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目的 回顾性调查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探讨近年住院病例UC的特点.方法全国选取11个地区23家医院,调查1990-2003年期间住院符合UC诊断的3100例患者的诊断、治疗、逐年住院情况和同期内镜检出率,并粗略估计患病率.结果 近14年UC住院例数和内镜检出例数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UC粗略患病率为11.62/105.住院UC患者以轻度(35.4%)和中度(42.9%)为主.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46%)和初发型(34.6%)为主,暴发型仅占2.4%.主要症状有腹泻(75.8%)、腹痛(67.3%)、血便(63.3%)等.肠外表现(14.0%)和并发症(9.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5.0%)及病理(62.3%).UC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66.8%)和类固醇激素(42.8%)为主.仅2.1%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3.6%,手术率3%,死亡19例(0.6%).结论 UC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为主,暴发型少见.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国内轻中度患者治疗以柳氮磺胺吡啶及类固醇激素为主,手术率、死亡率及癌变率均较国外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目的:探讨我国UC的发病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78年4月~2006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确诊为UC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中位年龄为40岁,平均病程3.1年。UC患者的黏液血便发生率最高(71.3%).其次为腹泻(53.8%)和腹痛(52.3%)。病变以直乙结肠炎(29.1%)和直肠炎(21.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44.4%)和慢性复发型(36.4%)为主,其次为慢性持续型(16.4%),暴发型仅占2.8%。病情以轻度(33.6%)和中度(48.3%)为主,重度仅占18.0%。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41.5%)和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联用糖皮质激素(37.0%).单纯内科治疗的有效率为94.1%,无效7例(5.2%),死亡1例(0.7%)。结论:我国UC患者的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是以直乙结肠炎为主,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大多数轻中度UC患者以局部病变为主,且局部治疗效果较好,重度UC患者多为全结肠炎,以全身治疗为主;需行结肠切除、癌变和死亡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探讨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盛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和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UC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按Mayo UCAI标准分为活动期和缓减期,再将活动期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UC活动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缓解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活动期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活动期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不同病情程度血清中TNF-α水平比较,重度组UC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患者,而中度组患者又高于轻度组患者,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脾虚湿盛证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组血清中TNF-α含量增高与UC严重程度相平行,说明TNF-α对于判断UC患者组织炎症损伤的程度,观察病情发展及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辨证分型有关,测量血清中TNF-α水平,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上UC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根据不同病变范围选用不同剂量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口服美沙拉嗪基础上根据不同病变范围选用不同剂量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32例UC(直肠、左半结肠型)患者.[结果]32例UC患者中,完全缓解1 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结论]康复新液灌肠治疗直肠、左半结肠UC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奥替溴铵、蒙脱石散联合整肠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整肠生、蒙脱石散联合奥替溴铵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在临床工作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UC患者134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联合治疗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2组在治疗后患者的腹泻、腹痛、血便情况及其并发症.同时观察第1、2个疗程内镜下肠黏膜修复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及血便症状得到较好缓解.其中联合治疗组显效47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1.05%;对照组中显效37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第1、2个疗程内镜观察肠黏膜修复率达29.85%和4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0%和2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方法共入组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43例,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19例,试验组给予以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及美沙拉嗪肠溶片模拟剂,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及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模拟剂,8周后对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肠镜下表现、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程度及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积分等指标进行评价,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肠镜下表现、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程度及降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积分;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作为该病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益清配方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治疗组予以肠益清配方颗粒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匹维溴胺和复方嗜酸乳杆菌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采用症状尺度表、大便性状表及生活质量量表记录2组患者的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对照组为67.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益清配方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肠愈宁颗粒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肠愈宁颗粒口服,10g,早晚分服;对照组予口服美沙拉嗪1.0 g/次,4次/d.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9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愈宁颗粒治疗活动期UC疗效显著,与西药美沙拉嗪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炎清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肠炎清试验组及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各64例,分别给予口服及直肠滴注,治疗60d,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试验组临床综合疗效、证候疗效、肠镜下粘膜疗效以及肠粘膜病理组织学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用肠炎清口服与直肠滴注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良好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在缺血性肠病(IBD)应用中的效果.[方法]收治2011年1~12月IBD患者14例(治疗组),在内科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生大黄灌肠,芒硝腹部外敷治疗,并与2010年1~12月单纯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10例IBD患者疗效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血浆D-二聚体恢复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IBD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溃疡(G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GU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药硫糖铝、阿莫西林、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1年后的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11%、28.89%)(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GU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邓卫萍  杨红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11,16(9):544-546
手术是溃疡性结肠炎(UC)内科治疗无效或发生严重并发症者的治疗选择.目的:分析UC患者行手术治疗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纳入1998年8月~2009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UC患者312例,其中34例接受手术治疗,27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类临床资料.结果:住院UC患者手术率为10.9%,手术死亡率为5.9%,重度UC患者手术率为23.9%.手术组13例患者为激素抵抗,8例为激素依赖,9例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激素治疗有效者主动要求手术治疗.手术组平均住院次数显著多于非手术组(P〈0.05),术前Hb、白蛋白显著低于非手术组(P〈0.05),CRP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重度结肠炎、全结肠炎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疾病严重程度高、病变范围广、对激素抵抗的UC患者,手术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4.
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和其对肠道菌群及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 p65的影响.[方法]将复发性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给予甘草泻心汤和美沙拉嗪胶囊口服治疗.在服药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肠镜下评分、肠道菌群测定和肠黏膜NF-κB p65的测定.[结果]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UC疗效显著,与美沙拉嗪疗效相仿;2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明显,均为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增加,大肠杆菌含量减少;2组患者肠黏膜NF-κB p65的表达均下降.[结论]甘草泻心汤能有效治疗复发性UC,其可能的机制为调整肠道菌群和调节肠黏膜NF-κBp65表达.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u H  Qian J  Wang L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0):675-677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伴随的肠外表现,探讨其与病变部位和疾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χ^2检验方法对392例U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2例UC患者中,82例(20.9%)有肠外表现,其中34例(8.7%)有1种以上肠外表现;全结肠型与左半结肠型UC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均较单纯直肠型者增高(P<0.05),其中全结肠型的发生率最高,左半结肠型次之,单纯直肠型最低,呈递减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种常见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重度UC患者较轻度明显升高(P<0.05),从轻度、中度到重度呈递增趋势;除强直肠脊柱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外,多数肠外表现的发生与UC活动性密切相关,经氨基水杨酸类和(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消失。结论:UC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较高,累及的部位依次为关节、肝胆、皮肤、口腔和眼睛。UC肠外表现的发生与病变部位和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多数肠外表现与UC活动性相关,但与UC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及其处理对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预后,以评价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02年~2007年我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对其病情、随访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共纳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男女比例为1.56:1,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0±17)岁。消化系统表现以腹泻最多(95.3%),其次为便血(84.4%)和腹痛(76.6%),全身表现以发热(92.2%)多见。病变累及全结肠者占50.8%,重度活动期患者占82.8%。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氨基水杨酸制剂(67.2%)和氨基水杨酸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28.1%)。经内科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占26.6%,有效者占71.9%。50%患者治疗后复发。结论本组溃疡性结肠炎以全结肠病变和重度活动期患者居多,肠外表现少,并发症少,癌变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经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中的黏蛋白MUC2、MUC5AC以及肠三叶因子(TFF3)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UC患者74例,其中大肠湿热证组48例,脾胃气虚证组26例,另外选1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3组人群肠黏膜上皮中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MUC2在UC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患者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23.1%,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大肠湿热组MUC5AC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气虚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湿热组TFF3阳性表达率为79.2%,高于脾胃气虚组的53.9%,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组与大肠湿热组间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大肠湿热证MUC5AC的表达上调和TFF3的表达下调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对临床诊疗、判断预后也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炎清对湿热内蕴型肠黏膜受损时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其中2组菌群失调者各17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肠炎清,50 ml/次,2次/d,并用肠炎清直肠滴注100ml,1次/d,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0.5 g/次,3次/d,连续治疗6周.观察患者大便中细菌总数变化,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和大便培养情况,结肠镜下观察黏膜变化,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效修复肠黏膜,治疗组在改善菌群失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当肠黏膜修复明显时,对应的菌群失调也明显改善;而肠黏膜无修复时,对应的菌群失调改善也不明显.[结论]通过口服及灌肠的方法,肠炎清能够抑制肠黏膜损伤,修复受损肠黏膜,明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探讨昆明市近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内镜表现.方法 选取昆明市199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7家大型综合医院379例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UC诊治标准,分析UC患者内镜下表现.结果 有98.2%的病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88.4%.100%为活动期,其中轻度38.3%,中度42.2%,重度19.5%.分型如下:直肠型者13.2%,直肠和乙状结肠型26.9%,左半结肠型34.9%,右半结肠型3.2%,全结肠型21.7%.内镜下表现病变呈弥漫性分布90.50%,充血水肿86.20%,糜烂或溃疡76.90%,活动性出血60%,脓性分泌物25%,假性息肉18%.结论 昆明市UC患者的病期以中度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型和直肠和乙状结肠型为主,以弥漫性分布、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