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2,(2)
一、临床方面:具有慢性腹泻、粘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仅有便秘或不出现血便,亦应加以重视。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 相似文献
4.
郑红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4):233-23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UC)是一种难治病 ,此病自 1875年由Wilke及Moxon作为病案报道提出后 ,欧美国家于 60年代首次制订了本病的诊断标准。与我国相邻的日本 ,其标准由厚生省参照欧美标准制订于 1973年 ,并在 1998年针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 (下称厚生省标准 )。而我国应用的诊断标准为 1993年太原召开的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所制订的《UC的诊断与疗效标准》(简称太原标准 )。两者虽基本相似 ,但仍有诸多不同。探讨如下。1 诊断步骤太原标准与厚生省标准均遵循以下步骤 ,即对有慢性腹泻、粘液便或粘液血便…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36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我国在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了第一个《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草案)》,后经1986年成都慢性腹泻会议,特别是经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的新标准(太原标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溃疡性结肠炎(UC)在西方较常见,而我国近来逐年增多,由此带来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引起了专业医生的高度重视。正确的诊断不仅是临床处理的第一要务,也是临床科研的首要条件。国外处理指南重在治疗,几经修改,不断补充完善;国内于1978年、1993年、2000年拟订的诊断标准与诊治规范建议(相当于诊断指南)对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有必要认真复习,融汇贯通,以利规范行事,提高诊断水平。1国外UC诊断指南简介1·1西方沿用UC诊断标准西方国家现行诊断标准强调临床、内镜、影像、组织学与生化检查的综合诊断,但篇幅极小,组合不确切,鉴别诊断未重点涉… 相似文献
7.
8.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在儿童疾病中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但易误诊的疾病。本电子肠镜中心近5年检查电子肠镜2600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78例,发现UC19例。其临床症状。内镜检查。临床用药与成人不同,现报道于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自5年来到本中心就诊者,男7例,女12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9.3岁。症状: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粘液脓血便6例(32.0%),粘液便4例(21.0%),便血2例(11.0%),里急后重感排便后不能缓解3例(16.0%…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加剧时,结肠组织损害可能由浸润的嗜中性白细胞(PMN)介导。但循环的PMN(浸润性PMN的来源)似乎正常,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无全身性炎症,而且体外PMN对各种物质的刺激如细菌肽甲酰基-甲硫氨基酸-亮氨酰-腩氨酸(FMLP)或佛波醇酯(PMA)的反应正常,换句话说,途径和/或浸润性PMN接触结肠腔内容物时可引发或加剧PMN功能,特别是合成氧自由基(OFR)的能力。为验证这假设,作者评估了9例对照病人或9例“活动性”溃结病人的PMN在预先接触直肠透析液后反应性产生OFR的能力。透析袋内含右旋糖酐和12kDa截止点。通过Luminol增强化学发光来检测PMN悬液产生的OFR量。每天取自1/10正常人的新鲜PMN(0.5~2×10~6细胞/ml)加入1ml的PBS缓冲液中。在每一试管用浓度为100nM或1nM的FML 相似文献
10.
11.
12.
走出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资料,该病1978年在全国报道的例数为337例,到2000年底已达2万余例,显示其患病率在我国呈日益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症性疾病,目前已知遗传、环境和感染、免疫因素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该病的规范化诊断十分重要,强调临床、内镜、组织学、影像学以及其他检查的综合性诊断及排除性诊断。利用一切可靠的常规和新的诊断方法,排除病因可查的结肠炎,特别是感染性结肠炎。对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需要随访。注重全面评估疾病的分型、分布、严重和活动性及并发症,作为治疗选择与预后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性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左半结肠型)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初步诊断颇具难度。目的:分析IC与UC的临i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IC或UC左半结肠炎的住院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IC和25例UC患者纳入研究。IC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病程相对较短,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后24 h内出现便血,贫血少见;U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血便伴腹痛,贫血常见。IC病变多仅累及单一肠段,直肠受累少见,溃疡小而表浅,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隐窝炎罕见;UC病变多起源于直肠,呈连续性,溃疡弥漫,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伴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常见。结论:根据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实验室、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IC与U 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缺血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与组织病理学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3年20例缺血性结肠炎及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性别、病程、年龄、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肠镜结果及病理特点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发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以中青年患者为主,病程长,伴随基础疾病较少见,前者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多见,后者以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症状较多见。缺血性结肠炎肠镜下病变较少累及直肠,多出现黏膜水肿,溃疡多呈纵行,溃疡性结肠炎常累及直肠,常合并炎性假息肉,溃疡以地图状为主,病变部位呈连续性。病理上,缺血性结肠炎以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及血管壁增厚多见,而炎性细胞浸润及隐窝脓肿较少见。结论结合年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及内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助于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我院从1991~1997年共作纤维结肠镜检查2382例,其中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溃结)118例,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8例本院患者中男69例,女49例;年龄17~88岁,平均42岁;病程1周~20年;临床症状便次增多95例,腹痛88例,里急后重62例,脓血便70例,血便13例,粘液便25例,身体明显消瘦4例。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充血水肿92例,溃疡糜烂78例,血管模糊不清103例,脓性分泌81例,粗糙颗粒样改变26例,伴有息肉形成10例,肠腔变窄2例。炎细胞浸润118例,隐…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的肥胖诊断标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耀华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4)
新的肥胖症的标准把BMI[体重指数 :体重(kg) /身高 (m2 ) ]为 2 5以上者定为肥胖 ,并测量腰围来筛选内脏脂肪型肥胖。内脏脂肪型肥胖的诊断标准是 ,经CT检查内脏脂肪面积达 1 0 0cm2 以上者。WHO规定 ,依据BMI把体重划为6类 :BMI<1 8 5,1 8 5~ <2 5,2 5~ <3 0 ,3 0~ <3 5,3 5~ <40 ,40≤。分别定为低体重 ,普通体重 ,肥胖 1、2、3、4度。日本BMI在 3 0以上者占全部人口的 2 %~ 3 % ,与欧美的近 2 0 %相比要低得多 ,但日本人却比欧美人容易发生因肥胖而引起的疾病。因此 ,新的诊断标准还是考虑了各国的标准 ,即B…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等的主要依据是内镜所见。大肠黏膜的弥漫性、连续性炎症是UC的特征性表现,由于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网消失,进而发生糜烂、小溃疡形成和黏液分泌亢进,黏膜脆.触之易出血。炎症进一步加重则发生自发性出血,溃疡呈地图状融合。危重病例可发生大范围黏膜脱落。病变自肛缘直肠开始向上蔓延,呈连续性,极少有跳跃征(skip sign)。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