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发展和深化,目前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脑白质的观察、追踪,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脑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脑部手术的术前术后评估,以及放射性脑损伤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研究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丰顺县人民 医院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5 月收治的 38 例轻度 CSM 患者为观察组,选取 36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 象进行 3.0T MRI 扫描,对其 DTI 进行分析,观察其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观察 组研究对象 ADC 值比对照组高,FA 值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研究对象 C3 ~ C4 水平颈 椎 ADC 图像呈蓝绿色均匀信号,脑脊液呈橘红色信号。FA 图像中,C3 ~ C4 水平颈椎信号为红色均匀信号,脑脊液为蓝绿 色信号。观察组研究对象 ADC 信号为不均匀的绿色信号,ADC 值也较正常值显著升高,说明其扩散能力变强。而由于脊 髓受到压迫,其 FA 图像会转变成不均匀的淡红色,甚至变为黄色斑片状信号区。结论:采用 MRI DTI 对轻度 CSM 患者进 行临床诊断,能够通过其信号变化和 ADC 及 FA 值的定量分析,评估脊髓神经受损程度和微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定量显示脑白质结构重塑的一项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直观可视、可重复、可量化的优势,被逐渐用于针刺效应的研究。现就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针刺穴位效应特异性、针刺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进而从针刺时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定量变化,揭示针刺作用效应的中枢机制,为针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T-MRI)对预测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偏头痛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针刺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DT-MRI检查两组胼胝体,比较两组胼胝体各部分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比较观察组中有效病例和无效病例的胼胝体各部分的FA和ADC值,分析胼胝体各部分FA值对预测针刺疗效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89例,无效27例;有效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值明显高于无效患者(P<0.05);有效和无效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受损情况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0例脑卒中患者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针灸治疗前后患者Brunnstrom肢体评分的关系。结果:针灸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CST损伤程度与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相关,脑卒中患者CST受损部分越少,早期针灸治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结论:DTI显示的CST受损情况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相符,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12 月期间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脑转移瘤患者 50 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放射治疗,共有病灶 79 个。利用 DTI 和常规 MRI 增强对放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在放射治疗前 1 周、放射治疗后 1 个月和放射治疗后 6 个月分别进行检查,共选择病灶 64 个,对放射治疗前后所有病灶的 FA 值和 ADC 值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放射治疗后,病灶的 ADC 值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与放射治疗前相比,放射治疗后 1 个月、放射治疗后 6 个月,病灶 ADC 值均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放射治疗前后不同时期 FA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后,利用 DTI 对病灶实施监测,FA 值变化不明显,而 ADC 值可以早期反应放射治疗后的微观病理学变化,可对放射治疗效果进行早期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考虑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病人行DTI检查,共48例。重建ADVAV图、FA图及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ADVAV值和FA值,对锥体束受累病人,测量双侧大脑脚、脑桥的ADVAV值和FA值测量。结果脑梗死后脑组织ADVAV值、FA值随病理生理演变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慢性期锥体束受累病例显示远离病变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ADVAV变性则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MRI及DWI相比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结论 DTI结合常规MRI及DWI对梗死灶的解剖定位更准确,ADVAV值与FA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DTI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预后康复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 至 2020 年 10 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收治的 96 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组, 治愈的 52 例患者分为甲组,病情改善的 32 例患者分为乙组,病情无明显改善的 12 例患者分为丙组。三组患者皆接受 DTI 技术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患者患侧 DTI 技术检查结果比较,在平均扩散系数(DCavg)与衰减指数 (Exat)上,甲组低于乙组、丙组,乙组优于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部分各向异性(FA)与容积 比各向异性(VRA)上,甲组高于乙组、丙组,乙组优于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健侧的所 有 DTI 技术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TI 技术用于脑梗死亚急性期的检测效果理想,能 够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康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探究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其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意义。 方法:选取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脑梗死患者。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测量患者不同部位的各向异性(FA)值,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对患者的神经缺损、运动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各个部位的 FA 值均高于康复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训练前,训练后 1 个月、训练后 2 个月和训练后 3 个月的 FM 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评估其康复训练效果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医师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对其的神经重塑。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假针刺组,每组60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穴取四神聪、百会、太阳、风池、舌三针,每次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假针刺组用钝头针放入针套内,用粘性物质将针头固定于皮肤上,实施针刺时使钝头针尖部分刚接触皮肤,不刺入皮肤。钝头针尖分别放置于四神聪、百会、太阳、风池、舌三针上。疗程同针刺组。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临床疗效,使用头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检测神经重塑。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通过饮水功能评定,针刺组吞咽功能正常的为38例高于假针刺组的15例(P<0.05)。神经重塑方面:(1)表观弥散系数(ADC)。治疗前针刺组和假针刺组ADC值分别为(1.76±0.45)mm/s、(1.68±0.51)mm/s;治疗后两组ADC值分别为(0.66±0.15) mm/s、(0.74±0.11) mm/s,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1例肝原发癌与转移癌患者根据中医四诊合参分为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在磁共振图像上观察肿瘤结节的形态、大小,肿瘤DWI信号改变,血管受侵改变,占位征象及周围器官侵犯转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①中医证型与磁共振观察的肿瘤形态有一定相关性(P〈0.05),气阴两虚型中结节型最多(18/26),气滞血瘀型则以巨块型为主(15/20)。②中医各证型中,在DWI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以气滞血瘀型为主(12/19);在形成癌栓的病例中,气滞血瘀型最多(8/11),发生周围侵犯者也以气滞血瘀型为主(11/16),其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作为一种新的微观辨证手段有助于中医宏观辨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证候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人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正常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圃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FA值。脑卒中患者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测量FA值。结果重建FA图与DEC图可显示主要的白质纤维束。在正常组,不同部位白质FA值不同;两侧白质FA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卒中组,超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野检查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63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分别行VEP检测及视野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组VEP均出现不同形式的异常,P100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82,t2=8.211,P<0.01),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视野检查异常49眼,平均光敏度和缺损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31,t2=5.107,P<0.01);两项检查均有异常48眼。结论 VEP和视野检查作为视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和疗效、预后判断提供客观和可靠的临床依据,两项检查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诊断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10年12月间在我科行全身骨显像73例单发病灶、可疑病灶或定位不清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进一步观察病灶的核素摄取特征。结果:73例全身显像单发病灶、可疑病灶或定位不清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结合同期MRI/CT/X线和临床资料确定诊断对照,其中25例为良性病灶,48例为恶性肿瘤病灶。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可以精确定位,弥补全身骨显像前后位平面显像图像信息量少的缺点,明显提高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评价的角度,探讨肾虚髓亏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丰富中风病病机及证候诊断,拓宽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肾虚髓亏证患者运动功能损伤程度提供临床依据,强调肾虚髓亏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损伤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病例,根据证候分别归入肾虚髓亏组和非肾虚髓亏组,每组各45例。每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入院后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测,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记录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病例发病时的轻重程度及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组间的恢复差异。结果 研究显示,治疗前肾虚髓亏组在NIHSS评分方面高于非肾虚髓亏组(P<0.05);治疗前肾虚髓亏组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低于非肾虚髓亏组(P<0.05)。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非肾虚髓亏组要优于肾虚髓亏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健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外侧处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肾虚髓亏组在患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外侧处FA值及ADC值均低于非肾虚髓亏组(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两组患者患侧内囊后肢FA值与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两组患者患侧内囊后肢FA值与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呈正相关;肾虚髓亏组患者患侧内囊后肢FA值与肾虚髓亏证中医证候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肾虚髓亏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病机。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损伤存在相关性,且肾虚髓亏组在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方面与其中医证候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围产因素,探讨磁共振(MR)检查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及MR检查资料.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早产、难产、窒息,产伤及使用催产素等有关系.4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经临床、随访及MR证实新生儿胆红素脑病(NBE)共19例,NBE MR主要表现为在T1加权像可见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19例NBE中T1加权像苍白球高信号有16例,MR诊断价值:苍白球高信号敏感性为84.2%,特异性96.2%.结论:了解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因素,及早干预,减少其发生率.MR检查在NBE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中医药功能磁共振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该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CNKI及Pubmed等多个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量年度变化、文献来源及研究方向、载文期刊、作者发文数量、核心作者及团队研究方向、关键词聚类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Gephi进行作者及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结果 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在近十年得到显著的发展,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所纳入的141篇文献中,高达93.19%的研究者发表论文频次小于2,发表频次在3及以上的研究者仅有28人。高质量研究团队多集中在北京。跨学科的研究态势是该领域最大的特点,中医药临床专家需要与影像学、神经信息学、精神病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合作。结论 中医药fMRI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研力量地区分布不均衡,跨学科研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脑科学背景技术的发展,中医药fMRI研究将涌现更多地原创性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DTI参数、神经环路与气虚证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研究病例随机抽取分成WML组162例和对照组78例,2组均进行DTI参数分析,分别测得左右脑室前角、后角、体部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部分各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作肺常规扫描并行高分辨率重建法重建得出图像。结果常规胸部CT能见两肺组织密度减低,双肺见弥漫性囊状影,分布无差异。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视路突触素1和髓鞘硷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影响。方法:以链佐菌素造成大鼠糖尿病模型后,给予补肾活血中药加降糖灵混悬液连续6月,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视网膜,外侧膝状体,视皮质17例区三级神经元轴突突触素Ⅰ和神经纤维髓鞘硷性蛋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三级神经元轴突突触素Ⅰ和神经纤维MBP的含量明显降低(P<0.001),补肾活血中药组大鼠三级神经元轴突突触素Ⅰ和神经纤维MBP的含量明显增加(P<0.001)。结果:补肾活血中药能够增加糖尿病大鼠视路三级神经元突触的密度,并可提高神经纤维MBP合成,恢复髓鞘,有利于神经纤维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