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布,探讨它与乳腺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纤维连接蛋白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乳腺癌及洒巴结转移细胞FN呈强阳性表达,而基膜FN及间质FN普遍减少甚至缺乏。结论 细胞FN可能是乳腺癌的一个标记物,间质FN及基膜FN减少有利于乳腺癌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细胞形态与DNA含量。方法:利用传统的Feu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软件细胞形态及DNA含量。结果:a-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乳腺癌I级与Ⅱ级与Ⅲ级之间,淋巴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NA,CA,N/P及Pn有显著差别(P〈0.01),b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DNA含量存在显著差别P〈0.01,c.综合细胞形态及DNA含量参数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综合判别式,良性病变回代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DNA图像分析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DNA含量 ,探讨其在乳腺癌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细胞形态 ,并利用传统的Feu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NA含量。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 ,乳腺癌Ⅰ级、Ⅱ级、Ⅲ级之间 ,DNA平均倍体值 (DMP)、DNA指数 (DI)、二倍体偏离指数 ( 2CDI)、DNA恶性度分级 (DNA MG)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DN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DMP、DI、2CDI、DNA MG为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 ,2CDI、DNA MG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68例乳腺病变的基膜特异性抗原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进行定位检测。结果:乳腺良性病变和导管内癌的基膜为连续细线状;导管癌早期浸润区局部基膜呈碎颗粒状或完全消失;大部分浸润癌的癌巢周边无基膜,少部分有染色较弱的不连续线状或颗粒状基膜物质围绕。统计结果表明,乳腺癌的基膜表达能力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25),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无关(P皆>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iR-182在人乳腺良恶性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82在2株正常人乳腺细胞、9株人乳腺癌细胞(包括5株低度恶性、4株高度恶性)、11例临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22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细胞株miR-182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而在高度恶性...  相似文献   

6.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1):809-810
目的 了解肌上皮细胞(M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变化情况,以及MC免疫组化标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女性乳腺手术标本110例,采取HE切片观察和常用的MC抗体(actin、calponin、SMMHC、CD10、p63、CK14/17和S-100)作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类型病变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中,其导管、腺泡周边、呈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下及腺管周围均有连续的MC,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周边MC完整或不完整,而浸润癌中MC片段阳性或消失,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癌巢、管状结构周围无MC.癌组织内见少量阳性片段.乳腺癌间质中,血管平滑肌和散在的纤维细胞部分呈阳性;导管腺泡上皮及癌细胞大部分呈阴性.结论 MC的增生或消失对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及癌组织的浸润与否和浸润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钙化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均行X线摄影伴有微钙化的乳腺癌病人35例及乳腺良性病变3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其钙化数目、密度、密集度、形态及分布特点。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微钙化在密度、数目、密集度、形态及分布5个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乳腺癌中表现为低密度为主的微钙化比例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P<0.05)。乳腺癌钙化数目≥20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P<0.05)。乳腺癌微钙化密集度≥10/cm2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P<0.01)。形态上良性组粗颗粒样钙化所占比例高,乳腺癌组仅出现1例,乳腺癌组中细沙样、线形分支样、蠕虫样及混合型钙化出现率高(P<0.01)。分布上弥漫状分布仅见于良性组,线状及段状分布乳腺癌组所占比例较高(P<0.01)结论:微钙化灶的数目、密度、密集度、形态及分布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关系,其钼靶X线征象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8.
对68例肺癌组织进行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癌周基膜Fn在肺腺癌随着分化的不成熟而表达减少或消失。在肺腺癌与鳞癌中表达方式不全相同。间质中Fn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及分化无关,而与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密切相关,提示与肿瘤的运动、浸润及诱生血管提供肿瘤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选择非典型增生5例,纤维囊性乳腺病9例和男性乳腺发育症2例作为对照.结果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Ezrin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Ezrin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原癌基因蛋白质C-erbB-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原癌基因蛋白质C-erbB-2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1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C-erbB-2阳性率为31.3%,与乳腺纤维腺病和纤维腺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C-erbB-2的阳性率为74.3%,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C-erbB-2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呈正比(P<0.05),与激素受体(ER、PR)水平及5年生存期呈反比(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结论:C-erbB-2表达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容易癌变,C-erbB-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组织分化差、生存期短、预后不好.C-erbB-2 可作为判定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早期癌变及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研究70例良、恶性乳腺病变基底膜层粘蛋白(Laminin,LN)的分布;通过对连续切片进行偶氮荧光桃红染色,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肌上皮细胞的改变及其与L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常乳腺组织基底膜呈连续线状,肌上皮细胞为不连续单层环绕腺泡及导管。乳腺良性病变及原位癌未发生浸润时基底膜完整,肌上皮细胞增生。在浸润乳腺癌中基底膜缺损,缺损程度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各型乳腺癌中均见到癌性肌上皮细胞。在癌性肌上皮细胞附近以及两例恶性肌上皮瘤中基底膜减少或缺失。本研究表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基底膜的分布有助于区别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人类肌上皮细胞参与基底膜的合成,当肌上皮细胞发生恶变时,其产生基底膜的功能下降,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84例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各30例、以及10例正常前列腺作了纤维连接蛋白标记。结果表明63%的PC、60%的PAH、37%的BPH与30%的正常前列腺上皮显不同的FN阳性;PC之癌间质与基膜的NF减少与缺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上皮细胞(MC)和基底膜(BM)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单克隆抗体HHF35(抗肌动蛋白)和抗Co11 Ⅳ(抗四型胶原)对42例乳头状病变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导管周多有较连续的MC和BM分布,而在乳头状结构中前者亦有MC和BM分布,而后者却无;2.乳头状导管内癌导管周可有也可无MC和BM,若无可能预示着肿瘤浸润的开始,而乳头状癌既无MC,也无BM表达;3.良恶性病变中MC和BM的表达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005)。结论:MC和BM标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四种生物素化的凝集素作为探针用ABC免疫组化法标记凝集素受体.高分化乳腺癌UEA_1和PNA受体的分布与良性病变相似,但低分化乳腺癌与良性病变不同.ConA受体在良恶性病变中的分布相似.UEA_1、PNA、ConA和LCA受体在良恶性病变中的染色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诊断依据.UEA_1,PNA在良恶性病变中不同部位的分布可作为判断乳腺癌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乳腺肿块内微钙化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例合并钙化的乳腺肿块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测,重点观察肿块内钙化灶大小、形状、数目及分布特征,以术后病理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分析乳腺肿块内不同钙化类型与肿块良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病理证实:112例肿块中恶性79例,良性33例。乳腺恶性肿块合并钙化(70.54%,79/112)较良性肿块合并钙化(29.46%,33/112)多见;恶性肿块微钙化发生率(92.41%)明显高于良性肿块(30.30%)。恶性肿块微钙化以簇状分布为主(69.86%)。微钙化灶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92.41%。结论高频超声能有效显示乳腺肿块内部微钙化灶类型,呈簇状分布的微钙化灶是高频超声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力  叶丽娥  陈腾  陈洁  陈凤妹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69-71,F0003
目的分析乳腺肿块超声图像特征,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867例乳腺肿块的超声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微钙化、病灶后方回声、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及腋窝淋巴结大小等情况。结果 867病例中良性761例,占87.8%,恶性106例,占12.2%;与病理诊断平均符合率为90.4%(其中乳腺癌符合率为93.4%)。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是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肿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依据乳腺肿瘤患者的良性和恶性进行分组。结果良性肿瘤组0级、I级比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但Ⅱ级、Ⅲ级比例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肿瘤内血流丰富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肿瘤周围血流丰富比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乳腺肿瘤良性和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的免疫 组化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中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葡萄胎:层粘连蛋白在绒毛上皮基膜呈强阳性表达,在间质呈弱阳性表达;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间质内呈阳性表达。侵蚀性葡萄胎: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细胞浆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细胞间质内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两种蛋白在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中的分布及表达强度不同,与其增殖和侵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皮肤鳞状细胞癌(skin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是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本文运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癌间质对癌分级的影响。方法:将91例SSCC制备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间质中免疫活性细胞,包括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Mφ)、IL-2R/CD25α阳性的淋巴细胞(LC)、CD117阳性的肥大细胞(MC),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inectin,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s,MMPs)MMP-9、MMP-2及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其与SSC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SSCC癌巢周围间质中均有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各种免疫活性细胞量均与癌分级呈负相关(P〈0.01);SSCC中FN表达有3种形式,其中细胞FN和基膜FN的减少在癌不同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间质FN表达在不同分化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2、MMP-9在癌细胞与间质细胞中均有分布,并在癌细胞浸润前缘及癌细胞与间质细胞接触处明显增多,在癌终末分化的角化珠中未见分布。癌中MMP-2、MMP-9表达增强与SSCC分级呈正相关(P〈0.01)。MVD与癌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SSCC中癌间质构成了癌生长的环境,显著影响与癌分化相关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