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不同处理方式,仅处理罪犯血管(COR)和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CR),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治疗的NSTEMI患者140例,根据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处理方式的不同,排除失访,将患者分为COR组(n=95)和CR组(n=35)。收集入选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介入手术相关指标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平均随访11.25(5.38,15.13)个月,在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住院)方面,CR与COR相比(8.57%vs. 6.32%,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次要终点(心绞痛复发,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住院,卒中)方面,CR与COR相比(48.58%vs. 23.15%,P=0.031),两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COR可能为一个理想的策略,尚需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老年冠状动脉(冠脉)3支病变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入选我院2008-01-01-2013-06-30就诊、就诊年龄≥70岁,冠脉造影发现未处理3支病变,并在我院接受PCI治疗患者,记录基线数据,并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组68例与非完全血运重建(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组251例,随访时详细记录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究血运重建程度对患者远期预后影响。结果:平均随访(4.40±1.49)年,两组MACC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29.48%,CR组29.41%,P=0.9910)。CR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IR组(5.88%∶17.93%,P=0.0076),多因素分析显示完全血运重建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HR=0.29,P=0.0204)。结论:老年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PCI行完全血运重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部分血运重建(IRA-only)和完全血运重建(CR)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发病12 h内到达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急诊PCI的592例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血管为CR组(n=341),择期PCI平均延迟(5.2±2.2)天;未干预非罪犯病变的患者为IRA-only组(n=251)。所有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预后,其中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具备可比性。随访7~10年,平均随访(105.0±13.6)个月期间,CR组MACCE发生率与IRA-only组无显著差异(21.2%vs 26.0%,P=0.26),两组死亡、脑卒中及再发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IRAonly组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R组(21.5%vs 14.8%,OR=1.48,95%CI:1.01~2.18,P=0.04),主要表现在非罪犯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4.6%vs 5.7%, OR=2.69,95%CI:1.54~4.69,P0.001)。结论:对于已经接受急诊PC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病变血管未降低远期MACCE。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2例行PCI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比较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患者 (A组 )与未并发者 (B组 )PC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结果 :A组患者PCI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远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PCI是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血运重建(CR)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03例老年急性NSTEMI合并MVD患者,根据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处理情况分为2组:(1)单纯处理罪犯血管(SR)组(n=260);(2) CR组(n=343)。研究终点设定为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及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通过COX回归分析探讨CR对老年急性NSTEMI合并MVD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SR组相比,CR组既往接受PCI治疗的比例更低,3支病变、术前血流TIMI 0或1级比例更高,植入支架个数更多,长度更长,替格瑞洛的使用比例更高,而硝酸酯类的使用比例更低。随访期内,整体全因死亡率为4.8%(SR组比CR组为6.2%比3.8%,P=0.179),心源性死亡率为4.1%(SR组比CR组为4.6%比3.8%,P=0.615),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率为2.5%(SR组比CR组为1.2%比3.5%,P=0.067),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率为6.8%(SR组比CR组为9.6%比4.7%,P=0.01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R可以显著降低老年NSTEMI合并MVD患者的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率(HR 0. 471,95%CI 0. 251~0. 882,P=0.019);在校正了各项临床因素之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HR 0.438,95%CI 0.229~0.837,P=0.012)。但是,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CR对老年NSTEMI合并MVD患者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均无显著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2组的BARC 3或5级出血、造影剂肾病、卒中及急性支架内血栓等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老年NSTEMI合并MVD患者,CR可以显著降低术后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率,同时围手术期也是较为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LVEF≤50%)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安全性及远期(5年)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CTO-PCI的患者资料,选取术前LVEF≤50%患者303例(LVEF≤50%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1:1) LVEF 50%患者303例(LVEF 50%组)。随访5年,以复合终点(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作为次要研究终点。结果:LVEF≤50%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LVEF 50%组[(19.27±9.03)分vs.(17.09±9.22)分,P=0.00]。两组间支架成功置入率(71.9%vs. 74.3%,P=0.52)和并发症发生率(35.0%vs. 34.3%,P=0.86)相近。548例(90.4%)患者完成5年随访,LVEF≤50%组5年主要研究终点事件率明显高于LVEF 50%组(18.5%vs. 12.5%,P0.05),差异主要由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事件(12.9%vs.7.9%,P0.05)驱动。LVEF≤50%组5年次要研究终点事件,除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LVEF 50%组外,其余次要研究终点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住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降低主要研究终点事件发生风险(HR=0.52,95%CI:0.31~0.88,P=0.02)。结论:LVEF≤50%的CTO患者PCI后即刻手术安全性、有效性良好,但远期主要研究终点事件风险高于LVEF 50%组,特别是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风险突出,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降低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可吸收聚合物西罗莫司洗脱支架(BP?SES)与耐用聚合物依维莫司洗脱支架(DP?EES)在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以289例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实际操作情况分为BP-SES组(共174例,接受PCI术植入BP?SES治疗)和DP-EES组(共115例,接受PCI术植入DP?EES治疗),统计所有病例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并以近期(1年随访)和远期(3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 BP-SES组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低于DP-E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9.921,P=0.000)。BP-SES组和DP-EES组近期(1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全部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全部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4~0.389;P=0.384~0.922)。BP-SES组的远期(3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全部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全部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于DP-E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58~9.084;P=0.001,0.0036)。结论 BP?SES治疗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优于DP?EES,并且能明显缩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孟帅  张鼎  许戈  霍聪  赵琦  李晓霞  徐航  张彪  左梅 《心脏杂志》2021,33(1):30-35,44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与NSTEMI并发多支血管病变采用不同血运重建策略治疗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通过Revman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取不同策略血运重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STEMI合并多支病变(病变血管≥2支)、年龄≥60岁的281例患者,按冠脉血运重建情况分为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组(77例),分次血运重建组(204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高血压、糖尿病、冠脉病变情况等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组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次血运重建组(6.5%vs.1.5%,P=0.032),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衰发生率(1.0%vs. 1.3%,P=0.329)、心脏压塞(0 vs.0,P=1.000)、出血并发症(2.5%vs. 2.6%,P=0.840)、外周血管血栓事件发生率(1.0%vs. 1.3%,P=0.329)无明显差别;平均随访24.9±5.8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1.8%vs. 2.0%,P=0.811)、再梗死发生率(5.4%vs. 5.2%,P=0.442)、卒中(4.4%vs. 3.9%,P=0.643)、再次血运重建比例(7.8%vs. 6.5%,P=0.589)和再住院率(48.0%vs. 50.6%,P=0.529)无显著差别。结论与分次血运重建组相比,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预后无显著改善,而且有增加术后急性血栓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理罪犯血管,和完全血运重建两种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续入选1 00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2支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接受血运重建的策略不同分为:罪犯血管PCI介入组和多支病变PCI组。多支病变PCI组包括患者在直接PCI接受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后,在同次住院期间择期接受至少1支非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结果:研究入选急性期仅处理罪犯血管的患者622例,急性期或住院期间处理多支血管的患者386例。基线资料显示罪犯血管PCI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多支血管PCI组[(67.1±6.6)vs.(66.1±6.5)岁,P=0.024],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多支血管PCI组[(62.1±7.4)%vs.(63.6±8.0)%,P=0.003]。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部位以前降支最多(83.9%vs.85.0%)其次为右冠状动脉(70.6%vs.69.9%)和回旋支(65.3%vs.65.0%),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41.9±7.5)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罪犯血管PCI组高于多支血管PCI组(4.3%vs.1.8%,HR=0.43,95%CI:0.19~0.99,P=0.049)。两组患者死亡、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复合终点(MACE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实现完全血运重建可降低再发心肌梗死事件率,STEMI在真实世界中的PCI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药物洗脱支架(DES)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两种完全血运重建方式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改良MDRD公式,对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接受DES和CABG的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筛选出824例CKD患者接受了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其中冠状动脉双支病变409例(DES 312例,CABG 97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415例(DES 167例,CABG 248例).为校正基线资料的差异,对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置入DES和接受了CABG的临床预后进行分别对比.首要终点为2年内全因死亡、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次级终点为2年内再次血运重建.结果:在冠状动脉双支病变患者中,DES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均与CABG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支病变患者中,DES患者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与CABG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S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中,DES患者2年内无复合终点事件的生存率与CABG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次血运重建生存率在DES患者明显低于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人群中DES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显著高于CABG患者(风险比:2.32,95%可信区间:1.57~7.33,P=0.024).结论: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CKD患者中,CABG和DES两种血运重建策略显示出相同的无复合终点生存率.但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中,即使在同样接受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后,DES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依然高于CABG.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认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不完全血运重建(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增加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解剖学上的完全血运重建(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则能够改善长期的临床预后,从而成为心脏介入治疗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一项外科的注册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脉疾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多血管疾病分为两组:多血管病组(n=1 583)和非多血管病组(n=8 704)。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MACCE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新发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1 583例(15.4%)患者合并多血管疾病。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相比,多血管病组患者老年及女性比例高,危险因素及合并症更常见,冠状动脉病变也更加复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随访29(1~34)个月期间,多血管病组患者MACCE(15.0%vs 11.6%,P=0.004)、全因死亡(2.5%vs 1.2%,P=0.018)、新发脑卒中(3.2%vs 1.4%,P=0.000)和支架内血栓形成(1.8%vs 0.8%,P=0.014)的发生率均高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合并多血管病是PCI后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0,95%CI:1.067~1.418,P=0.004)。另外,在多血管病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较非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MACCE发生率低(13.1%vs16.5%,P=0.045)。结论:合并多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较差,其中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可能受益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完全血运重建(IR)对不同性别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MVD)的IR患者1536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875例,女性组661例。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 PCI后36个月内女性组与男性组主要终点事件对比:全因死亡(8.93%vs. 5.94%)、心源性死亡(4.38%vs. 3.09%)、心肌梗死(3.93%vs. 2.71%)有显著性差异(P<0.05);次要终点MACCE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是7.87%(52/661)、5.26%(46/87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是1.2%(8/661)、0.34%(3/875);女性组心绞痛发生率、再次住院率和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00,P<0.05);脑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包被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真性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手术策略将其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DES组,158例)和DCB组(98例)。主要观察终点为2年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观察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结果:DCB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ES组(3.1%vs.11.4%,log-rank P=0.019;5.1%vs.13.9%,log-rank P=0.029)。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结论:DCB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疗效明确,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患者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与自身冠脉血管药物洗脱支架长期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4-06至2012-12 CABG后因LIMA桥血管病变致前壁心肌缺血而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1例,回顾分析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依靶血管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LIMA组(n=40)和自身血管组(n=111)。自身血管组的靶血管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各节段。研究的终点事件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靶病变失败(包括由心原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等构成的复合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由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任何新的血运重建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30(范围10~100)个月。LIMA组和自身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5.0%vs 11.7%,log-rank P=0.65)和靶病变失败率(17.5%vs 13.5%,log-rank P=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IMA组比自身血管组显著增高(35.0%vs 18.0%,log-rank P=0.043),主要为新的血运重建中非靶血管(包括右冠脉、回旋支和大隐静脉桥血管)血运重建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17.5%vs 4.5%,log-rank P=0.014)。Cox多变量分析发现,靶病变支架长度是靶病变血运重建[风险比(HR)=1.03,95%CI:1.00~1.06,P=0.01)、靶病变失败率(HR=1.03,95%CI:1.00~1.05,P=0.02)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而LIMA桥血管介入治疗则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HR=3.09,95%CI:1.28~7.60,P=0.012)。结论:LIMA桥血管与自身血管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相比,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病变失败率结果没有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CR与90d时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515例脑梗死患者服氯吡格雷前和7~10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CR 203例(CR组)及氯吡格雷敏感(CS组)312例,患者出院后仍服氯吡格雷,随访90d。原发终点为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CR发生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OR=2.36,95%CI:1.24~4.98,P=0.00)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CR组总缺血性血管事件(12.3%vs 4.8%)和脑梗死复发率高于CS组(8.4%vs 1.9%);mRS评分0~2分比例低于CS组(67.5%vs 79.8%,P0.01)。CR(RR=2.88,95%CI:1.28~6.92,P=0.00)、糖尿病(RR=1.59,95%CI:1.02~3.48,P=0.00)、高血压(RR=1.86,95%CI:1.16~4.69,P=0.00)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用氯吡格雷脑梗死患者CR发生率高,CR与缺血性血管事件、脑梗死复发和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FCR)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对多支血管病变(MVD)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UA合并MVD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介入治疗的患者374例.按RSS将患者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RSS=0)、低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