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不仅为日常所需,更是民众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食养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人类在学习使用火的时候发现"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出现了饮食养生的萌芽。西周时期设立食医和食官,重视食物的营养与保健。《黄帝内经》成书奠定了中医食养理论的基础,唐代孙思邈食养食治专著的出现,使饮食养生进入兴盛阶段。此后历代对饮食养生的研究更加深入,实践也更加广泛,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多样化方法。通过梳理有关中医食养的历代文献,溯源中医食养理论的发展脉络,推古及今,汲取中医食养理论的精华,指导当代饮食养生实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风俗,以期对现代人的养生防病有所启发。[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先秦汉初相关生活的史料研究成果,总结、概括《黄帝内经》中的风俗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经研究发现,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内经》时代的医学经验、古代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知识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饮食、信仰、仪式以及礼仪等反映当时社会习俗的内容,并通过与当时相关历史记载相参照,窥探出了《内经》时代的风俗状况。[结论]《黄帝内经》中风俗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规避不良习俗、恢复正常生活习惯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活动以五脏之气为物质基础,情志太过会损伤人体脏腑,而音乐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所以,历代的中医养生医家把音乐运用于养生和治疗疾病当中。本文从中医的角度论述了对五音和养生的关系,以及五音在情志养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青坡  王鑫  高希言  潘富伟 《中医学报》2016,(10):1507-1510
孙思邈继承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在道家修德以保身以及吐故纳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养生重德、依食摄生、食养为上、节欲保精、动静结合等为核心的养生之道,与《黄帝内经》养德宁性、顺其自然的修身原则一脉相承,对后来养生保健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医学一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和饮食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从人的生命周期整体出发,确立了"春夏取冷太过"的病因观,提倡通过"温食"以养生防病,反映了其顾护脾胃的整体养生观,是李东垣脾胃论的先驱,对中医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对养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其养生思想不断被后世医家实践和完善,直至今天,仍有效而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养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主张中和。从四季养生、饮食、情绪、劳逸等角度,中医的中和就是要掌握适当的度,《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中的"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即是"度",太过或不及都能引起人体发病。四季养生"顺"为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言:"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正常气候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反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过度,就变成致病因素。中医四季养生主  相似文献   

8.
对晚清时期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与郑观应的《中外卫生要旨》成书背景、内容异同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息居饮食谱》所蕴涵的卫国卫生、教化民众的思想,超越了传统养生著作偏向关注个人保健的局限性,与郑观应立品保身、治身治国的理念相契合。两书体现了近代中医养生思想从传统的以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为手段,以延年益寿为目的,演变为把个人养生与民众教化、国家治理联系在一起,或通过研究西方养生之法,以开放包容态度,吸纳西方养生方法与卫生思想,补传统养生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戴智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593-1595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即说明人以饮食为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的养生文化以修身养性为主,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舍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核心理念。《黄帝内经》吸取并深入融合了儒家的养生学术思想,提出"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和"德全不危"的养生观点,确立"阴平阳秘"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儒家的哲学观点是《黄帝内经》养生观形成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为中医防病养生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崇阳思想最初源于古代先民对火与太阳的崇拜和敬畏,这种崇阳黜阴的学术思想渗透到《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形成了中医特有的扶阳观。《黄帝内经》认为阳气在人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温煦机体、调节情志、激发脏腑组织功能等作用。同时,《黄帝内经》认为可以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以及季节等方面摄养阳气。扶阳也是阳虚体质人群养生最应树立的核心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养阳犹如炉灰埋炭,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服峻猛之剂。  相似文献   

13.
从饮食平衡、谨和五味、天人相应、饮食有节等几个方面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关药膳养生方面的思想理论,并分析这些理论对中国现代药膳养生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确立了老年人养生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内经》中关于老年人养生的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以未病先防为指导,明确慎起居、勤锻炼、适饮食、调情志为具体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先天真气,主张老年人养生应当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15.
开栏寄语     
<正>《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相结合,荟萃了古代医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创立了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防病治病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人类抗拒死亡,抵御疾病,追求健康长寿的经典著作,被历代称之为"医家之宗",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养生不是一时,养生应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从而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医学一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和饮食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从人的生命周期整体出发,确立了"春夏取冷太过"的病因观,提倡通过"温食"以养生防病,反映了其顾护脾胃的整体养生观,是李东垣脾胃论的先驱,对中医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