反流症状相关,并因此开始对HGMUE加以关注,但是关于其临床症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存争议。针对HGMUE临床症状的研究能够明确该病变与咽喉反流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GMUE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刘军浩 《胃肠病学》2012,17(8):488-490
Barrett食管(BE)为公认的食管癌前病变,有发展成为食管腺癌的风险。内镜治疗是目前临床上BE的主要治疗手段。目的:探讨内镜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短段BE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于2010年6月一2011年12月在嵊泗县人民医院接受内镜30WAPC治疗辅以雷贝拉唑口服维持的短段BE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例短段BE患者纳入研究,11例完成内镜随访。9例患者首次APC治疗即完全清除病灶,2例患者接受2次APC治疗,按意向治疗分析总有效率为9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灶完全清除后6个月、12个月内镜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对清除短段BE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套管辅助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并伴有局部症状的患者53例进行内镜治疗,将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患者食管内,将内镜退至外套管内,边退外套管边观察,见外套管头部刚好退至病变部位口侧,固定外套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53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切除者45例,2次切除者5例,3次切除者3例。平均每例所需时间为6.5min(4.5~7.5min),内镜下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3个月随访时43例症状消失,占81.1%:6个月随访时45例症状消失,占85%。内镜及活检病理均未见复发。无食管狭窄、穿孔及心肺意外等并发症。结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合并局部症状者,采用外套管辅助固定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具有手术简便、仓Ⅱ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对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5例BE患者进行60WAPC治疗,术后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3.2个月。12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3例需2次治疗,平均烧灼次数为1.2次。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7例为胸骨后疼痛,1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未予手术治疗,半年后逐步缓解。1例在BE完全消除后6个月再现肠上皮化生,该例患者再次予以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AP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黏膜白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2011年11月,采用内镜下APC治疗137例胃黏膜白斑患者,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37例患者中,黏膜白斑病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67例(48.91%),伴轻度异型增生27例(19.71%),浅表性胃炎的43例(31.39%),治疗3月后复查胃镜示黏膜白斑病灶均消失,原黏膜白斑处病检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消失65例(97.01%),异型增生消失23例(85.19%),浅表性胃炎消失40例(93.02%):原黏膜白斑处病检示萎缩性炎症伴肠化3例(4.48%),萎缩性炎症伴异型增生4例(14.81%),浅表性炎症3例(6.98%),治疗有效率92.70%,所有病例治疗中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2年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黏膜白斑,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本院1991年8月至1996年8月收治经胃镜诊断且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异位胃黏膜溃疡伴狭窄2例,笔者查阅并复习近15年的国内外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应用改良透明帽治疗食管狭窄处异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58例内镜下应用改良透明帽治疗食管狭窄处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异物的类别、滞留部位、内镜下治疗状况、治疗时机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透明帽的应用价值.结果 58例中,54例食管狭窄处有异物的患者得到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3.1%;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2% (3/58),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内镜下用改良透明帽取出食管狭窄处异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增强放大内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6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45 W流量1.5 L/min的APC治疗,术后予以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并于术后第6、12个月进行增强放大内镜随访.结果 56例BE经APC治疗均完全消除BE上皮.治疗次数共72次,平均每例1.3次,1次42例(75%),2次12例(21.4%),3次2例(3.6 %).56例患者中51例进行了临床随访,48例完成2次随访,3例完成1次随访.51例随访中4例复发(7.8%),且均为LSBE,12个月随访治疗总有效率94.1%.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d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13.
胃黏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尤以食管上段多见.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由鳞状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状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残余病变,发生率为0.1%~10%.患者多无临床症状,也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咽部不适等.本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发现的78例该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非镇静状态下透明帽辅助治疗与常规内镜治疗前、治疗中2 min时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作呕反应程度,治疗完成时间,食管黏膜损伤情况和视野清晰度,以评价内镜头端透明帽辅助食管上段异物取出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透明帽辅助治疗组(72例)和常规内镜治疗组(72例);分别监测患者检查前、检查中2 min时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作呕反应程度,治疗完成时间,食管黏膜损伤情况和视野清晰度。结果透明帽辅助治疗组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与常规内镜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帽辅助治疗组的视野清晰度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治疗组(P<0.01);透明帽辅助治疗组的治疗完成时间、作呕反应、黏膜损伤率均低于常规内镜治疗组(P<0.05)。结论内镜头端透明帽辅助食管上段异物治疗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1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少见。本文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2000~2002年6000余例内镜检查中发现的19例患者的临床、内镜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普通胃肠镜检查中常发现直径较小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并且通常采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切除术(CER)或内镜下套扎术(EBL)切除肿物.本研究旨在评估CER和EBL治疗直径≤10 mm的胃SMT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小SMT患者227例,其中100例接受CER,127例接受EBL,比较两组手术时长、住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染色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经放大染色内镜观察并经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28例患者,行氩气凝固治疗48次,分别于术后半年、1年、2年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及病理复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治疗并全部清除病灶,治疗总有效率100%;4例术后出现胸痛,经加强抑酸治疗后缓解;半年后复查未见复发,1年后复查有2例复发,2年后复查有4例复发,总复发率21.4%。结论:氩气凝固治疗术能有效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8.
异物的摄入和食物团块的嵌塞是急诊消化内镜的常见原因,仅次于消化道出血。尽管大部分上消化道异物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事件或死亡,但在美国每年仍有约1500例患者死于该类事件。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尖锐异物的处理一直都是临床上的难题,特别是位于食管上段者,由于此处内镜视野不清,患者反应大,因此操作上存在食管穿孔的风险,患者往往需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食管异位胃黏膜2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表现为颈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故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食管异位胃黏膜病例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道近两年我们胃镜检查时遇到的23例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将胃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76例Barrett食管(B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治疗组40例在胃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术后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对于一次治疗不能清除病灶的患者,4周后进行第二次清除,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胃镜下BE长度和范围未见明显改变;至随访结束前,治疗组镜下保持完全清除的BE食管患者占APC治疗的72.5%,治疗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例出现胸骨后不适,3例出现胸骨后疼痛,3例出现黏膜下气肿,2例出现低热。结论 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安全有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