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内脑啡肽(ENK)阳性结构的突触联系。方法 免疫电镜技术。结果 ENK阳性胞体较少,呈小型圆形和梭形,主要分布于MDH的Ⅱ层;ENK阳性终末主要见于Ⅰ层和Ⅱ层外侧部。ENK阳性结构主要形成四种联系;ENK阳性终末与阴性终末紧密接触,但未见突破联系;ENK阳性终末与Ⅰ层的阴性胞体形成对称性轴-体突触;阴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ENK阳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上述阳性或阴性终末均主要含圆形小泡,有时可见少量扁平小泡、椭圆形小泡和大颗粒囊泡。结论 MDH内的ENK阳性终末与ENK阳性或阴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2.
冯宇鹏  杨鲲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8):721-724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Ⅰ,Ⅱ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终末与γ-氨基丁酸(GABA)能和甘氨酸(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 包埋前GABA或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CGRP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果 GABA或Gly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胞突和树突内,CGRP阳性标记主要见于无髓和薄髓轴突内。约53%和51%的CGRP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GABA和Gly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其中的多数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较少。结论 含CGRP的初级传入纤维直接与MDH浅层内的GABA能及Gly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大核(NRM)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NRM,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M投射的神经元含PKCγ,提示PKCγ在向NRM传递痛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NT-LI 在鼠脊髓背角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光镜下 NT 样免疫反应细胞、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背角Ⅱ_b 层相Ⅲ层背侧部。也镜下 NT-LI可见于核周体、树突、轴突和有髓纤维内。除大多数标记轴突与未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外,部分标记轴突与未标记轴突和未标记胞体构成轴。轴和轴-体突触。未标记轴突亦可与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结果提示背角浅层中 NT 神经元可能参与构成调节痛觉传递回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的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苍白核(NRP)的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将FG注入NRP,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P投射的神经元是PKCγ阳性神经元,提示其在向NRP传递的信息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R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利平  李辉等 《医学争鸣》2001,22(23):2171-2174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结果: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背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一侧脊髓背角或部分腹角注射HRP后,光镜下在大鼠对侧大脑皮质第4区第Ⅳ层可见3种细胞:①谷氨酸(Glu)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②HRP单标细胞;③HRP和谷氨酸样免疫反应双标细胞。在大鼠脊髓腹角可见大量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胞体和纤维。电镜下,在脊髓腹角内谷氨酸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细小颗粒状沉淀,分布于树突、轴突、核周质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此外,尚可见3种类型的突触:①Glu阴性轴突与Glu阳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②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③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轴突构成的轴轴突触。以上结果表明:大鼠皮质脊髓束至少有一部分纤维是谷氨酸能投射,这些纤维起自对侧大脑皮质,在脊髓内下行,主要终止于背角,部分终止于腹角,经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调控脊髓腹角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calbindin D-28K(CB)及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与来自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5-羟色胺(5-HT)阳性终末及来自外周初级传入的P物质(SP)性终末的联系。方法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方法,染色结果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5-HT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Vc的Ⅰ、Ⅱ层,Ⅰ层内较密集;SP阳性终末密集分布于Ⅱ层,Ⅰ层内较少;CB、CR和PV阳性神经元在Ⅰ、Ⅱ、Ⅲ层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Ⅱ层,特别是Ⅱ层内侧部(Ⅱi)。在Ⅱi内,CB、CR和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与5-HT阳性终末以及SP阳性终末形成密切接触;在Ⅱ层外侧部内,也可见少量CB和CR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与5-HT性终末和SP阳性终末形成接触。结论 Vc内的CB、CR和PV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观察大鼠橄榄内侧副核(MAO)内皮质溃变终未与橄榄小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方法:用顺行演变结合HRP电镜技术,观察12只大民橄榄内侧副核;。结果:1.皮质溃变终末分布于双侧MAO的中、下段,以同侧多见;2.溃变终末以电子致密型溃变为主,也见少数神经微丝型和电子透亮型溃变;3.溃变终未与HRP标记的树突或胞体形成轴-树和轴-体突触,其特点是:①轴一树突触多见,多为含圆形清亮小泡终未形成的非对称型突触,少数为含扁平小泡终末形成的对称型突触;②轴-体突触少,多形成对称型突触;③正常终末与溃变终末共同与HRP标记树突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汇聚型突触复合体。讨论:结果表明,皮质-小脑通路在下橄榄内侧副核中存在着单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的突触联系。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有树-轴突触及连续性突触。树-轴突触(DA) 树突D内只含少量扁圆形突触小泡,与轴突A形成树-轴突触。连续性突触树-轴-树突触(D-A-D_1):树突D与轴突A形成树-轴突触,而轴突A又与树突D_1形成轴-树突触。轴-树-树突触(A-D-D_1):轴突终末A与Ⅱ型树突D形成轴-树突触;而树突D又与Ⅱ型树突D_1形成树-树突触。轴-轴-树突触(A-A_1-D_1):轴突终末A与轴突终末A_1形成轴-轴突触,而轴突终末A_1又与Ⅱ型树突D_1形成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电镜法对大鼠孤束核内侧亚核内NT-LI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NT-LI产物可见于核周体、树突、轴突及终末内。标记轴突与树突构成轴-树突触最多见,轴-轴和轴-体突触少见。可见一些复合型突触和轴-树型自调节突触。此外一些NT-LI树突紧邻毛细血管。结果提示:(1)NT在孤束核调节心血管内脏活动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2)孤束核内NT神经元与血管之间可能存在神经-血管回路。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用直流电电解损毁大鼠下丘脑一侧室旁核(Pa)后,电镜观察同侧孤束核内侧亚核(Sol M)中Pa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及突触联系,结果:Sol M中有Pa下行投射纤维终末存在,构成的突触以轴-树突触为主,轴-棘,轴-轴突触为少量,无轴-体突触,Pa终末内的突触小泡以圆形清亮囊泡为主,突触的类型主要为Gray I型,Sol M 中有少量Pa终末参与构成突触球,Pa下行投射终末溃变以电子致密型为主,有少量水样溃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顺行溃变法对猫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电损毁皮质2~5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纤维终末存在三种溃变形式:即电子致密型、神经微丝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最为多见。溃变的纤维终末常较粗大,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主要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形成不对称型的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树系列突触,并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微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将HRP细胞内注射技术应用于大鼠脊髓背角。从而提供了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神经元的微细结构。在大鼠腰髓背角深层获得3例经细胞内染色显示出较完整结构的SST-DCPS神经元,其中2例位于第Ⅳ板层,胞体略呈梭形和三角形,参考Bennett对猫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树突分布的分型,应为D型;另1例位于V层内侧,胞体呈椭圆形,树突分型为B型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皮质后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顺行溃变法对猫后索核内皮质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蟹联系进行了研究。在电损毁皮质2-5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纤维终末存在三种溃变形式;即电子致密型、神经微线型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最为多见。溃变的纤维终末常较粗大,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主要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形成不对称的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树系列突触,并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GABA与MOR在吗啡镇痛中的相互关系,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肢体金电镜技术,观察了猫脊髓后角浅层内γ氨基丁酸GABA)能轴突终末与表达阿片μ受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后角浅层内约有三分之一的MO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阳性终未形成突触连接,这些突触均为对称性突触.本实验结果提示猫脊髓后角浅层内MOR阳性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可能受到突触前成分释放的GABA的影响.猫脊髓后角浅层内GABA能神经终末与表达阿片μ受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关系@黄良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