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金铭  胡日旺 《首都医药》2004,11(20):25-26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部分血清酶学、脂蛋白及蛋白质等指标变化与死因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1998年~2003年在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65例肝炎后肝硬化死亡患者和同期住院的85例肝炎后肝硬化生存患者的部分酶学、蛋白质及蛋白指标。结果反映肝细胞坏死的指标死亡组和生存组间无显著差异。而血清CHE、白蛋白、HDL-C、ApoA1等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的下降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血清CHE、白蛋白HDL-C、ApoA1的下降幅度可以作为判断肝炎后肝硬化预后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一般病程短的病人,使用利尿药可产生较好的利尿效果。但对于病程长,病情重、腹水量多的病人,用一般利尿药效果不甚满意。我们于1992年1月至6月对住院的六例肝硬化腹水病人,进行腹腔内注射多巴胺与速尿治疗。治疗组6例中,肝炎后肝硬化4例;酒精后肝硬化2例;男性5例,女性1例。对照组中均为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两组年龄均在四十岁至六十岁之间。病程均在二年至5年内。腹水呈反复发作.每次持续三周以上,用一般利尿药疗效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及其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积液前期处理后差异蛋白质组学,探讨肝病癌性腹腔积液具有特征性的标志蛋白组合模式.方法 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46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腹腔积液组)及27例肝炎后肝硬化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腹腔积液)腹腔积液前期处理后蛋白质进行检测,对蛋白质波谱进行分析,并寻找合理运算规则以确定能够区分原发性肝癌和肝炎后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的蛋白质组学图谱.结果 浓缩前肝硬化腹腔积液组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肝癌腹腔积液组[(8 ±4)g/L比(39±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缩后,肝硬化腹腔积液组蛋白质浓度与肝癌腹腔积液组的蛋白浓度接近[(54±5)g/L比(58±5)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前,肝癌腹腔积液组腹腔积液细胞计数明显多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组[(3146±1362)×10^6/L比(287 ±51)×10^6/L] (P<0.05);离心1次后,肝硬化腹腔积液组腹腔积液细胞计数为(9 ±3)×10^6/L,肝癌腹腔积液组腹腔积液细胞计数为(19 ±7)×10^6/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2次后,2组腹腔积液中细胞计数均为0.在质荷比为11 467、4 475时,肝癌腹腔积液组特征峰表达值均高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组,7 852时,肝癌腹腔积液组特征峰表达值低于肝硬化腹腔积液组.SELDI-TOF-MS技术检测肝癌与肝硬化的灵敏度为81.5%(22/27),特异性为87.0%(40/46).结论 腹腔积液前期处理能满足SELDI-TOF-MS技术的要求,确立的标志蛋白组合模式的特异性及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肝炎肝硬化腹腔积液形成,由于患者病程长,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脾功能亢进,引起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加这肝细胞在功能上的缺陷,造成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障碍,同时由于大量腹腔积液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易引起感染,且感染后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为此肝炎肝硬化腹腔积液形成在使用抗生素上意见不一,现将46例肝炎肝硬化腹腔积液形成后应用抗生素纠正和治疗病情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蔡妮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00-10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内科护理要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2月在本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4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4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过积极抢救,30例患者的大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控制率为73.17%,1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26.83%.结论 在快速及时诊断和救治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完善和细致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可为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凝血状态。方法对25例健康体检人员,2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T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升高明显,所以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明显。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易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对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腹水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及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了解腹水蛋白含量、消化道出血与SB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6年10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肝硬化腹水病人192例,行腹腔穿刺者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为40~60岁,平均56岁,病程为半年~10年,平均7.3年,肝炎后肝硬化24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异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306例,根据病因分为肝炎后肝硬化组203例与酒精性肝硬化组10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以男性居多,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尤为显著。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病平均年龄比酒精性肝硬化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掌、蜘蛛痣、肝大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化检查方面,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GGT,AST/ALT及ALP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具有临床差异性,通过临床特点分析,可做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舒立群  陈智 《贵州医药》1992,16(4):240-241
本文报告97例男性肝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并探讨其对肝脏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估计价值。资料和方法一、病例来源:收集1988年6月~1991年3月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男性住院病人97例,年龄20~75岁。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肝病按1990年(上海)全国肝炎会议修订的标准。肝癌按全国第一届肝癌会议的诊断标准。按肝病性质分5组:1.急性肝炎组18例;2.慢性肝炎组2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1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5例);3.肝硬化代偿组15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肝炎后肝硬化8例);4.肝硬化失代偿组23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肝炎后肝硬化17例);5.肝癌组15例。  相似文献   

11.
陈慧春  徐元宏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49-165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择正常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联合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结果 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的PLT、MPV和Fbg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W、P-LCR、PT、TT、AP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观察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71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西药综合疗法)及治疗组(西药综合疗法+黄芪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血清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较快;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和白蛋白上升幅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改善肝硬化患者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功能,能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核糖核酸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用正常猪肝RNA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有改善症状和肝功能的疗效。RNA 对家兔中毒性肝损害有降低血清酶活力和减轻肝脏病变的作用,对正常小鼠有增进肝细胞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临床观察与实验结果一致,说明RNA 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赵尚喜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17-2118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血浆活性物质ET-1、CGRP和血清TNF-α、IL-8的联合检测在肝炎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 Pugh分级分为A级27例,B级29例,C级31例.采用放射免疫(RIA)方法联合检测ET-1、CCRP、TNF-α和IL-8水平,并与40例健康组相对照.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ET-1、CGRP、TNF-α、和IL-8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均P<0.01),且A、B、C三级中ET-1、CCRP、TNF-α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C级>B级>A级.结论:联合检测ET-1、CGRP、TNF-α和IL-8水平对估测肝硬化肝脏损害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慧春  徐元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8(21):1649-165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择正常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联合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结果 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的PLT、MPV和Fbg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W、P-LCR、PT、TT、AP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观察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其发生率占肝硬化患者的18.6%。尸解发生率为17.7%~26.5%[1,2],由于二种疾病的相互影响,以致漏诊率较高而延误治疗。我院在1997-12~2000-10,在抑酸、保护胃粘膜、杀菌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普萘洛尔及双歧杆菌佐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4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确诊的80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按就诊的单、双日分为两组,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溃疡部位、生活工作环境、心肾系统功能状态和child分级均有可比…  相似文献   

17.
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患病率较高,在这些肝硬化患者中腹泻的发生率相当高,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肝病的程度密切相关。肝硬化病情迁延,在整个病程中腹泻往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其发病率约为10%~43.86%,肝硬化腹泻患者肠道中SIgA明显减少,局部防御机能下降,是肝硬化导致腹泻的原因之一。我们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肝硬化腹泻肠道SIgA,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陶虎  蒋敏 《江苏医药》2004,30(6):468-468
本通过对1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乙肝感染病程与临床乙肝血清学标志,肝硬化,转归的关系分析,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关系的临床意义,为防治重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失代偿期顽固性腹水是临床上的疑难重症,病程长,易复发,死亡率高,笔者几年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2例中,男25例,女7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8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年。本组肝炎后肝硬化2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正常人与3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8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38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PLT及MPV。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PLT及MPV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的指标之一,而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