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指由平原快速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高海拔地区)时,因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低气压和缺氧是引发AMS的最主要或最关键的因素,缺氧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VEGF在AMS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迄今有关VEGF与AM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MS发病后体内VEGF的变化观察,而有关AMS患者在平原状态下体内VEGF的研究尚不多,为探索VEGF在AMS患者发病前后的动态变化,本文通过对汉族急进高原人群中AMS患者及耐受者分别在平原及高原状态下血浆VEGF浓度的动态观察,以探索VEGF与AMS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在高原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ACC和低氧适应者血浆VEGF水平 ;结果 :HACC组较平原适应组VEGF水平升高 ,HACC组血浆VEGF为 44 .1 0 pg/ml± 2 7.95 8pg/ml,高原适应组为 2 5 .5 pg/ml± 2 .1 73 pg/ml(P <0 .0 5 ) ;结论 :VEGF水平升高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细胞增多有关 ,防止血管内皮损伤可减少HA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2006—2007年两次进入高原某地进行军事演练,伴随卫勤保障任务,通过在平原集结时之前,进行身体调整,加大训练强度,进入高原后,延长休整天数,进行心理干预,开展AMS知识的宣传教育,采用问卷、卫生队、卫生室进行病员登统计、个别问诊、检查的方法,了解部队进入高原后AMS的发病情况。结果2006年9—10月份与2007年9—10月份两次进入高原人员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病率由21.6%下降为13.4%及住院率0.72%下降为0.48%,2007年9—10月份与2006年9—10月份重度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发病率都有所减低。结论在常规的卫勤保障基础上,应调整进入高原的休整期,一般7d左右为宜,加强高原卫生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官兵们对低氧危害性和机体代偿能力的认识,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AMS的发病率和住院率,有效地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群急进高原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急性高原病(AMS)的关系.方法 在平原地区招募32名受试者,以汽车方式急进高原(海拔3900m).进入高原第5天根据路易斯湖量表评分,将受试者分为AMS+组(n=14)和AMS-组(n=18).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上述指标与AMS的关系.结果 急进高原后第5天时32名受试者中AMS的发生率为43.8%.与平原相比,受试者急进高原后血清NO、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ET-1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AMS-人群比较,AMS+人群NO、VEGF和VE-cadherin、SOD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ET-1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高原暴露第5天人群血清NO、VEGF、VE-cadherin、SOD水平与AMS呈显著负相关,ET-1水平与AM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急进高海拔环境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为AMS的预警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断缺氧习服对在鼠血浆、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高原水肿发病及高原习服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3组间断缺氧习服组(IHa、b、c)。急性缺氧组直接在低压舱中模拟海拔8000m缺氧4h,间断缺氧习服组分别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时间进行间断缺氧习服,每天4h,间断缺氧习服后的大鼠再进行急性缺氧(低压舱中模拟8000m,4h)。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血浆VEGF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VEGF表达。结果 缺氧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急性缺氧组升高明显(P<0.01);急性缺氧组肺组织有液体渗出及微血管内血球淤积现象;间断缺习服大鼠血浆及肺组织VEGF升高幅度较急性缺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随间断缺氧习服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呈下降趋势,肺组织液体渗出明显好转。结论 极度缺氧导致VEGF显著升高可能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重要原因;VEGF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病及高原习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中、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7例食管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水平,并对其变化与临床分期和患者放疗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中、后血清VEGF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5,P<0.01);放疗后较放疗前VEGF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2,P<0.01)。T3、T4患者的平均VEG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0,P<0.01)。N1、N2组患者的平均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64,P<0.01)。可评价疗效的62例患者中,有21例放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放疗前升高,有41例较放疗前降低,升高组的放疗有效率为61.90%,降低组的放疗有效率为9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50例CR+PR患者放疗后及放疗中的血清VEGF水平均比放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8,P<0.01)。结论 监测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变化可判断患者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对临床预测放射治疗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高海拔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65例对照患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比较高原地区不同临床症状、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差异。结果:高海拔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痛经症状明显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尤其(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参与了高海拔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高海拔地区通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拮抗治疗可能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ascular enclothelialgrowth factor)1989年首先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培养液中被分离纯化。它被认为是一种肝素结合分子,能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强烈刺激等增殖,促进血管形成。VEGF是一种分子量为46kd的分泌物糖蛋白。由两个分子量各为23kd的不同于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并在其NH_2端有一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即N端含有26个疏水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其第一位氨基酸是丙氨酸C端富含碱性氨基酸。VEGF基因全长14kd,包含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其中外显子6和7在成熟的mRNA中既可存在也可丢失。由于VEGF的mRNA的剪接方式不同,存在四种VEGF变异体。根据变异体氨基酸的长短分别命名为:VEGF206、VEGF189、VEGF165、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采用ELISA方法研究AML病人血浆中VEGF的表达。结果难治性和非难治性AML病人血浆中VEGF浓度分别为 5 5 8.90pg/ml和 392 .5 4 pg/ml,均高于正常人 (5 7 2 7pg/ml)和AML骨髓移植后病人(77 31pg/ml) ,除正常人与AML骨髓移植后病人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 ,其他两者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8例持续完全缓解中位时间 6个月的AML病人血浆VEGF浓度 (196 14pg/ml)低于非难治性、难治性AML(P值均 <0 0 1) ,而高于AML骨髓移植后病人及正常人血浆中VEGF浓度 (P值均 <0 0 5 )。提示AML病人血浆VEGF水平明显增高 ,在AML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且可能成为判断AML病人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原低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进驻不同海拔高度居住不同时间的健康青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 对从平原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天及半年的40名某部官兵,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其血清VEGF的含量,并与2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进驻高原低氧环境,被试者VEGF含量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或P〈0.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非常显著,随居住高原时间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暴露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将大鼠暴露于高原不同海拔下,应用RT-PCR测定脑组织内VEGFmRNA转录水平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脑内VEGF蛋白含量,应用比色法测定伊文思蓝(EB)的透过率以确定BBB通透性的变化,脑湿干比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百分率。结果:高原暴露下,大鼠脑内VEGF和VEGFmRNA的表达随着海拔增高而增高,随着时间延长而增高,以暴露于5 000 m的特高海拔区第9天增高最明显。与此同时,脑内EB含量和脑内含水量增高。脑内VEGF活性与脑内EB含量和脑含水量之间明显相关。结论:VEGF是高原环境下BBB通透性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及群体影响因素。方法:用流行病学调查对3年期间8个施工单位27606人次,累积229例发病者进行统计,并将群体基础预防优良者8176人(A组)和预防不良者19430人(B组),海拔~3600m、~4600m、~5072m进行比较。结果:患病率(%):总人群0.83,其中高原肺水肿0.50,高原脑水肿0.28,两者并存者0.05,且在B组高于A组和随海拔梯度上升总患病率上升。A组0.32,B组1.04(χ^2=36.95.P〈0.001);三个海拔人群依次为0.00,0.68及1.34(χ^2=21.90,P〈0.001);个群最高4.82(首年)和2.26(次年),且均发生在最高海拔区。结论: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仍不容乐观,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和群体基础预防水平;加强劳动保护、卫勤保障、习服性登高及社会-心理适应促进可大幅度降低群体患病率.且是当前高原医学和社会支持需要解决的首要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制作兔左桡骨中段骨折模型,给实验组动物在3周内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400ng腹腔注射,每3天1次),分别于伤后1、3、5、8周摄骨折部位X线片,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伤后初期骨细胞坏死增多,虽然伤后72h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但1-5周骨折端均有灶性坏死出现,3周时骨折部位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电镜下发现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细胞器存在变性,伤后第8周骨折端以纤维组织连接为主。X线片上见骨不连样改变。提示骨折端VEGF表达障碍可能是导致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乙型肝炎(HB)肝血管增生及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从人肝组织提取VEGF总RNA,经RT-PCR扩增取得VEGF mRNA基因探针,对160例HB肝组织(HB组)及10例正常肝组织(对照组)的VEGF mRNA作了定位观察,同时对VEGF表达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原位杂交显示,对照组VEGF mRNA阴性.HB组VEGF mRNA定位于肝窦、狄氏腔及扩张的肝窦周围肝细胞胞质;而VEGF则有胞质、膜窦、窦内皮3种形态,其表达强度、分布范围与HB分级分期、肝血管炎症、破坏、阻塞、增生及纤维化呈同步关系,不同肝病变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肝组织VEGF表达增强可促进肝血管生成及肝窦毛细血管化.  相似文献   

15.
在脑内,许多细胞成分均可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等,缺血缺氧可诱导其表达增高。VEGF是一种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的重要细胞因子,病理情况下与组织水肿的形成有关。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高原缺氧模型,观察其脑水肿的发生与VEGF表达的关系,以阐明VEGF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作者选取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重(150~200)g;月龄(1.5~2)个月,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及高原组,每组15只。建立大鼠模拟高原模型,应用脑干湿重比率法定量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水淹溺型急性肺损伤(SWD ALI)后血清及组织血管内皮乍长因子(VEGF)及其可溶性受-1(sVEGFR-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8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制作SWD-ALI模型),分别用于3h和6h时间点(每组7只)的观察.分别检测各组动物的肺微血管通透指数、肺湿/干重比和肺组织病理学评分;ELISA法榆测血清、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的VEGF及sVEGFR-1表达,RT PCR法检测肺组织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在肺组织的分布.结果 海水淹溺后,肺组织湿/干重比、肺微血管通透指数均增高,肺组织病理损伤重,6h时点肺组织湿/干重比略低于3h.而肺组织病理学积分仍高于3h.血清中VEGF和sVEGFR-1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与损伤时间(r=0.837,r=0.761,P<0.01)和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796,r=0.839,P<0.01).VEGF和sVEFR-1在肺组织及BALF中的表达均明显减低,两者mRNA的表达也明显减低,6h时有所回升.免疫组化提示VEGF在对照组大量表达,分布均匀,淹溺后表达明显减少,分布不均.结论 SWD-ALI时,VEGF和sVEGFR-1表达异常,两者变化规律一致,其水平与肺损伤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无论空运还是陆路运输进入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报道都较多,发病率比较明确。高原部队为执行任务经常往返于高原高、低海拔之间,其发病情况调查报道很少,发病率尚不明确,是目前高原部队做好后勤保障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96年10月间对驻高原部队(海拔3658m)进入更高海拔(4500m)短期训练人员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观察健康青年男性从平原到不同高海拔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压变化,旨在探讨动脉血压变化与不同海拔发生AMS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AMS诊断中的作用。作者收集世居平原(海拔500m)、急进高原(海拔3 700m)第1、3、5、7天及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海拔4 400m)第5天时人群的人口学资料,测量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等],并填写AMS流行病学观察表。另以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以路易斯湖AMS计分系统(LLS)诊断AMS。分析上述各人群进入高原后的动脉血压变化及其与AMS的关系。结果由平原急进高原(海拔3 700m)第1天SBP、DBP、MABP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其在动脉化疗栓塞 (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4 5例临床诊断为HCC的患者 ,于TACE术前、术后 1、3、7d及 1个月抽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法 )定量检测血浆中VEGF水平 ,同时对 2 0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及 17例健康人血浆中VE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HCC组血浆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 (P =0 0 0 6 )及健康对照组 (P =0 0 0 3)。血浆VEGF表达水平随HCC患者TNM分级的升高而逐步升高 (P =0 0 4 4 ) ,较高血浆VEGF表达见于肿瘤较大 (P =0 0 0 6 ) ,以及并发有门脉癌栓 (P =0 0 11)、远处转移 (P =0 0 17)或动 门脉瘘 (P =0 0 2 6 )的病人。血浆VEGF的水平与血小板水平弱相关 (r=0 312 ,P =0 0 38) ,与血清甲胎蛋白 (AFP)水平不相关 (r =0 0 6 8,P =0 6 5 8)。TACE术后 1d血浆VEGF水平明显升高 ,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其后 3、7d逐渐下降 ,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浆VEGF变化率 (术后 1个月 /术前× 10 0 % )与患者碘油积聚 (rs=0 4 94 ,P =0 0 0 1)及病灶变  相似文献   

20.
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饮用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36名受试者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天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一日2次,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液8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进入哨卡第2天、4天、6天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与评分。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和脉率。结果:进驻哨卡第2天和第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减少,而SaO2增高(P<0.05或P<0.01),进驻哨卡第2天实验组较对照组脉率降低(P<0.05)。结论:饮用富氧水有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