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的方法刺激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  相似文献   

2.
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的变化,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健康人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针刺胃经不同穴位对胃电平均幅值变化率具有不同影响。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经脉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和针灸学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对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结构、生物物理、反映病理、疗效等方面,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经穴与非穴或另一经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来阐述经穴特异性的存在。由于针灸学自身的特点,经穴特异性始终没有能用现代科研方法很好的再现,这为针灸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被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肺结核为载体,探讨腧穴反映病症效应及其规律。方法 :采用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采集肺结核患者、健康自愿者包括双上肢在内的正面半身红外热成像。以经穴红外高温异常频率,经脉红外温度温差率为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肺结核患者高温异常经穴在肺经上呈集中分布趋势。②肺结核患者手三阴经脉温度变化均高于对照组,双侧肺经为显著,P<0.05。③心包经内关穴高温异常频率显著,提示病变部位相关经脉和经穴同样具有循经病理效应。结论 :肺结核患者,病变脏腑及部位相关经脉、经穴红外温度均呈高温改变;病理效应以经穴为显著,并具有循经特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穴激发的循经感传与循经表面肌电的关系。方法:分别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引发循经感传,观察肱桡肌肌电活动的变化,记录肌电振幅和肌电变化维持时间。结果: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字2=28.298,P=0.000),且针刺“曲池”穴和经脉非穴的循经感传阳性率高于非经非穴(?字2=24.783,P=0.000; ?字2=19.113,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肱桡肌肌电振幅有明显差异(?字2=61.659,P=0.000),且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肌电振幅高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P=0.000);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F=129.846,P=0.000),且针刺“曲池”穴的肌电变化维持时间长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均能引发肱桡肌肌电振幅的改变。结论:针刺“曲池”穴循经感传相伴的肱桡肌肌电活动强于经脉非穴和非经非穴,针刺“曲池”穴对肱桡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电针不同经脉对家兔胃动素 (motilinMTL)的影响 ,探讨经脉脏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 60只实验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 (生理盐水组 )、阿托品组、足三里组、阳陵泉组、四白组、承筋组 ,采用电针 3条不同经脉上 4个穴点的方法 ,观察其对胃运动抑制条件下血浆及组织MTL含量的影响。结果①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能使血浆及组织MTL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 ,达到或超过未被抑制时的水平 ;②电针足少阳经阳陵泉穴亦能使血浆及组织MTL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较之四白、足三里 2穴组 ,则其作用明显较弱 (P <0 .0 5或P <0 .0 1 ) ;③电针足太阳经穴点不能使血浆及组织MTL含量发生变化(P >0 .0 5 )。结论①足阳明经与胃相关具有相对特异性 ;②足少阳经与胃之间存在间接相关性 ,足太阳经与胃无明显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根据古今某些主要针灸书籍和医案中处方用穴的统计资料,对经穴中冷僻穴的分布经脉与部位、存在的原因、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有必要对经穴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删除名存实亡的冷僻穴,把疗效确切,又便于归经的奇穴纳入经穴之中,以突出经穴的重点,提高经穴治疗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查阅CNKI数据库,就近10年关于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针刺干预态时反映有差异;针刺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时对内脏调节也存在差异.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观测脏腑种类少、检测指标较局限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医生殖轴”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中医针灸古代及现代文献,从经穴特异性来探讨"中医生殖轴"理论。提出了应用经穴特异性探索适合针灸学科特点的且与"中医生殖轴"理论相应的经穴表述模型的研究思路,即可通过研究调节肾气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调节气血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调节冲任的经穴及效应机制,以及影响月经和妊娠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推断出符合中医生殖轴理论的经穴表达模式和方法,再用相应的实验模型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大样本研究结果得出符合中医生殖轴理论的理想经穴表述模型。  相似文献   

11.
经穴阻抗测定与经络,脏腑,气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证实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的理论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学方面的联系,观察了不同疾病患者及妇女月经周期与妇科虚实证经穴阻抗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穴与脏腑、经脉与官窍是相互关连的,实验还显示了育龄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各期中,经前与经后冲、任脉阻抗值有明显差异,在病理状况下,虚证组的阻抗值比正常组高,实证组与正常组低。  相似文献   

12.
经穴特异性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但随着针灸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加速更新,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穴特异性受到了国际、国内研究者的多方质疑与挑战.因此,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已经被列入《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未来较长时期需要深入研究的针灸学科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提出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灸甲乙经》处方用穴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了《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处方,共用经穴329个计1374次。较高频次的有足三里、委中、风池、太冲等41穴;较低频次的有上廉、臂、扶变、乳中等121穴。对各经脉及各类特定穴的使用情况。也作了比较分析。分卷统计结果还显示,随着系统疾病的不同,处方用穴的规律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变化的循经特异性。方法:以慢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足三阴经所有经穴体表红外热成像,分别进行组内测温点红外温度,组间同名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腋下温度)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经穴体表红外温度有升高趋势;中都、地机体表红外温度高于组内总体均值(P〈0.05),组间相对温度比较,地机高于对照组(P≥0.05),中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小腿部足三阴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呈高温变化,中都病理性升温显著,体现了经穴反映病症效应的循经性特异性和阴经郄穴治疗血证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或称体表与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实质构成是各有所属的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经穴是通过躯体神经联系体表,通过自主神经联系内脏,在体液因素的参与下,起到联系脏腑、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作用[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已成为经络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经穴-脏腑相关不是脱离经络而独立存在的,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体头颅、颈项、躯干、四肢各部近似园柱形,十四经脉腧穴分布其上,前面与后面,内侧与外侧,只要腧穴的位置大体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对应,都可视为“环状等高对应经穴”。这类腧穴分布很广,比如躯干头颅部前正中线任脉经与后正中线督脉经的不少腧穴就成对应排列,上肢前臂部的三焦与心包经部分经穴,下肢小腿部肾与  相似文献   

17.
《医心方》中的经脉图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图,对研究经脉循行和三阴交,大都,太白、公孙等穴的定位和排列顺序等学术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五输穴中经穴之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5类特定腧穴的统称,它以自然界的水流喻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以此说明五输穴经气深浅大小的不同.正是由于经气流注存在着这种差异,因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五输穴之"井、荥、输、合"4穴无论是在穴位分布上,还是在其主治作用方面均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只有"经"穴较为特殊,本文将经穴分布流注及主治作用简要归纳,试图探讨经穴临床应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解剖学、生理学方面对家兔经穴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其目的在于总结家兔经穴的研究资料,为针灸实验研究提供相关知识,促进针灸学深入发展。其方法是检索近20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资料及相关兽医献,进行分类综述。各家研究结果表明:家兔具有与人相似的体表经脉线及穴位,其经脉线皮肤下角质层较薄,富集神经未梢及肥大细胞等,其穴位同人体穴位同样是立体的三维结构,并有相类似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