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健康人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研究中国健康人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和分布特征,采用"Sandwich"酶免疫法测定了1128例健康人群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结果为1.84±1.55mg/L,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倾向于低浓度的偏态分布,女性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2.40±1.65mg/L和1.49±1.37mg/L,P<0.001).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与年龄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P<0.001),与其他各项血脂浓度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是胆固醇逆向运输的关键蛋白质,是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关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论,现有研究资料表明它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双重作用。多数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的突变导致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而使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降低;但在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正常或较低的个体,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的下降去使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表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与脂蛋白代谢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介导血浆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之间胆固醇酯、磷脂和甘油三酯的转运,直接关联各种脂蛋白分子的组成、大小和浓度,在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中起关键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有多种突变,基因突变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浓度和活性发生改变,并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等显著的脂代谢异常。雌激素对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也有调节作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在小颗粒致密的B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大而轻的A型低密度脂蛋白在高甘油三酯的条件下,经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介导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酯交换,导致典型的A型低密度脂蛋白变成强致病性的B型低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对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介导高密度脂蛋白(HDL)中的胆固醇酯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及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中的甘油三酯等量交换 ,在胆固醇逆向转运中起关键作用 ,调节各种脂蛋白颗粒大小和脂质组成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CETP在多个位点有基因多态性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CETP基因第 1内含子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根据是否有TaqI作用位点划分等位基因B1和B2 ,由此测定 3种CETP基因型B1B1、B1B2、B2B2[1] 。研究表明 ,CETP TaqIB多态性是一普遍存在于白种人群中的遗传学变异 ,等位基因B2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  相似文献   

5.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一个可能的有益治疗靶标。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虽然能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目前对其是否能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水平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类组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冠心病患者血浆116例和健康对照组血浆87例,采用双向电泳-免疫印迹检测法分析其HDL亚类浓度,用酶联免疫法测定CETP浓度。按CETP浓度均值加或减去一个标准差作为分割点,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低CETP组(CETP≤0.69 mg/L)、中CETP组(0.69<CETP<1.59 mg/L)、高CETP组(CETP≥1.59 mg/L)。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水平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与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10 6例冠心病患者和 6 4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浓度 ,结果分别为 2 .15± 0 .90mg L和 2 .31± 1.0 8mg L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浓度与其他血脂和脂蛋白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以上提示 ,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不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参与体内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促进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在脂蛋白之间的交换,同时参与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重塑,本文介绍有关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血浆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姜志胜(衡阳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衡阳421001)六十年代中期,Nichols和Smith[1]首先报道在人血浆孵育过程中,存在胆固醇酯(cholesterylester,CE)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双向...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调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独立因子,如何升高HDL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具有较强的升高HDL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对CETP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及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ⅠB基因多态性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对96例正常对照者及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及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ⅠB基因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2型糖尿病组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大血管病变组升高更显著;②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B1B1基因型频率(37.3%)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16.4%),B1B1基因型大血管病变发生率(68.3%)明显高于B1B2(46.6%)和B2B2(29.1%)型;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和B1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提示: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升高,后者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②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ⅠB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有关,B1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胆固醇酯以脂滴的方式存储在胞浆内是泡沫细胞的主要特点,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游离胆固醇才能从细胞内外流到细胞外与胆固醇接受体结合,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代谢的第一步就是“水解”.水解是游离胆固醇外流的限速步骤,该反应由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催化.此外,胆固醇酯水解酶还调节胆固醇逆转运,从而参与体内胆固醇的最终清除.本综述旨在分析当前各种胆固醇酯水解酶的特点,阐述其参与细胞胆固醇酯水解来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能够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靶点的水解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D442→G变异对国人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地区189例健康人群,检测其血脂水平,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对胆固醇酯转运蛋白D442→G突变进行检测。结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组与对照组D442→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3%和1.5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442→G基因变异携带组高密度脂蛋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第15外显子D442→G突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5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和158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标本的CETP TaqIB基因多态性,对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CETP TaqIB基因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损斑块组B1B1、B1B2、B2B2基因型比例分别是56.30%、33.33%和10.37%,稳定斑块组分别为53.80%、36.07%和10.1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B2等位基因在易损斑块组的频率分别为72.96%及27.04%,在稳定斑块组为71.84%及28.16%,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没有明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国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等文献检索途径,全面检索2005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有关中国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评价筛选合格文献,漏斗图检验入选文献的发表偏倚,分析各研究的异质性并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合并,统计其总的比数比和95%可信区间。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个研究共1 161名冠心病患者和1 149名对照者被纳入Meta分析,入选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研究结果之间无明显异质性(χ2=3.53,P=0.74),按Peto固定模型进行数据合并,数据合并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中B1B1基因型与B1B2 B2B2基因型的比数比为1.34,95%可信区间为1.12~1.60(P=0.002)。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IB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冠心病易感性相关,B1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确诊的冠心病病人,自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后,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型.以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作统计学差异检验.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差异无显著性.进一步进行性别及心肌梗死型和非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分层分析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首要慢性炎症性疾病。而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磷脂转运蛋白可以通过影响脂蛋白代谢进而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从而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磷脂转运蛋白热点研究。 从动物实验到人群调查使得人们对磷脂转运蛋白在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