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急症抢救过程中,针灸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运用耳针可治疗部分急症,因为耳与全身经络有密切的联系。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记述。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  相似文献   

2.
治病求本,几乎尽人皆知。但这个“本”是什么?认识颇不一致。“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其他篇章里,也有类似记载,如《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四气调神大论》说:  相似文献   

3.
阴阳本指部位而言。古人有以“内外”论之者 ,有以“上下”论之者。前者吸收了“浑天说”的主张 ,基本能反映人体内外之“阴阳出入”,较符合动物“中根”之理 ,《黄帝内经》中存有其主要思想 ;而后者则未能摆脱“盖天说”之禁锢 ,仍以天地升降为模式 ,适合于植物“气立”的上下升降机制 ,并不适用于探讨“根于中”的人体之阴阳出入。《难经》昧于此理 ,反强取植物之理以解动物之机。为迎合其上下阴阳论 ,竟不惜削足以适履 ,附会“奇经”别演上下循环、虚设“命门”模拟炎上之火 ,以至无视“阴脉”牵强“人头”以为“诸阳”独会者 ,殊不可从。文章初步提炼出了阴阳的定义 ,指出了阴阳相贯的经络实体 ,阐释了《内经》的四时模式、《尚书》的五行理论  相似文献   

4.
癫狂一证一般多认为属阴阳失调,七情内伤或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因素所致。如《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篇说:“癫狂一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而《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则指出“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笔者诊治一些久病疑难之癫狂证,经常法治疗无效,据《金匮》之理论以补益阴阳之气治疗,现例举验案两则,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理学对脑的记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迄今,由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才开始认识了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并创立了分析器学说。然而,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内经》中记载了脑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例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祖国医学发展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第一次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汪昂的  相似文献   

6.
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倡对人体进行解剖,以认识内在脏腑与其他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如《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对眼的解剖,记载了较多的解剖名词,如目、睛、黑眼、白眼、瞳子、目系、眦、内眦、外眦,锐眦、约束、目眶等。对眼的视物辨色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也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以后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眼的解剖生理,认识更为深入。如《外台秘要》指出白眼重数只有三,而那种认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无菌性毛细血管炎而致的出血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紫斑”、“血证”范畴。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被杖”。即阳证发斑为阳毒,阴证发斑为阴毒。《小儿杂病诸候·患斑毒病候》指出发斑主要病机,即“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积于胃,毒气薰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在临床上,多见实证,亦有虚实夹杂,瘀热互结之证。笔者根据临床实际,分为三组症候群,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从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出发,总括了“治病求本”的精神在于协调阴阳,致力于调整、调动人体自身的机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点,本文仅以《内经》为范围,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一、人体阴阳协调的意义 1。人体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内经》运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认为阴阳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上,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  相似文献   

9.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学说观念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进行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方剂组方严谨 ,用药精当 ,为后世所推崇。在疾病变化的表里升降、寒热虚实病理过程中 ,《金匮要略》方能多层次、多系统地多向调节和治疗杂病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现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其机理。1 燮理阴阳 阴平阳秘人体阴阳是相互维系并保持动态平衡 ,而疾病后期易致水亏或火衰的病理结果 ,产生寒热错杂之证 ,治疗时如单纯“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 ,正确的治疗如尤在泾指出 :“欲求阴阳之和 ,必求于中气 ;求中气之立…  相似文献   

11.
阴阳概念的出现和表述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又《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宇宙万事万物必变、突变、适变、不变之大法则,为宇宙一元普适之基本规律[1]。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针灸是中医的一部份,和方药治疗同源异流,理同法异。因此辨证论治在针灸临床中也同样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①和“凡刺之方,必别阴阳。”②以及“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虚实……乃后取而下之”。的记载。明代《针灸大成》中《百证赋》、《通玄指要赋》、《玉龙歌》、《杂病歌》、《杂病穴法歌》等众多的歌赋,将辨证论治的精神寓意于临床实践之中,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结构与功能有精辟的论述和比较明确的记载。这些论述和记载,为我们今天探讨经络实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1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又如高世栻在《素问·举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补虚之剂以消除火热之证的治法,始于《内经》而倡于东垣。《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温)之”,是论述本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虚劳病,开创了“甘温除热”临床运用的先河。李东垣据前人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著名方剂,“甘温除热”遂成为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在学习占今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甘温除热治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吐法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理论概述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 ,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 ,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 ,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 ,亦重视吐法 ,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 :“宿食 ,在上脘 ,当吐之 ,宜瓜蒌散。”通观仲景用吐法 ,规范严谨 ,病位局限于“胸中”“心中”“中脘”,宜实而忌虚 ,沿《内经》之理论 ,匡定了吐法治病的定势。南宋许叔微 ,恪守经方 ,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在《普济本事方》中…  相似文献   

16.
<正> 太、少阴阳,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它们是根据阴和阳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不同而划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区分。太、少阴阳这些名称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有:①用于说明四时五脏之气的,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②用于说明脏腑经脉  相似文献   

17.
2 .5顺应天时阴阳消长之势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分别决定着年、日的时间周期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若天与日。”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一年及一日内太阳运动具有同步的节律性 ,治疗疾病要掌握这种天时阴阳消长之势 ,以选方用药 ,因时制宜。四时阴阳消长变化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 ,影响于疾病常表现为春夏易于热化 ,秋冬易于寒化。故治疗疾病当顺时令而调阴阳 ,春夏之令 ,治宜抑阳助阴 ,药宜寒凉 ,慎用温热 ;秋冬之时 ,治宜助阳抑阴 ,药宜温热 ,慎施寒凉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相似文献   

18.
阴阳思想在《内经》和《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探讨《内经》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继承与应用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深刻把握《内经》阴阳思想.从阴阳为天地之道、阴阳的属性与内涵、阴阳分类3个方面分析《内经》阴阳思想与《周易》之间的继承关系.“阴阳为天地之道”部分用天人相应的思想深入解读,“阴阳的属性与内涵”部分从阴阳的整体性(不易性、变易性、简易性)和阴阳的相对性(阳尊阴卑、阴阳之位、阴阳之动、同类相应、异类消长)两部分分别讨论,“阴阳分类”部分讨论了阴阳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相似文献   

19.
《素问》对天地阴阳及人体内阴阳的运动特点做了概括:“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天,天气下为雨……故清阳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清阳之气犹如地气中之轻清者而上浮,人体浊阴之气则如天气中重浊者而下沉,如此方能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天地阴阳升降之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就应当顺应天地之气的这种运动特点而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笔者就自己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难经》命门脏器实质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之名 ,始见于《内经》 ,但最早将命门作为内脏的记载 ,则是《难经》[1 ] 。而《内》、《难》二者所记述的命门 ,乃名同实异[2 ] 。近人徐氏依据《内经》“命门者 ,目也”(《灵枢·根结》)的记载提出为免与《难经》发生混乱 ,《内经》所言之“命门”宜改为“明门”[3] 。鉴于古今医家对《难经》命门脏器实质认识颇不一致。笔者从中西医结合角度 ,探讨如下。1 .“命门”在解剖结构上相当于肾上腺笔者认为 ,考证“命门”的解剖结构实质 ,首先必须以最早将“命门”作为内脏记载的《难经》为依据。而归纳《难经》对命门的记述主要有 :《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