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分娩的自然过程发生了变化。依据有关产程进展的最新研究,国内外的相关学会和学术团体呼吁和倡导大家关注和采纳以第一产程宫口扩张6 cm作为活跃期起点标志的新产程图来管理产程,在充分试产的情况下产程没有进展才能确定潜伏期或活跃期的停滞或延长。随着产程时限标准的更改,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往在第一产程中常用的一些干预方法如阴道检查、人工破膜、宫缩异常的监护与处理以及胎儿监护等措施,对实施这些方法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有助于科学管理产程,给予充分试产的机会,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人工破膜时机对产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破膜对产程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289例初产妇,按活跃期人工破膜时机的不同分三组,即加速、最速、减速阶段各一组(A组181例、B组63例、C组54例),分析比较各组产程时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活跃期分别为2.46±1.36h、2.88士1.63h、2.21士1.56h,总产程时间分别为9.39士2.92h、9.07士2.64h、7.66±2.63h.三组活跃期无显著性差异,越接近活跃期晚期行人工破膜,总产程越短.结论活跃期常规破膜对产程影响不大,无指征时尽量不行破膜,等待自然破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人工破膜对活跃早期产程进展及胎儿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98例实施人工破膜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破膜前后两组产妇产程在迅速进入活跃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两组胎儿、新生儿在窒息与预后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减少。结论:人工破膜对活跃早期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经阴道分娩的1367例自然临产的初产妇资料。按是否实施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和非镇痛组,比较组间产程时限及宫口扩张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分层分析以排除待产过程中其他干预措施(人工破膜及缩宫素使用)对产程的影响。结果:1367例自然临产初产妇,各产程的平均值及上限值分别为第一产程8.3小时和16.0小时,第二产程44分钟和106分钟、总产程9.1小时和16.9小时;宫口扩张至6 cm时产程加速,产程曲线呈平滑上升趋势,无明显减速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总产程的平均时间均较非镇痛组显著延长(P0.05);镇痛组、非镇痛组分别于宫口扩张至6 cm、5 cm时产程加速。分层分析显示,产程干预组及非干预组中,分娩镇痛均可延长第一产(潜伏期、活跃期),但对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影响不一致。结论:实施分娩镇痛会减慢宫口的扩张,并延长第一产程。自然分娩产妇的产程曲线呈平滑上升趋势,无明显减速期。  相似文献   

5.
早期常规人工破膜对产程及胎儿与新生儿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产程中早期常规人工破膜对产程及胎儿或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期人工破膜可增加胎儿心率异常的发生、早期人工破膜的随机化对照试验、早期人工破膜对初产妇发生难产危险的影响、选择性人工破膜对胎心率及产程影响的随机研究、比较早期人工破膜与选择性人工破膜对正常产程影响的临床随机研究和关于产程中主动管理的临床随机研究和Meta分析等6篇文献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1)早期常规人工破膜能够缩短第一产程95min,95%可信区间(CI)为-119.17~-70.52。(2)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早期常规人工破膜能够对分娩方式产生影响:剖宫产率OR=1.25,95%CI为0.99~1.57,器械阴道助产率OR=1.05,95%CI为0.90~1.24。(3)早期常规人工破膜对第一产程胎心率异常的发生没有影响(OR=0.95,95%CI为0.75~1.21),但增加第二产程胎心率异常的发生(OR=1.28,95%CI为1.02~1.61)。(4)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早期常规人工破膜能够对羊水胎粪污染的发生产生影响(OR=1.17,95%CI为0.78~1.73),但可能降低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OR=0.71,95%CI为0.49~1.03)。结论常规早期人工破膜可缩短产程,并可能减少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但增加第二产程胎心率异常的发生以及有可能会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人工破膜后静滴催产素引产的催产素用量,本文对16例引产妇采用了人工破膜后暂缓几小时再静滴催产素的引产法(研究组),并与同期16例可比性较好的引产妇采用人工破膜后立即静滴催产素的引产法(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催产素用量、使用时间和副作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引产潜伏期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但没有显著的使引产至分娩时间延长(P>0.05).说明:人工破膜后暂缓几小时再静脉滴催产素是一项有效降低催产素用量的引产办法,有限的引产潜伏期延长是提高催产素使用安全性、可接收性、计划性和时效性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宫缩乏力时人工破膜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破膜是器械性引产方法之一,操作比较简单,早在1756年就有过以引产为目的的使用记录,在尚未广泛利用催产素和前列腺素等药物的时代,曾广泛使用人工破膜,当遇有产程进展迟缓病例行人工破膜后常使产程进展加快,但单独应用人工破膜对诱发或促进宫缩的效果并不确实,现并用药物者  相似文献   

8.
人工破膜是一项古老的产科技术,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一项诱发或促进产程的干预措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新产程理论的提出,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对于人工破膜的应用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从人工破膜的历史、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热点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妊娠晚期临产前后由于母体或胎儿的各种原因,产科临床上常采用早期人工破膜方法,加速产程,以图促进分娩。本文对1983年本院早期人工破膜对象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它的临床效果作有关分析。材料与方法 1983年全年本院产妇总数5688例,分娩围产儿总数5731例。  相似文献   

10.
宫颈注药促进产程进展5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探讨促进产程进展的方法。方法 :5 1例采用宫颈注射利多卡因、东莨菪碱、安定加缩宫素静脉滴注为研究组 ;4 9例单用人工破膜加缩宫素者为对照组 ,观察其产程进展。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产程 (平均 )分别为 8小时和 16小时。结论 :本方法优于单纯人工破膜加缩宫素催产  相似文献   

11.
分娩潜伏期是产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产程对分娩潜伏期定义做了重大的改变。分娩潜伏期时限扩展目的是尽量减少产程中的干预,降低产时剖宫产率。入院时机与产时剖宫产率有重要相关性,选择入院时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有关产程处理的专家共识均提倡产程中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干预。在保障母儿安全前提下,如何实施规范化、全方位管理产程;潜伏期提早预测、及时纠正潜在危险因素,降低时限延长;活跃期早期个体化评估,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活跃期停滞发生,是产科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相似文献   

13.
预防滞产     
本文滞产是指总产程超过24小时者。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如何缩短产程,预防滞产,是产科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我院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两个月内住院分娩的706名产妇的产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总结缩短产程和预防滞产的几个重要环节。资料与结果 706名产妇中,自然分娩419例,产钳分娩124例,其他助产10例,剖宫产153例。经阴道分娩的553例中,533例为初产妇,占96.38%。一、早期人工破膜与三产程的关系在宫颈开大4cm以前人工破膜比4cm以后人工破膜可使第一产程明显缩短(P<0.01),而4cm以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OK双球囊联合人工破膜在足月引产中的疗效。方法对180例单胎头位足月妊娠、符合引产指征的初产孕妇进行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其中研究组90例,对照组90例。研究组使用COOK双球囊促宫颈成熟后15 h,取出球囊后人工破膜,破膜1 h后无有效宫缩,予小剂量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对照组使用宫颈双球囊促宫颈成熟后15 h,直接小剂量滴注缩宫素引产。对比两组静滴缩宫素至临产的时间、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产后产褥感染率等。结果两组静滴缩宫素至临产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及总产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产后产褥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OK双球囊联合人工破膜用于足月引产可提高引产的有效性,不增加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5.
破膜是分娩的必经过程,但对其在产程中的作用至今意见不一。有些学者认为破膜可使宫缩加强、宫口扩张加速、胎头下降加快,因此主张在引产或自然临产的产程中应及早行人工破膜,以促进分娩,减少滞产的发生。但有些学者[4]则持不同意见,认为完整的胎膜由于流体静力学原理,可呈楔形伸入宫颈,尤其在产程早期,可有利于宫口扩张。而且,破膜后会加重胎头变形,使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产时陪伴分娩结合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自愿要求行单纯导乐陪伴分娩初产妇100例为观察A组,自愿要求行导乐陪伴分娩+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100例为观察B组,同期无导乐陪伴及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分娩初产妇100例为对照C组,对阴道分娩产程、分娩方式、产程中缩宫素应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等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与B、C组比较,表现为第一产程明显缩短(P<0.01),以活跃期缩短最为显著(P<0.001);B、C组间比较,B组缩宫素或人工破膜使用情况率明显增高(P<0.05),剖宫产率明显降低(P<0.05);A组与C组比较,剖宫产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单纯陪伴分娩可减轻疼痛、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陪伴分娩结合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达到显著镇痛效果,可以明显减低剖宫产率,对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等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六十余年来,国内外对产程时限的划分达成了共识,Friedman提出的产程曲线成为了全球大部分产科工作者进行产程管理的标准。但随着当今分娩人群的变化、产程中缩宫素使用、人工破膜、分娩镇痛等产程干预措施的实施以及临床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既往一直沿用的产程时限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并逐渐呈现出不适应当代分娩人群的趋势。因此,重新评估既有的并建立新的正常产程时限标准,对指导产程处理、减少不必要的产科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产程标准的出台,更推进了相关产科干预措施实施的必要性探讨。回顾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产程时限的研究,就低危产妇入院时机选择、缩宫素使用时机、人工破膜及分娩镇痛实施时机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新产程标准下产科干预时机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工破膜(artificial rupture of membrane,ARM)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诱发宫缩、促进产程进展的手术方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产科工作者基于产程大数据、新产程的研究,对ARM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且有关共识与指南已有明确的建议、推荐。文章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了ARM这一手术方式在目前现代产科临床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臀位分娩期人工破膜,过去一直被列为禁忌.本文通过58例臀位分娩期人工破膜的实践,说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在有剖宫产准备的情况下,行人工破膜可以促进产程,并未发生脐带脱垂及重度新生儿窒息.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对此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实践体会或观点.  相似文献   

20.
潜伏期硬膜外产时镇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潜伏期硬膜外镇痛是否存在对母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初产妇病历资料,潜伏期镇痛(潜伏期组)124例,活跃期镇痛(活跃期组)共1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经过、分娩方式及结局。结果两组的年龄、妊娠次数、分娩前一周内羊水指数、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异。需人工破膜或催产素加强宫缩、产程中排尿困难需导尿处理和产后尿潴留的比例,及镇痛后下肢麻木、产后出血、胎心异常、羊水变化、脐动脉血pH异常的发生率和Apgar评分异常的比例两组均无差异。潜伏期组中阴道顺产、产钳、剖宫产分别为71(57·3%)、20(16·1%)、33(26·6%)例,活跃期组则分别为89(59·7%)、33(22·1%)、27(18·2%)例(P=0·169);阴道分娩者第一产程时间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分别为(556·8±206·3)min和(558·5±198·4)min,(P=0·950),第二产程分别为(54·0±30·6)min和(53·1±36·4)min,(P=0·860),第三产程分别为(9·1±6·1)min,(8·1±6·5)min,(P=0·276),两组发生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和第二产程中胎位异常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产程图均位于Friedman产程图左侧,潜伏期组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2·1cm,活跃期组每小时宫口开大1·8cm(P=0·091)。结论较活跃期镇痛比较,潜伏期镇痛未增加对母儿的不良影响;镇痛过程中的关键是注意药物浓度,镇痛起始时间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