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的分型标准以及与胃癌的关系尚不统一,目前仍存争议。近年,国内外学者应用粮液组化方法将肠化分为不同的亚型来探讨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多数认为含有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肠化在胃癌的发生中有特殊意义。作者应用结肠卵巢肿瘤抗原(简称COTA),一种与肿瘤性结肠上皮细胞有关的粘液性抗原,对一组胃癌和各种不同病变的肠化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OTA在这些组织中的分布,探讨肠化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食用咸猪肉致狗胃粘膜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沿海,为我国北方胃癌高发区,胃癌死亡率男性为49.55%/10万,女性为22.23%/10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喜食自腌咸猪肉;胃癌地理病理学研究证实,人体胃粘膜损伤与自腌咸猪肉的摄入量呈正相关。本文通过动物试验,进一步探讨了食用自腌咸猪肉的危险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路名芝  刘勇 《癌症》1998,17(1):58-59,F002
应用组化套染技术研究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路名芝刘勇关键词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粘液组织化学肠上皮化生中图号R735.2胃粘膜肠化生是一种常见病理现象,肠化生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大多数研究表明,含有硫酸化粘液的肠化生与胃癌...  相似文献   

5.
胃癌高发区人群胃粘膜病变流行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伟程  昌云生 《肿瘤》1989,9(6):244-246
在胃癌高发区有代表性群体中全面观察胃粘膜病变的特点,特别是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关系对于阐明癌变机理、流行因素以及对癌变的干予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自1985年,我们在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对一组30~64岁随机人群进行了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分析了胃粘膜病变在不同年龄组,胃不同部位的特点以及与胃癌的关系。现将初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胃癌的病理学研究方面有了显著进步。1972年,国内报道第一例早期胃癌,1976年在我国首次提出微小胃癌(minute gastris acrcinoma)的类型,继之又进一步引进了“小胃癌”(small gastric carcinoma)的概念。目前,由于胃内窥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的日益普及,临床上不但能够发现越来越小的胃癌病灶,而且遇到一些在胃粘膜活检时诊断为胃癌,但在手术切除的胃标本上却找不到胃癌的病例,所谓“一点癌”或“点状癌”。前些年,由于对这类胃癌缺乏认识,有的病列被认为是病理“误诊”,因而,引起了人们交流这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胃癌高发区庄河市咸猪肉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咸猪肉致突变性研究、咸猪肉致人体胃粘膜损伤作用及其暴露水平与粘膜病变的关系研究以及咸猪肉致犬胃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胃癌高发区庄河咸猪肉对沙门菌TA98有强致突变作用;咸猪肉上清除菌液在20~80μl/ml范围内有直接诱导V79细胞微核率(MNR)和微核细胞率(MNCR)上升作用,两者存在量效关系。在膳食结构基本相同条件下,常年食用自腌咸猪肉居民,胃粘膜病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不同,食用10年者胃粘膜上皮呈现明显损伤及炎症反应,表现为变性坏死及糜烂灶形成;食用10+~20年者,胃粘膜除上述改变外,尚见上皮腺体增生乃至异型增生;食用20+~30年者胃粘膜上皮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乃至癌变。咸猪肉对实验犬的胃粘膜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喂饲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重。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胃粘膜上皮在致突变咸猪肉长期作用下,反复损伤、修复,最终可以发生重度变异乃至癌变。  相似文献   

8.
朱正秋  张德中  李蓉蓉 《肿瘤》1999,19(2):99-101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维生素对肿瘤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特别是抗氧化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β-C)可减少食管癌及其异型增生的发生[1],有人对7个国家16个队列的人群进行食物中抗氧化维生素含量与胃癌发生率的研究,随访25年,发现维生素C摄入量与胃癌的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突变和不稳定性,探讨mtDNA损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CR扩增22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的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mtDNA控制区(D-loop)以及编码基因,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DNA测序检测分析mtDNA的变异情况(包括种系性突变、体细胞突变和不稳定性)。结果:22例胃癌组织其线粒体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genome instability,mtGI)的发生(13/22,59.1%)与mtDNA体细胞突变(10/22,45.5%)呈正相关,r=0.894 4,χ2(Pearson未校正法)=14.400 0,P=0.000 1。肠型胃癌患者12S rRNA位点损伤度(每例2.32个/1 000 bp)是弥漫型胃癌(每例0.86个/1 000 bp)的2.7倍,t=2.638 6,P=0.015 8。结论:mtDNA损伤可能参与肠型胃癌的发生,mtDNA损伤致癌可能需要2次打击激活。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胃液及血清唾液酸测定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连军  张洪富 《肿瘤》1992,12(4):192-192,I004
本文检测了胃癌(GC)、慢性萎缩性胃炎(AG)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清、胃粘膜、癌组织及胃液中唾液酸(SA)含量,以探讨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材料及方法 共91例自镜受检者,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为三组:GC组25例,CAG组35例,对照组(包括胃镜检查正常及轻度浅表性胃炎者)31例。粘膜组织通过贵镜于病变典型处采集。对9例手术切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附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幼群  徐治康 《肿瘤》1994,14(3):138-140
本文回顾总结早期胃癌82例的临床资料。1年、3年、5年随访生存率分别是100%,99%和97%。认为对“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定期随访。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依据。早期胃癌手术方式应采取胃癌根治住R_2切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63例胃癌癌旁粘膜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癌旁胃窦粘膜可分为二个类型,一类是胃窦无萎缩、G细胞增生型;另一类为胃窦萎缩,G细胞减少、而GLU阳性细胞增生型。提示:正常状况下,胃粘膜各类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拮抗发挥生理功能;在病理状况下,这一平衡失调,某些激素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可能起到了促癌因子作用。不同类型的激素可能对不同类型胃癌的生长分化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注意到胃粘膜内胃腺的囊性扩张(以下简称胃腺囊)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国内尚未见此类报导。本文比较了60例良、恶性胃疾患中胃腺囊的情况,对其发生率、诊断标准、产生机制及其与胃癌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47例早期胃癌(尤其是小胃癌、微小胃癌)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研究。其中,小胃癌和微小胃癌各9例(19%),Ⅰ及ⅡA型9例(19%),ⅡB型8例(17%),ⅡC型18例(38.3%),Ⅲ型(潜凹型)8例。本组早期胃癌中,浸润粘膜下层者9例,其中ⅡC型6例,Ⅲ型3例,以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为主(77.8%)。并对典型胃炎样早期胃癌的诊断以及如佑提高此型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粘膜内和粘膜下胃癌中Cyclin E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浸润加深时早期胃癌中Cyclin E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粘膜层和51例粘膜下层胃癌中Cyclin E及p53的表达。 结果 Cyclin E的强阳性率为粘膜内癌0%(0/57)。粘膜下癌18%(9/51)(P〈0.05)。在粘膜层胃癌:Cyclin E的阴性和低表达组间几乎所有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在粘膜下层胃癌:Cyclin E高表达率在p53阳性者为3  相似文献   

16.
将当地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手术组(n=9,施行BilrothⅡ式胃切除术)和对照组(n=7,单纯剖腹术),两组犬手术后一个月始喂饲致癌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饱和氯化钠溶液,连续服用10个月。在实验周期的不同时相点,应用纤维胃镜观察并活检胃粘膜,对MNNG+饱和氯化钠溶液诱发犬残胃粘膜癌前病变过程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动态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残胃粘膜的病变首先是在遭受到物理和化学等因素损害的前提下发生、发展的。传统的Bilroth胃手术与残胃粘膜病变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手术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吻合口部显著高于残胃部(P<0.05~0.01),而对照组胃窦部与胃体部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残胃是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胃癌癌前状态。  相似文献   

17.
胃癌穿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24例胃癌穿孔病例临床资料的分析,对胃癌穿孔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 我院普外科1990年2月 ̄1998年5月收治的胃癌穿孔病例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52 ̄84岁;术前诊断14例,术中及术后诊断10例。 结果 6例行单纯穿孔修补加活检术,18例行胃癌根治术或全胃切除术;大体类型多为溃疡型(22/24例,87.5%);病理多为低分化或未分化癌(18/22例,81.8%);穿孔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及内镜特征,以提高EGC的早诊率。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近20年42例EGC的临床及内镜特征的资料。结果早期胃癌42例,占同期手术胃癌的5.0%,其中一点癌1例(2.4%),小胃癌6例(14.3%)。隆起型6例(14.3%),凹陷型24例(57.1%),平坦型2例(4.8%,即Ⅱb型),混合型10例(23.8%)。病理显示粘膜层癌(M癌)11例(26.1%),粘膜下层癌(SM)31例(73.8%)。全部病例均有上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但症状无特异性,40岁以上者占83.3%。结论凡在临床上遇有上腹不适的40岁以上病人,应尽可能行胃镜检查,胃镜遇有粘膜色泽改变,特殊边缘的凹陷或表面不平隆起的病变,均应加强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在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胃炎中鉴别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AgNOR染色技术,观察132例胃良恶性病变和癌前病变细胞核中AgNOR颗粒含量和形态。结果胃癌、胃粘膜异型增生、慢性胃炎三组间细胞核内AgNOR颗粒均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正常胃壁粘膜与慢性胃炎AgNOR颗粒均数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和胃粘膜异型增生AgNOR颗粒形态以弥散型为主,而慢性胃炎和正常胃粘膜以核仁型为主。结论细胞核内AgNOR颗粒含量和分型对于区别胃良恶性及癌前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肠线吻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食管胃肠线吻合术后内镜观察,证明肠线是食管胃内层缝合的理想材料。方法 随机采用“000”羊肠线(A组)和丝线(B组)施行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各200例。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差异。A组进普食顺利者较B组明显增多,而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却比B组低。术后食管造影示:逆蠕动、吻合口残留钡剂,残良管扩张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A组较B组明显降低,而且肠线缝合Ⅰ组愈合率较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